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慧眼识珠叶圣陶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发起者为郑振铎等共12人。其酝酿擘划,则应从1920年算起。先是老牌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五四”文学新潮冲击下产生了用时兴的新文学争取读者的紧迫感,于是起用正在馆内担任《四部丛刊》总校对的青年文学家沈雁冰,由沈取代王蕴章,全面改革创刊已近十年的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文学刊......
-
〓 清华历史上的乔万选
晚近历史上的一些名流,我们是“久违”了,比如乔万选其人。乔万选是山西出洋的留学生,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乔万选也是那所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并且比胡适多了一顶芝加哥大学的法学博士,也就是赫赫“双博士”了。回国以后,乔万选亦学亦官、又持操司法“神圣”之职。他先后任东吴大学、中央大学、暨南大学的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
〓 非凡之学 平凡之人——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
历经“文革”后的季羡林先生。(摄于1978年)近日出版的张曼菱新书《为季羡林辩——几多风光几多愁》,为读者展示了个并未远去的季羡林,一位博学、仁厚,有风骨,有担当,耸起铁肩、张开双臂呵护学子的师长形象跃然纸上。曼菱是季老的忘年“小友”。从风雪严寒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先生,更懂得为年轻学子遮风挡雨。一1962年,我在河北一个......
-
〓 像太阳一样,把光均匀地照耀每一个学生—写在陆士清教授九十华诞之际
陆老师是当代文学评论家,台港暨海外华文学研究专家,学术成果丰硕,九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享誉学界,德高望重,但他在学生面前,从来不谈自己成就,自始至终把自己当平凡之人,反而对我们这样的学生,总是如此尊重。这样一种低调与谦和,应该不仅仅是他的文字到了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更是他的境界和人格,具备了一位真正导师才具备的人格魅力......
-
〓 张雨:名人书斋
◎陋室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大儒扬雄的“云亭”相提并论,表现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老学庵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提名“老学庵”。他自注“予取师......
-
〓 为俞平伯平反的前前后后
1954年的评红批俞运动,是当代中国史上的大事。与之相对应,1986年1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庆贺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大会”,也受到很大关注。龚育之、戴知贤等知名学者,都认为这是一次为俞平伯平反的大会,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在会议上的简短讲话,事实上为俞平伯公开平反。不过,俞平伯的一些学生、亲属,对......
-
〓 双书辉映中的乐黛云、九十华诞,和她的学术人生路
编者按:2021年,是乐黛云先生的九十华诞之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乐黛云学术叙录》与《乐以成之——乐黛云先生九十华诞贺寿文集》,两地同心,颉之颃之,遥相应和,不啻为一段出版佳话。双书辉映中,本报特刊乐黛云先生弟子、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文章,回顾先生的学术人生之路。乐先生的比......
-
〓 顾颉刚如是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蓝本事件
1 关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蓝本事件,陈源的表述是“窃贼”、“抄袭”、“整大本的摽窃”,胡适的表述是“万分冤枉”、“洗刷明白”,顾颉刚的表述是“蓝本”、“剿袭”。 蓝本事件是一个老话题,几乎与《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同步出现,1924、1926年在女师大风潮和厦大国学院风潮都有体现,1936年在鲁迅逝......
-
〓 爱莲的萧平
《朝雾荷池》 萧平爱莲。 他曾在《六十自述》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在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将画室‘朝华馆’的名字改为‘爱莲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成了我的偶像。淡于功利,不依不傍,唯真、善、美是求。”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萧平,无疑是继徐邦达、启功、谢稚柳之后,少有的集鉴赏、书画......
-
〓 张桂梅:有一颗教育者的初心在跳动
今年2月和6月,云南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和“七一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为她颁奖。面对一项项崇高的荣誉,面对无数的鲜花和镜头,张桂梅总是淡淡地微笑着,依然是胸前戴着党徽的一身素装,依然每天扶着栏杆查看校园每一个角落,依然举着小喇叭为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加油助威,依然睡在学生......
-
〓 学人小传:苏秉琦
苏秉琦(1909—1997),河北省高阳县人。考古学家。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1982年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苏秉琦考古论述选集》《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等......
-
〓 探寻东西文化共性
1610年5月11日,积劳成疾的利玛窦在北京溘然而逝,终年58岁。一年后他被葬在北京,成为明朝皇帝允许入土中国的第一个外国人,这在当时是无上的恩典。400年后,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利玛窦的名字,他作为中国历史长卷中的一个独特人物,与众多帝王、名士和新中国英雄人物在一起。我们的生活也多受惠于他——他被奉为中......
-
〓 “做出更好的学问,无愧于这个时代”——专访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
商伟 与那些饱经沧桑、历尽劫难的老一辈学者相比,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商伟教授,其人生道路和学术轨迹都十分清晰:1962年出生于福州,1978年,通过高考进入北大中文系读书,4年后跟随袁行霈教授攻读古典诗歌的研究生,接着是留校任教,并担任林庚教授的助手。从1978年入校到1988年离开,他把最灿烂的青春时代留在了美丽的......
-
〓 温不增华 寒不改叶——忆季羡林先生过“米寿”
图为本文作者的父亲在1999年为季羡林“米寿”题写的贺帖。 图为本文作者的父亲过世后季羡林为其写下的字幅。 季羡林与学生们 北大图书馆提供资料图片 1993年本文作者探望季羡林,在季老书房获赠其书《留德十年》。“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这是诸葛亮在《论交》里的名句,为我父亲所钟爱,一直书写不怠。1999年秋天,在我赴京......
-
〓 “留下来打扫战场”的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告别人世,“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如果再想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的生平,当然可以读读相关传记。我在天地出版社推出了《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日前已经面世。我写作《杨绛传》,从大量文献里穷原竟委,杂中取真,捕捉了杨绛精神的闪光点。我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与历......
-
〓 傅璇琮:《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
我于1951年秋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求学,至1952年8月,随我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而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后毕业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本以为就此可以在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坦途上前进了,不料在1958年年初,因所谓的“同人刊物”问题,与乐黛云、褚斌杰、裴斐和金开诚等人一起被诬为“右派集团”而......
-
〓 让更多人感知彩词之“彩”——非遗传承人明德运47年搜集整理民间彩词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彩莲划到了半山腰……”年近六旬的武汉作家明德运,谈起彩词来格外起劲,兴起之时还哼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彩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形式,彩词伴随着龙灯、狮子灯、采莲船等传统民俗表演项目一起出现,流行于各种节日文娱和庆典活动中。明德运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西部的黄孝河边,这是......
-
〓 辽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承天皇太后
内容提要:据地方志专家杨中华研究考证,辽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萧太后,系大庆市肇源县人,堪称肇源乃至大庆历史第一名人。了解萧太后的治国之道、文治武功,对于从更广远的视角认识大庆历史不无裨益。关键词:辽代;政治家;承天皇太后作者简介:肖铜,男,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人,1971年10月出生,1995年7月到大庆市人民医院从事宣传工作......
-
〓 走近文艺家·肖剑声:推动三弦发展为独奏乐器
93岁的他毕生致力于三弦艺术的传承、发展和普及,参与和见证了高校三弦专业的建立和开枝散叶,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三弦人才,推出《梅花调》《椰林鼓声》和协奏曲《刘胡兰》《红梅》等优秀三弦作品。他在三弦教学、科研和创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他的最大愿望是三弦艺术后继有人,一代更比一代强。“学三弦有啥出息啊?”“怎么才算有出息呢?......
-
〓 “北极光”奖获得者许渊冲:翻译改变世界
许渊冲近照。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 柏林当地时间8月2日下午,在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这个每三年评选一次的国际奖项,曾颁发给英国人、美国人、挪威人、拉美人、澳大利亚人,现在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93岁的老先生没有去颁奖现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