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看魏晋时期佛教之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世界
麦积山石窟资料图片龙门石窟资料图片云冈石窟资料图片莫高窟资料图片早在西汉末年,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并未接受佛教,佛教只局限在外国商人的信仰当中。直到魏晋时期,中国人才主动引进和接受佛教,佛教也开始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世界。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其时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有紧密联系。文化精英言论自......
-
〓 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提要】历史时期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进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1)自原始稻作农业起源,至2世纪末,南方山区的经济形态以采集渔猎为主、原始种植农业为辅;(2)自六朝至北宋末,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山间盆地逐步被开垦成农田,局部地方形成了梯田,建设了中小型农田水利,但刀耕火种性质的烧畲仍是......
-
〓 《中国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时期》目录
《中国家庭史·明清时期》,余新忠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作者简介:余新忠,l969年生,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200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明清以来江南区域社会史和医疗社会文化史。著有《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
-
〓 “天下之中”与古代中原生态环境的变迁
自全新世以来,尽管中原地区地貌略有变化、气候也不断波动,但总体而言中原的生态环境是优越的。一、“生态过渡带”的气候特征(一)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代——温暖湿润的适宜环境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距今约1万年左右,在此期间,地球的发展经历了更新世最末一次冰期之后进入了全新世时期。在此之后,气候不断回暖,......
-
〓 “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农田水利的兴废与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
——《江汉论坛》2011年第8期环境变化与社会变迁笔谈之一
【作者简介】鲁西奇,男,1965年生,江苏东海人,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厦门,361005。冀朝鼎在其名著《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曾经谈到水利与政治的关系,指出:发展水利事业或者说建设水利工程,在中国,实质上是国家的一种职能,其目的在于增加农业产量以及为运输,特别是为漕运创......
-
〓 《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目录
《中国家庭史·隋唐五代时期》,张国刚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作者简介:张国刚,l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中国......
-
〓 九访江村
从农村到小城镇,再到小城镇群体和中等城市,三年前我们以吴江农村为基地,循着这条路线,把小城镇研究的范围在这几年里逐步扩展了开去。1984年年底,当我结束了第一个回合的探索,从扬州踏上归途时,觉得离开出发点的距离远了,时间久了,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离开土地的“农民工”。然而谈论中国的任何问题都离不开农村,离不得人数最多的农......
-
〓 古代突厥民族历史意识兴起原因探析
【内容摘要】突厥民族的历史意识兴起于第二汗国建国时期。由于唐朝将突厥降附部众与其它不同民族安置于河曲地区,彼此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差异,促使突厥民族族群意识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阿史那骨咄禄起兵反唐时的重要谋臣阿史德元珍曾入侍于唐,深受汉文化影响,了解“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骨咄......
-
〓 重访江村(下编)
从乡间回来,碰到那些知道我下乡调查的朋友们,一见面就常用这样的话问我:“离开了21年,再去访问你过去熟悉的农村,面貌一定大不相同了,农民的生活改善得怎样了?”如果这是一种寒暄,我估计对方早就料到我会说什么。如果要我认真答复,那就得看所谓面貌是指什么了。如果面貌是指社会性质,特别是生产关系那一方面,21年前是半封建半殖民......
-
〓 翁家烈:厘清源流推进夜郎研究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0期4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关于历史上的夜郎一直存在争议。对此,本报记者就夜郎研究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翁家烈。在翁家烈的研究中,他肯定了贵州的仡佬族是夜郎人的后裔。作为一个对夜郎的民族、文化等多有研究的民族学学者,翁家烈对记者说:“必须承认,......
-
〓 不断升华的锡伯族弓箭文化——走进锡伯族之五
锡伯族射手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如同射一支箭一样短暂,要射中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有一种专注的精神,克服名利和虚荣的干扰,做到身心合一,全心投入,方可命中目标,而不虚度此生。”这是锡伯族人射箭的意境和精神的准则。弓箭文化是锡伯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该民族时间最长、力度最大、范围最广,其文化性质随着社会......
-
〓 南汉对外关系与海外贸易
在隋唐五代史研究中,南汉就像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荒僻,乏人问津,成果寥寥,主要是因为历史记纂荒缺,史料散见于《新唐书》、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及宋人笔记之中,甚为零碎,研究难度很大。清代朴学兴起,一些学者对南汉史事进行考辨清理,廓清南汉基本线索,例如吴兰修的《南汉纪》、《南汉地理志》、《南汉金石略》、刘应麟的《南......
-
〓 养羊与贩卖——《江村经济》第十三章
进行蚕丝业的改革仅仅是为增加居民的收入,抵制丝价下跌所做的各种努力之一。但根据我现有的资料不可能对目前采取的其他措施进行详尽的分析。新兴事业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养羊。大约十年前就有人开始养羊。但到最近才变得重要起来。养羊业的发展并不是由于某个人的倡议。村里的人从邻居那里听说,镇里新开了一家店铺,收购羊胎和新生的羊羔。市场的......
-
〓 “外向视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篇章
——李庆新著《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序
2005年的夏天我为庆新弟的《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写序,在说明该书的学术创新之后,又苛求于他,希望他能在叙述贸易的主体一方(明代中国)之外,还能对贸易的另一方多作关照,以臻于至善,并且认为他一定能够做到,我是这样说的:“我知道庆新在进行新的追求,他参加海上丝绸之路的课题研究,又为做‘华人与东南亚社会研究’去年春节前夕去越......
-
〓 农业——《江村经济》第十章
农业在这个村子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在以上章节中显示出来。这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主要从事农业。一年中有八个月用来种地。农民的食物完全依赖自己田地的产品。因此,要研究生产问题,首先必须研究农业问题。本章所使用的农业一词,只是从它的狭义说的,指的是使用土地来种植人们想要种的作物。要研究如何使用土地,必须先分析土地本身。土壤......
-
〓 金、元两朝对中原土地关系所作出的变动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八章
金、元两朝对中原宋朝模式的后期封建社会的土地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做出了一些怎样的变动?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是不太容易的。单纯抠几条史料,搞出一些统计数字,做出一些表格(自然做这些工作都是必要的),已经不足用了。有必要从更大的,也就是说,从范例的对照,从理性、或者说从理论方面来看一看,也许更容易打开缺口,触......
-
〓 劳作日程——《江村经济》第九章
1.计时系统为研究一个社区的生产体系必须要调查他们的各种活动在时间上是如何安排的。在分析农村经济时更需如此,因为庄稼通常直接依赖于气候条件。有机世界的季节循环的知识,对人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民的生产活动不是个人自发的活动。他们需要集体的配合和准备。他们必须知道种子何时发芽以便确定播种日期,必须知道秧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
-
〓 试论两宋土地经济中的几个主流现象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七章
四年前,我曾写过《试论两宋土地关系的特点》一文(见《吉林师大学报》),指出“官田的私田化和官租的私租化”是两宋土地关系中重要的特点之一。几年来,有几位同志正缘着这条线索,往下追寻。但在我自己,则感到孤零零地标揭出这样一个特点,似不足以表达两宋土地经济中很复杂的内涵。为此,特另写一文,作为敝前文的一种补充。一看到有的同志......
-
〓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内容提要:60年前,马林诺夫斯基预示《江村经济》将促使社会人类学研究从异文化迈向本土文化,从“野蛮社会”迈向“文明社会”,因而将成为社会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里程碑。自马氏发表这一见解之后,海外人类学界对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派一直存在争议。 首先,Freedman对于“微型社会学”在中国研究中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接着,Le......
-
〓 《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目录
《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费孝通著,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2000年5月重印目录江村经济序……………………………………………………………………………………………布·马林诺斯基(3)第一章前言…………………………………………………………………………………………………(8)第二章调查区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