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维强:学林新语
1952年,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艾森豪威尔,在一次会议上请拉比教授(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演讲,说:“在众多雇员里,您能够获得如此重大的奖项,学校深以为荣。”拉比教授当即回敬:“尊敬的校长,我是这个学校的教授,您才是学校的雇员。我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宗白华在中央大学任教时,常到夫子庙文玩市场访书觅古,曾慧眼......
-
〓 胡文彬:甘当学友不为师
胡文彬 笔名鲁子牛、行余,辽宁大石桥人,农工党成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著名红学研究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红楼梦叙录》《红楼梦子弟书》《红楼梦说唱集》《红楼放眼录》《红楼梦探微》《梦香情痴读红楼》《酒香茶浓说红楼》。年近八旬的胡文彬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红学研究专家。作为一个普通的红学研究爱好者,我从未想过能够结......
-
〓 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
张一清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
-
〓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以朱雯为例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眉睫著,金城出版社 最近一二十年,文学研究界一直在提倡“重写文学史”。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现当代作家,文学史很少或根本未提及,但翻阅当年的报刊杂志,你又总是能看到他们的名字,与文学史上某某作家关系密切,甚至有传承的关系,因此关注这类“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对于充实文学史、传承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
-
〓 翰墨往事:张大千拜师曾熙
曾熙像 曾熙为张大千所绘册页题词 “南曾北李”对张大千一生的影响很大。 曾熙,字农髯,1861年出生于湖南衡阳。家庭贫困,早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他天性聪颖,弱冠便考取秀才。进士及第,进入仕途。辛亥革命后,先期到上海鬻书的好友李瑞清邀请他也去上海,他遂于1915年到上海开始了他的鬻字卖文生涯。曾熙书法主南宗......
-
〓 大陆时期的殷海光
思想家殷海光的文集,在内地已经出版过规模大小不一的五六个版本了,他对真理的热情追求,对自由、民主、理性、仁爱的执着,已经为读者熟知,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关系认识上的自我反省也启导人们加深思考。也许可以说,世间对于殷海光思想的了解,更胜于对于殷海光人生的了解。殷海光知命之年离逝,前30年在大陆生活,后20年在台湾......
-
〓 苏北:汪曾祺的“家常菜”
汪曾祺先生在《家常酒菜》中说: 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看过汪先生一张照片,穿着毛线背心,系着有图案长围裙,站在一个案子......
-
〓 【专家风采】张岂之:人文“春草”绿芳洲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张岂之近影 王斯敏摄一九九○年,侯外庐先生的弟子们在西安。(左起:步近智、何兆武、林英、张岂之、祝瑞开、卢钟锋)童年时的张岂之张岂之致学生的书信(节选) 3月13日下午,清华园。红砖穹顶的大礼堂内,一场讲座正在进行。主讲者是87岁的思想史家张岂之。鬓发如霜的老人声音清扬,把“中华文化......
-
〓 钱理群:“三宽之人”谢冕
谢冕先生在学术、教育领域的成就、贡献与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就不再多说。我要说的是“谢冕兄”这个“人”,而且要借用“贵州老乡”朱厚泽的“三宽”说,来描述、概括他。于是就有了“‘三宽之人’谢冕”这个话题。我曾经专门研究过朱厚泽的“三宽”说,注意到他在1980年代倡导“宽松,宽容,宽厚”时,就已经说明,“三宽”不仅是“治......
-
〓 瑞典汉学第三代知名学者罗多弼——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七
罗多弼(TorbjornLoden,1947-),瑞典第三代著名汉学家。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和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教授,亚太研究中心的执行主席。还分别是“国际瑞典笔会”(SwedishPen)、“中国研究欧洲协会”和总部设在纽约的“中国人权”的董事。罗多弼早年对20世纪初的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感兴趣,注重于中国革命......
-
〓 胡经之:外柔内刚的诗人美学家
资料照片 回到北大工作两年多来,每次乘车从家里往返学校时,都要路过中关园,我总会特别留意地看一眼从车窗外一闪而过的中关园一公寓,那排如今已显得低矮而又不起眼的黄漆颜色的陈旧小楼,是胡经之先生当年的旧居。我当然知道他早就搬离那里了,但那座旧楼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美好回忆。中关园上课 先生给我们上的文艺美学专题选......
-
〓 “中文的难亦是它的美所在”——专访意大利汉学家马西尼
费德里科·马西尼(FedericoMasini),意大利人,罗马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汉学家。因其在中意语言文化交流和汉语推广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获由温家宝总理颁发的“中意友好贡献奖”。罗马中心火车站作为意大利主要的游客集散地,终日人群熙攘;离它不远处坐落着一处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术殿堂——罗马大学东方学院,它不仅是西方汉学研究......
-
〓 王国维先生的辫子——摘自王东明著《王国维家事》
《王国维家事》 王东明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父亲的辫子,是大家所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是谁,一个当然是父亲,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先生,他的两边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许是曾割去一个肾脏的缘故。 每天早晨漱洗完毕,母亲就替他梳头。有一次,母亲事情忙完了,或有什么事烦心,......
-
〓 人物·翘楚·赵振川:泡在生活中
赵振川,1944年生于西安,祖籍河北省束鹿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先后入选第四、七、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陕西省第四届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政协委员。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
-
〓 “移步而不换形”——看京剧《天下归心》忆梅兰芳
京剧《三岔口》剧照。CFP 11月1日至12月25日,来京参加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的全球45台精品戏剧,次第亮相,异彩纷呈。 担纲开幕大戏的,是国家大剧院出品的新编历史京剧《天下归心》。简约空灵的舞台上,“一桌二椅”渐渐隐于幕后,观众的雷鸣般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这出戏取材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描......
-
〓 他在“黄昏”里漫步远去——忆杨宪益先生
2009年初冬,杨宪益先生去世,曾慨叹:这样的老人,以后稀有了。 一晃三年过去了,常怀念他。 记得送别杨宪益先生那天,听到一首风笛曲,那温柔、悠扬、舒缓的旋律伴着孩子清新纯真的歌声,让人想到夏日黄昏,想到辽远的牧场;似觉微风拂面,嗅到青草的芳香;又如眺望远方一抹霭气,四野一片迷茫……那天,许多裹着棉......
-
〓 走近文艺家·王松:把精彩的故事讲精彩
他以《红汞》《红风筝》《红莓花儿开》《双驴记》《哭麦》等作品享誉文坛,近年来又相继推出《爷的荣誉》《烟火》《暖夏》等重磅力作。当被问及小说的灵魂是什么时,他不假思索地说:“没别的,就是把精彩的故事讲精彩!” 王松又出新作了!一部《飞花调》,把读者带回百年前的津门,白鹤飞、花厚子、花薄子等主人公,做的可不是一般生意......
-
〓 雅韵琴音——东汉音乐家蔡邕
【内容摘要】蔡邕是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卓绝的天才音乐家,他写过许多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本文试图从《琴赋》的文学和音乐两个角度入手,探讨《琴赋》的美学风格和音乐价值,从而对蔡邕的音乐和文学关系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关注。【关键词】蔡邕;《琴赋》;典雅;音乐;文学【作者简介】汪青,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一、蔡......
-
〓 朱家溍先生的气度
朱家溍先生于2003年逝世,所留下的文字、音像等作品整理出版却依然很频繁,还举行过数十次大小专题缅怀。看到与怹的合影时,会觉得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听闻怹的音像作品更似身临其境。人们大多关注朱家的那几次将文物捐献给国家,却只剩下“凡物有聚有散,有散有聚,聚是一乐,散而能得其所,也是一乐”这由衷的话语。适逢北京出版社编选朱家......
-
〓 毕宝魁:哀悼傅璇琮先生
下午四时许,惊闻傅璇琮先生逝世,酸楚悲哀之余,先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拜识先生及受先生恩顾的往事历历在目。1986年夏,我到洛阳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当时研究生尚未毕业,列席旁听,苦无机缘与先生交谈。1988年,第四届年会在太原召开,由山西大学主办,主事者是王维研究时彦傅如一先生。我提交的论文涉及王维生年问题,......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