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别是荆溪烟雨图——叶纪彬先生的学术人生
叶纪彬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的拓荒者之一。在反思、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他作为较早的思考者和开拓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融会贯通。他撰写的《艺术创作规律论》《中西典型理论述评》等著作,赋予文学本质论、文学典型论等传统概念新内涵、新解释,对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关于“......
-
〓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父亲宁可的头衔很多,但他常常自称是“教书匠”和“历史工作者”,这应该是他对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源自他对教书工作的由衷热爱。一个好的“教书匠”,要有良好的口才、开阔的视野、严密的逻辑,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作为“历史工作者”,他尤其注重以研究引领教学。从小板凳到大学讲台 父亲不喜高谈阔论,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中,往......
-
〓 我眼中的名人·周有光:闻道是抗衰老的良药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省常州青果巷。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主要成就:主持制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代表作品:《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中国语文的现代化》等。 1月13日,是经济学家、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109周岁生日,依照......
-
〓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摘自《杨绛传》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这是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记述了这段故事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这是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记述了这段故事: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
〓 李兆顺:以画疗“心”
资料图片李兆顺的《荷塘月夜》被清华大学赠予比尔·盖茨收藏。资料图片在英国的泰晤士河上,有座历史悠久的波利菲尔大桥,原本是黑色的。曾几何时,一些抑郁的人常常在这里自杀。专家建议把桥身漆成绿色,此后的一年来此轻生的人开始大量减少。古时的隋炀帝曾多病缠身,御医百药无效,民间医生莫群锡只是送上一幅青绿山水画,请隋炀帝反复观赏,......
-
〓 博学明理的国际文化使者——沙博理生平记述
沙博理 资料图片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我从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国味儿,但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园、我的家庭。中国社会有一种从容舒适的温暖和亲切感,我希望永远不要改变。”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一个甲子之多的沙博理,曾经这样表达他对中国的赤子之心。10月18日,这位老人在北京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8岁。助力中国革命......
-
〓 半亩荷风淡淡香——献给任中敏先生
校园的东面,有一方小池塘,俗名“牛大汪”,是过去耕牛戏水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了。每逢春过夏至,池塘里便漾起微微荷风淡淡香。 池塘的边上有一块青石碑,上面也早已爬满青藤了。石碑上刻了些字:“国学大师任中敏先生,名讷,号二北、半塘,晚年卜居于此,是以名之。”那是1997年的5月,为纪念先生诞......
-
〓 名家偷诗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孟郊这首《偷诗》写出了偷诗的况味,一语道破唐人偷诗的天机:当诗人“绳床独坐”,搜肠刮肚下笔困难犹如饿犬啃枯骨饥馋难忍婴儿吃甜桃欲罢不能时,只能“默览有所......
-
〓 为传统民艺奔走——杨先让的寻艺之旅
【艺海撷英】 “民间的艺术很重要,一想到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守护好它们。” 提及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研究与传承,杨先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他参与创立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让民间艺术登堂入室;他率领考察队历尽曲折,出入黄......
-
〓 翰墨往事:鉴藏大家吴湖帆
吴湖帆不但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位重要画家,还是一位重要的收藏家、鉴定家,当年在上海享有鉴定“一只眼”之誉,张珩、徐邦达、杨仁恺等鉴定大家俱出自其门下。 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万,又名倩、倩庵,字遹骏,东庄,别署丑簃,以湖帆名世,是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画坛奇才。 他的......
-
〓 齐白石与年画
中国古代,将正月初一称为“岁朝”。文人们在此日喜欢将鲜花、蔬果、文玩供于案前,以求春意盎然、新年好运,被称为“岁朝清供”。但是,当时能在隆冬时节摆上鲜花、果蔬之类的鲜物者毕竟是少数,于是文人们便将这些“清供”之物绘成画悬挂室内,称为“岁朝图”,成为祈福纳祥的“年画”。此类画作通常以静物画的面貌出现,采用的画法也是写......
-
〓 2022永远的怀念(三)
朱兆良(1932-2022) 2022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朱兆良祖籍浙江奉化,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青岛。1953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1953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第八届、第九届江......
-
〓 梁启超的全文明视野与世界眼光
初读梁启超,我们的用意很功利,就是看他如何批评中国的国民性,所以我们首先拜读《新民说》。此前我们多是根据鲁迅“国民性批判”的论调,来推测梁启超的观点和态度。《新民说》的思想和气质,大异于鲁迅。梁任公的论说,远非义愤之词,而是从历史文化、地理风水、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体认中国国民性格的特征,并进而思考,需要通过怎样......
-
〓 何兹全:提出“汉魏封建说”的人
何兹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现年95岁。少年时期在北伐革命的影响下加入了国民党,成为国民党最小的党员之一;23岁时与友人一起创办了影响甚广的期刊《教育短波》;24岁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经当时的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先生、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先生推荐先后留学日本、美国,并皆因为爱国而毅然回国;一部洋洋洒洒近50万字的《中国古代社会......
-
〓 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
采访时间:2005年5月17日采访地点:厦门大学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张先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发表前陈支平教授对全文进行了审阅)编者手记:我们刚出版的《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汇集了18 位学者的高论,这些学者大都是天津、北京、南京、上海、武汉的大学教授。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史学家,陈......
-
〓 格鲁津斯基:所有人都是全球交流交融的参与者
“历史不是明确无疑与单向度的,也不是片面与始终如一的。格鲁津斯基是最早论证这一结论的先驱之一。他通过考察全球各个地区如何相互接触、碰撞与融合,试图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待世界,赋予了‘融合’与‘文化运动’等概念以生命”。这是在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给首届“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学奖”获得者——法国历史学......
-
〓 独臂多面手叶廷芳
叶廷芳(1936年11月23日—2021年9月27日)去世一年了。他是残疾人,独臂。可是他有多方面的业绩,是为多面手。他是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德语文学专家,还有建筑方面的专著,等等等等,方面很多,他的影响不是我能了解的。叶廷芳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做了一件关系重大的事,就是在政协和几十位委员一起提出建议,修改计划......
-
〓 德艺兼修立身 传道授业为任——我印象中的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
今年是戏曲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诞辰120周年。作为20世纪我国戏曲界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中国古典昆剧向现代昆剧转型过程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俞振飞究竟为中国昆剧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壹 在他身上洋溢着戏曲表演艺术家的人格风采 余生也晚,与俞振飞先生生前交集仅有两次,一次是听他的学术讲座,一次是看他的舞台演出。 198......
-
〓 我与章开沅先生的会议因缘
章开沅首次与台湾学者正面交锋 与章开沅教授结缘,乃起于会议。而后三十多年来见面最多的地方,应该也是会议的场合,从美洲、欧洲、亚洲,以迄港、台、武汉。从会议中发展情谊,在学术上后续也有联系。也蒙章先生不嫌弃后辈,让我有不少请益与共襄盛举的机缘。 这一系列会议的交谊,就某个观点来说,其实也与海峡两岸的学术互动颇......
-
〓 走近文艺家·吴为山:为历史塑像 为时代铸魂
他是一位卓越的雕塑艺术家,用一双温厚的双手塑出一个个有温度的灵魂,并以自己的雕塑作品为纽带,架起了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完成一尊雕塑作品,是求艺,更是问道。他说:“在我老去的时候,回望我的人生,再看看堆积成山的雕塑,那就是我的生命轨迹,是我的自塑像。” 他是一座山。积土为山,风雨兴焉。几十年在艺术领域的创作,早......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