-
〓 秦汉时代“分家析产”与亲属关系——《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第五章第二节
第五章秦汉时代的家庭面貌第二节“分家析产”与亲属关系亲属关系,包括家庭内部关系和家庭与家族、家庭与姻亲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史研究应该着力考察的重要内容。在秦汉时代,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就家庭内部关系来说,父权独尊、夫主妇从的关系模式,在秦汉时代已经完全确立下来。不过,妻子的地位尚未降至历史的最低点,母亲(特别......
-
〓 丝绸文化——《四千年农夫》第十三章
东方另一个伟大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行业就是丝绸生产。可以说,东方的丝绸是世界上最精致、最美丽的纺织品。丝绸业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于公元前2600年起源于中国,原料是一种已经被驯化的野生昆虫蚕吐出的丝。迄今为止丝绸业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次运往美国西海岸的丝绸价值都超过了100万美元。 人们还会......
-
〓 从临时领导到最高酋长:社会-政治组织的演化
郭子林译[1]内容提要:酋长是拥有一种特殊社会-政治地位的个人。酋邦则是政治制度中的一种,它拥有双层级的管理结构。而早期国家是三层级的,它是跨区域的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拥有权力集中的政府,用以规范复杂分层社会的社会关系。从游团、村落、酋邦到早期国家,社会-政治组织的演化是进化性质的结构变化。在最早的人类社会中,为应对各......
-
〓 论儒家思想对我国农耕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钟小明,男,厦门大学哲学系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人类文明的起源无疑地是以农业为先导的,农业生产是文明产生的先决条件,农业文明本身就是初始意义上的文明。”[1]儒家思想在我国持续数千年,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它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在农业领域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古代先贤......
-
〓 古埃及文明生成过程中的“天·地·人”
【核心提示】一个文明如何生成?这不仅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取决于相关人群能否抓住孕育文明的时空条件,这些条件来之不易却又稍纵即逝。文明的形成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三个基本因素。古代埃及文明的成长过程,清晰地反映了三种动因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结出丰硕果实。人类历史可归纳为多种文明在不同地区先后诞生、成长和衰亡的复杂过程。......
-
〓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五)
五、蕃商、蕃坊与外侨管理唐朝以富强文明闻名世界,对海外有强大的吸引力。大批海外人士重译而至,游历、经商、学习,有些还参加科举,在唐朝当官。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指出:唐朝随着国势的昌盛,东西交通日益频繁,很多外国使者和商贾来到唐朝,而唐朝对此采取相当开放的政策,虽属外国人,只要是人才,便尽量加以任用。日本的安倍仲麻吕和藤原清......
-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叶显恩序
中国学术界,历来注重农耕经济的研究,海洋经济研究明显地滞后。这无疑是受制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半大陆半海洋的国家。中国既有大陆性的传统,即具有注重农耕,实施官僚政治和皇权专制的特点的农耕经济;又有海洋性的传统,即重视商业,富有冒险进取精神的海洋经济。这两种经济在中国既有交叉发展,又有先后发展的过程。大陆农耕经......
-
〓 作为基本经济区的黄土地区与黄河中游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五章
正当中国在公元前三世纪结束古典封建时期,秦始皇征服各国并使整个中国置于单一的统治之下的时候,中国也就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局面。【1】秦国是在泾水和渭水流域(即现今中国北部,黄土地区的中心一一陕西省一带)逐渐强盛起来的。司马迁曾意味深长地把秦国这种成功的秘诀归因于在泾河流域发展了灌溉事业,特别是因为在公元前246年【2】(......
-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道路的早期探索:清季重商思想再评估
【摘要】清季重商思想阐释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重商论者将历史、社会、文化、制度、近代世界观等各种因素嵌入到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探讨了中国如何发展近代生产力、构建近代生产关系等重大问题。强烈的忧患意识、救亡精神和经世使命感使重商思想呈现出独立意志、奋起赶超的鲜明特质,其关注人的发展,尝试古今、中西结合以及动态、开......
-
〓 长江流域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七章
东晋(公元317—420年)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作为农业生产中心的长江流域,由于明显地承担着基本经济区的作用,。因而其重要性增加了。自唐朝(公元618—907年)以后,这里就成了基本经济区。但从政治上看,重心仍然在北方。由于北部边境的游牧者入侵的不断骚扰,则提高了北方各省在战略上的重要性【1】。尽管基本经......
-
〓 古代稻谷(米)的加工——《中国稻作史》第五章(三)
第五章中国古代稻谷(米)的贮藏和加工三、古代稻谷(米)的加工中国的稻米加工食用方式,多种多样,为其他粮食作物所不能比拟,现试分述如次。(一)稻米的加工分级先秦古籍中对稻米的加工分级已有明细的划分,对每一等级的米给以一定的名称。其中粝(米)、粺(米)、糳(米)和御(米)大约相当于现代的糙米、白米、精米、精白米。粝,亦作䊪......
-
〓 上堡古国:昔日起义地今日安乐居
在远离都市的偏僻地区,有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在那里,一些古老习俗、建筑造像、宗教信仰、历史遗迹,避开都市喧嚣,躲过灾害战火,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他们不是定格过去的博物馆,也并非观光游览的圣地,而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耕织劳作的场所,是活的聚落。这些古村落被称为“记录历史的活化石”。一个古村落即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对......
-
〓 陝西漢陰萬畝古梯田天人合一生態典範
3月31日,中國首個移民生態博物館在陝南漢陰縣鳳堰古梯田現場揭牌。由清乾隆時期湖廣移民來此開拓的鳳堰古梯田,因此備受關注,它不僅是目前中國北方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清代梯田,更是湖廣移民開發陝南的「活標本」和中國農耕文化的「活化石」。梯田集「山、水、田、屋、寨、村、廟、農」為一體,融「渾厚、雅致、奇趣、清新、壯美」......
-
〓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编》之三
中国历史上建都年代最长久的城市当数到长安。长安作为都城竟长达千有余年。在其地建都的王朝和政权也多至10余个。其中有的历史较为短促,甚至不足以具数。最为悠久的当推西汉和唐代。西汉绵延200余载,唐代亦已近乎300年。唐代上承西魏、周、隋,中间并未稍有间断,合而计之,已多超过500年。这些王朝和政权以长安为都,各有其具体的......
-
〓 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六章
继东汉之后,便进入了三国时代(公元220—265年);三国期间相互争斗的五十年,是半封建时代的第一个持续分裂时期。三国时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各种内在力量而导致分裂的一种典型情况,它不同于后来其他的分裂时期,后来的分裂,因为同时有游牧者的入侵而复杂化了。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挤区的兴起。这些经......
-
〓 小农经济与儒家信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与宗教
【内容摘要】我们可以尝试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经济特征和宗教信仰特征放到同一个制度分析框架下去理解。依照社会制度演化的分析进路,必然包含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三方面内容。因此采取韦伯式的分析理路,从中国传统社会主体的经济和宗教特征入手,解释二者的內在关联及其背后的政治因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理解,......
-
〓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导论
一、立项目的水是生物之源,地球没有水,就没有一切生物,也就没有人类本身;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植物就不能生长;森林是天然水库,毁了森林即断了水源。西双版纳是水稻的发源地及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之一[1]。傣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民族,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傣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
-
〓 中国稻作起源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稻作史》第一章(四)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四、中国稻作起源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在探索中国稻作起源与驯化稻的人的关系时,就必须追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分布迁徙和稻作的关系,因为那是远在汉族形成之前的事。在语言学上所称的汉藏语系各族[1]的文化融合是华夏族或后来所称的汉族的民族组成的基础。这一形成过程最早始于新石器时期。北方在黄河南北......
-
〓 中国封建社会政府对土地的直接经营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附第一编结论)
第四节政府对土地的直接经营土地制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其集中反映了人地关系及其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土地制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在封建社会尤其在封建社会前期,土地制度集中体现了生产者与土地占有者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及其变化。因为“政治的权力地位是按照地产来排列的”。[1]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
-
〓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原序
本书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这对了解中国经济史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对灌溉与防洪工程以及运渠建设的历史研究,去探求基本经济区的发展,就能看出基本经济区作为控制附属地区的一种工具和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所起到的作用,就能阐明基本经济区是如何转移的,就能揭示基本经济区同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问题的重要关系,因而也就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