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翘楚:王西京的长安精神
《远去的足音》《落花人独立》(局部) 没有引以为傲的高等学历,没有令人艳羡的名师传承,更没有声名显赫的家世背景,王西京,这个完全靠苦学与天赋而登上画坛尖端的艺术家,用真诚、求实和顽强,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美术人生——初创画院 初秋的午后,古都西安沧桑肃穆。含光路南段14号——西安中国画院的所在地,经过了20多......
-
〓 郭汉城:戏曲千年活力的现代标识
104岁的郭汉城先生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寿高德大的仁厚长者已然化作永恒的记忆,成为指引一代代戏曲人学术和艺术工作的精神标的。正如先生在2015年所作的《百岁辞》中所说:“清清小河水,潺湲日夜流。东西南北路,春夏秋冬求。”他终身坚守在戏曲研究领域,生命如坚韧不竭的清流,不逐浮华,不慕名利,滋养着戏曲不断扩容的艺脉,维护......
-
〓 博通文史 考论并擅——著名文史学家傅璇琮先生学术贡献述论
在二十世纪后期众多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傅璇琮先生无疑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位。这首先是因为他文史兼善,考论并擅,成果卓著,堪称学界典型;其次是他热心学术事务,善于整合资源,尤喜提携后进,被众多年轻学者目为宗师;而且傅先生学术生命力极其旺盛,五十年来笔耕不辍,老当益壮,近年著述弥丰,境界大开。一傅璇琮先生的学术研究始于二十世......
-
〓 十指绕春风——浅谈南通刺绣及女红技艺传习
【学人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锦绣”一词寓意美好,更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织物的温暖连接着十指的灵巧,绣纳出章服、衣被、荷包、鞋帽等。一缕丝线,贯穿古今,十指绕春风,也温柔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锦绣”二字中的“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绣”则表示用彩色的线在绸、布等上面做成花纹、图像或文字。《考工记》中......
-
〓 于漪:教育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
93岁的于漪老师,是个传奇。自称是“鲐背之年的老教师”,登上讲台,便秉持一贯的风格,演讲全程脱稿,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而且全程腰背笔挺,工作人员放在她背后的靠垫完全没派上用场。9月8日下午,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人民教育家于漪来到上海浦东新区竹园小学,为现场和线上的51000多名浦东新区基础教育界的教育工作者上......
-
〓 我眼中的名人·应天齐:无字青砖问古城
2014年的初秋,青弋江畔老旧的芜湖古城迎来了数千位特殊的造访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息。等待改造的古城区已是一片瓦砾,来客也心绪万端,然而他们都有条不紊地捡拾起废墟中的城砖,签上名,摞到一旁空地上整齐堆放的箱子中。 伫立在废墟中央的,正是这场“行为艺术”的策划者应天齐。 一年之后,......
-
〓 法国“汉学三杰”之儒莲——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二
儒莲(朱利安)(Stanislas AignanJulien,1797-1873)原名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法国籍犹太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第一任教授雷慕沙的得意门生。一生兼任法兰西学院教授和掌管行政职务的学监、现代东方语言学校教授以及法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等多项汉学方面职务,与法国汉学先驱者之一,与......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时,芝加哥大学教授Thomas Vernor Smith当选为众议员。胡适因为与他有一饭之缘,就请他来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但这位众议员纱帽初戴,官场欠熟,时间将至才匆忙赴宴。坐在车上,忽然想起,他还不知道主人的名字,于是他问司机,可司机哪里知道?好在跟大使吃饭也不用叫名字,满口阁下、大使就足够应......
-
〓 翰墨往事:鉴藏大家吴湖帆
吴湖帆不但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位重要画家,还是一位重要的收藏家、鉴定家,当年在上海享有鉴定“一只眼”之誉,张珩、徐邦达、杨仁恺等鉴定大家俱出自其门下。 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万,又名倩、倩庵,字遹骏,东庄,别署丑簃,以湖帆名世,是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画坛奇才。 他的......
-
〓 2022永远的怀念(三)
朱兆良(1932-2022) 2022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朱兆良祖籍浙江奉化,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青岛。1953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1953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第八届、第九届江......
-
〓 沉痛悼念儒学大师汤一介先生逝世——“一介”书生远去 家国情怀永存
著名学者、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于昨晚8时56分逝世,享年87岁。昨夜凌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这一消息,网友@s-double-bin留言说:“老先生没能等到教师节。学生也不能再当面说声:老师,节日快乐。”“作为年届八旬的老人,不以颐养天年为求,不以含饴弄孙为乐,更不以金钱、名誉、地位等为意,而是汲汲遑遑地为中国文......
-
〓 陈寅恪先生:行走于学者之外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陈寅恪先生是我最景仰的人物之一。先生生前名重当时,然颠沛流离,以孤傲敏感之心,倍尝社会动乱之苦痛;先生病逝之后,寂寥甚久,成为一个被时代淹没的人。然在先生辞世数十年之后,国人又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先生的人品和学识,于是竞相论述学习,然傅会攀引之风也不绝于途。不知先生倘若地下有知,......
-
〓 张桂梅:有一颗教育者的初心在跳动
今年2月和6月,云南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和“七一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为她颁奖。面对一项项崇高的荣誉,面对无数的鲜花和镜头,张桂梅总是淡淡地微笑着,依然是胸前戴着党徽的一身素装,依然每天扶着栏杆查看校园每一个角落,依然举着小喇叭为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加油助威,依然睡在学生......
-
〓 韩愈的牙齿
人都是要衰老的,但个体的衰老,在生理表征上却显得与众不同,具体而且独特。韩愈的衰老是从牙齿开始的,而且开始得相当早。在803年写的《祭十二郎文》中说:“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一年,韩愈36岁(这是按传统记龄法;如果采用周岁记龄,应该是35岁——为行文方便,......
-
〓 纪念吴林伯先生诞辰100周年·赵仙泉:如何治学
武汉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吴林伯先生,是秉持“朴学”与“考据学”的当代重要学者之一。1984年9月10日,吴林伯先生召集我与方铭、陈桐生、陈洪波、曹耘、陶嘉珞六位新入学的研究生谈话,提出治学“十准则”“十注意”“八功夫”“五坚定”,作为我们这些研究生一生遵守的治学信条与规范。他的学术思想、治学原则与方法,至今仍然具有继承、......
-
〓 酬唱寄友情——游国恩、萧涤非二先生交谊考
附言:自忝列费振刚先生门下,就时常听老师聊及编写《中国文学史》时的逸闻趣事。这套不无时代色彩的文学史,从主编人选、编写过程,到实施细节等等,尤其是其影响之大,已成为不可复制的绝响。作为当时最年轻的主编,费先生深度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每次谈及这些往事,先生都对有机会向老一辈学者朝夕请益深感幸运,对老一辈学者之间和而不同......
-
〓 明师引路——深切缅怀恩师汤一介先生
赵建永(左)和汤一介在一起。资料照片 汤一介 哲学史家,国学泰斗,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主要论著收入十卷本《汤一介集》。 赵建永 天津社科院副研究员,曾任汤一介助手。 汤一介先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开风气之先的代表性人物。 汤师道德文章有口皆碑,在汤师身边18年的耳濡目染,使我感到,尽管汤师对学生一向要......
-
〓 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长华委员:高校经费使用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
2015年的《依法科学监管高校专项经费的建议》,2016年的《在高校科研经费中体现劳动价值的建议》,2017年的《对地方高校经费使用和预算管理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建议》——连续3年,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长华委员都将目光聚焦于高校经费使用。“年年提案虽相似,岁岁感受大不同。”作为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王长华委员用自己最擅长的方......
-
〓 学人小传:冯其庸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
-
〓 学人小传:张世英
张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汉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经济系、社会学系、哲学系学习。1946至1952年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59至1966年,担任《光明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