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王蒙:我要用全部心力歌唱大地和人民
开栏的话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很多文艺家身上都有着耀眼的光环,受到世人喜爱尊崇;有不少文艺工作者,还是青少年仰慕效仿的公众人物。 近一段时间以来,文娱领域乱象频出,部分从业者德不配位、名不符实,违法失德,引发民愤,有关部门迅速出台系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
-
〓 李济远:承祖训办书院推广阅读传道授业
李济远在山东农村教育一线工作多年,心忧乡村儿童的成长。他把婚房腾出来,自费投入数十万元扩建了村里的农家书屋服务孩子们。李济远夫妇周一到周五义务辅导孩子们学习,周末则开设传统文化与艺术类免费课程。在他的公益精神感召下,数百名志愿者前来推广阅读,书院也在周边开设了8个分院,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乡村阅读氛围日渐浓厚。李济远被评......
-
〓 走近守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青年人
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一座生物、文化和技术的基因库。它是古人生存哲学的集中体现,承载乡愁、传承智慧,凝聚农业文明的精华。 如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任,落在了80后、90后的肩上。 2022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三处中国遗产地——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福建安溪铁......
-
〓 尚德林:翰墨·故园·风骨
《临何尊铭文》(局部)资料图片 尚德林 他笔直地走了进来,脱掉帽子,一双大手“钳住”所有人的问候。一切和设想的都不一样。高大压过想象中的清峭,柔软越过书法中的瘦硬,好在周身散发的精气神都对——这位美籍华裔书画家、篆刻家,一坐定,言语倾泻而来,几笔游龙走凤,不由分说,将我们拎到了遥远的商周,中华文化源源不绝顺乎其下......
-
〓 张謇与近代校园建筑文化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是清末实业教育救国的典范。1902年5月至1905年4月,张謇凭一己之力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学校建成时,张謇曾自豪地声称:“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 从190......
-
〓 真实的慈禧太后:贡献、幸运与悲凉
在近代中国,慈禧太后是被多重妖魔化的政治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因为1898年政治变革失败,归罪于皇太后,将其描写为一个弄权的老太太,一个只知道欺负那个可怜养子的恶妇;革命党人孙中山、章炳麟等出于革命大义,倡导排满革命,也将慈禧太后视为近代中国一切罪恶的渊薮;到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了论证“半殖民半封建”的政......
-
〓 大家·张舜徽:敷文华以纬国典
学人小传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1942年至1949年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大学、兰州大学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任华中师范学院(后改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79年至1989年担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1981年,被评为全国首位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张舜徽论著遍及四部,字......
-
〓 学人小传:吴作人
吴作人(1908—1997),祖籍安徽宣城泾县,生于江苏苏州。画家、美术教育家。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系学习,后在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中央大学学习,师从徐悲鸿。1930年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转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1935年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
-
〓 “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摘自《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怎样给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中国近代史上最牛老爸如何精心雕塑群娃?《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尽展梁门望族的家教,这一部动人的家族历史值得当代每位家长用心阅读。本书作者吴荔明为梁启超外孙女,梁思庄之女。公公不仅注意对孩子们的知识训练,更注意他们的道德培养,要他们生活艰苦朴素,要他们热爱生活,并注意择友。......
-
〓 摹制:让壁画复活
摹制法复制的北京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及细部 李韵摄/光明图片“用当时的材料,通过防湿、防腐、防潮、防水的处理,而且基本上百分之百再现这张壁画的原貌,这真是在壁画发展史上立了一大功。”站在采用“摹制法”复制的壁画前,作为中国新壁画运动开拓者之一,86岁高龄的侯一民难掩激动。在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丹青遗韵妙手生花......
-
〓 瑞典汉学第二代杰出代表马悦然——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六
马悦然(Goran Malmqvist,1924——),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澳洲的多所著名大学......
-
〓 梁晓声:为我教过的学生们写一本书
《中文桃李》 梁晓声著 作家出版社 继近年来推出《人世间》《我和我的命》等作品后,作家梁晓声又推出长篇小说新作。 “电视剧《人世间》的主题曲,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它说,人的一生像雪花,飞很高,又融化。我要在自己‘快融化’的情况下,看看还能做点什么。”在梁晓声新书《中文桃李》媒体见面会上,他的一席话,将人们引入了他的......
-
〓 让古老不再遥远 敦煌壁画乐器“复活记”
2019年,在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上,琵琶、箜篌、筚篥、胡琴、鼓、琴、瑟等来自敦煌的声音回响在市政大厅礼堂。身着彩裳、手持古乐器的演奏者们仿佛穿越时空,将敦煌壁画中描绘的音乐盛宴带到了丝绸之路的另一端。这些乐器正是莫高窟壁画中所描绘的乐器。据统计,在敦煌莫高窟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240个洞窟的壁画绘有乐舞场面,出现......
-
〓 一个学术拓荒者的足迹——感怀史学大家朱杰勤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近世史林可谓风情激荡,蔚为大观。陈寅恪、王国维、陈垣、傅斯年、顾颉刚、钱穆、梁启超等以其旧学之功,新学之识而领引史林,塑造了一座座民族的文化丰碑,留守了传统而亦革新着学术。对于暨南而言,史家亦是层出不穷,陈序经、李长傅、谭琪骧、朱杰勤等先哲撑开了暨南这方净土。恰逢今年朱杰勤先生学术记念二十周年,笔者做为一名后继学习者,......
-
〓 翘楚·何水法:抱华追梦
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祖籍绍兴,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 读史札记:“我的朋友胡适之”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胡适无疑是一位登高一呼、应者云从的风云人物。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无论相识与否,文人雅士、社会贤达多引以为荣。他的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据说,珍珠港事变前,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众议员。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的胡适得知其当选,乃请他......
-
〓 叶适
一、叶适的生平叶适,字正则,晚年定居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城外水心村著书、讲学,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水心先生。他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享年七十四岁,浙江温州永嘉人。他的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1961年中华书局将这两部著作集在一起校点出版,改名为《叶适......
-
〓 肄业生成北大讲师——张申府与北京大学
张申府(崧年)(1893—1986)是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公众人物、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他于1913年9月—1920年11月,在北京大学读书与教书,共8年多,是他近一个世纪风雨人生的重要起点,深深地影响了他一辈子的发展轨迹。所以,他晚年回忆起来,感念不忘地说:“想起北大当年,使我兴奋,令人回味。”(《张申......
-
〓 历史钩沉: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杨之光、欧洋:《激扬文字》(国画·1973年) 图片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和阅读偏好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养成,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他与图书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孩儿立志......
-
〓 男儿称意得如此 骏马长鸣北风起——岑参的诗与人生
不同于南朝宫体诗歌的靡靡之音,唐诗从诞生的那一刻便充满了雄浑的阳刚之气,这在唐代大量涌现的边塞诗中体现尤甚。从军边塞,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是很多唐代文人的人生理想。写下“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的岑参,便是其中的一位,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边塞诗的绝唱,也为大唐盛世留下珍贵的速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