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三
谢和耐(Jacques Gemet),1921年出生,法国当今著名汉学家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作为当代法国最具权威的汉学家,他专事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其代表作品《中国社会史》、《中国与基督教》、《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等。他曾长期主持整个法国汉学界的工作,在其五......
-
〓 走近文艺家·王西京:用灵动笔墨为历史造像
他用画笔为历史和时代造像,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但他又“不按套路出牌”,从不用一个模式去“套”,力图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题材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手法。他说,绘画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题材有感觉、有冲动、有创作欲望,你再去画。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整个西安城已经进入梦乡。城市东......
-
〓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记沈从文最后的岁月
电影想象 一九八四年十月,凌子风执导的电影《边城》摄制完成。影片开始的镜头,是沈从文在书桌前,这是一九八三年八月在沈从文家里拍摄的。后来凌子风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影片在第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荣誉奖。 很难说沈从文会完全满意这部影片,他直到去世也没有看过,张兆和说:“剧本结尾他不同意,说不是他......
-
〓 走近文艺家·贺敬之:为人民写诗 为时代放歌
97岁的他是一位充满革命激情和生活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20岁时与丁毅合作执笔写出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白毛女》,并通过《南泥湾》《回延安》《雷锋之歌》等经典作品,实现了“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他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强音,而不去咏唱那些与时代大潮无关的小悲伤、小欢喜。 近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京召......
-
〓 夫妻携手传皮影
“吱呀!”推开郭宝皮影传承馆的大门,我们看到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皮影、剪纸的成品和书籍,房间左侧的案几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未完成的皮影作品和制作工具。拿起案几上的一幅皮影作品,郭宝打开了话匣子:“这是前几年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们联合设计的皮影画,是一个Q版的穆桂英,和墙上挂着的这幅是一个人,别看它小,做起来更费工,尤其是......
-
〓 翰墨往事:“北华南吴”各擅胜场
吴昌硕一生活动范围基本上在南方,特别是在江、浙、沪一带,但也数次北上,且每次北上都必到天津,“问字”于杨光仪。据记载,吴昌硕40岁至67岁的27年间,曾六莅津门。杨光仪,字香吟,晚号庸叟,举人出身。祖籍浙江义乌,在天津设塾授徒,曾主讲辅仁书院,门下多才俊,出类拔萃者,北为华世奎,南为吴昌硕。一南一北,极负盛名,人称“北......
-
〓 大家·吴作人:丹青简雅夺天工
吴作人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事业开拓前行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人。他不仅自20世纪50年代起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80至90年代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直接策划组织诸多美术教育和美协工作的重大事项;更以自己杰出的创作实绩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在当代中国画坛树立起既有深厚传统底蕴、又洋溢强烈时代精神的文化标杆,为探求中国美术......
-
〓 清华历史上的乔万选
晚近历史上的一些名流,我们是“久违”了,比如乔万选其人。乔万选是山西出洋的留学生,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乔万选也是那所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并且比胡适多了一顶芝加哥大学的法学博士,也就是赫赫“双博士”了。回国以后,乔万选亦学亦官、又持操司法“神圣”之职。他先后任东吴大学、中央大学、暨南大学的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
〓 马勒:为唐诗谱曲的交响乐大师
1911年5月18日午夜的维也纳,古斯塔夫·马勒溘然长逝。在这位走过51年人生历程的音乐家身后,留下了他的9部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大地之歌》以及声乐套曲《悲叹之歌》《漫游者之歌》《少年魔号》和《亡儿之歌》《吕克特歌曲》。在这些作品中,马勒继承了自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直到舒伯特、勃拉姆斯和舒曼的交响乐传统......
-
〓 “趁我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写在杨绛103岁生日之际
“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在《洗澡之后》的前言中,作者杨绛先生说,“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 《......
-
〓 梁启超的全文明视野与世界眼光
初读梁启超,我们的用意很功利,就是看他如何批评中国的国民性,所以我们首先拜读《新民说》。此前我们多是根据鲁迅“国民性批判”的论调,来推测梁启超的观点和态度。《新民说》的思想和气质,大异于鲁迅。梁任公的论说,远非义愤之词,而是从历史文化、地理风水、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体认中国国民性格的特征,并进而思考,需要通过怎样......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据说,有一次,外国文学专家施咸荣对钱锺书先生说,他读不懂乔伊斯《尤利西斯》。钱先生大笑着对杨绛说:“又一个承认读不懂的老实人!”◎顾颉刚的读书笔记,从1914年到1980年,从未间断,200多册本子,400万言。◎上世纪30年代,蔡尚思曾在南京龙蟠里的国立图书馆翻阅了数万卷书。柳诒徵馆长对蔡说:“你把那些书虫都赶走了......
-
〓 2015永远的怀念(三)
汪国真(1956-2015)4月26日,著名诗人汪国真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终年59岁。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1990年5月,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年来,汪国真的诗集一直畅销不衰,盗版不断,并形成独特的“汪国真现象”。代表作品有《年轻的潮》《年轻的......
-
〓 王德威谈夏志清:他坚信伟大的文字有一个伟大的灵魂
本月早些时候,在接受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专访时,67岁的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亨德森讲座教授王德威谈到了他对已故夏志清教授的印象。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1947年赴美留学,四年后获授耶鲁大学博士,1961年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同年出版了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王德威认为,这本书“迄今仍然是英语世界......
-
〓 放翁最后的立秋
宋庆宗嘉定二年(1209年),大诗人陆游85岁,在老家绍兴,迎来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秋天。这年的秋天,和往常没有太大的不同,“从来泽国秋常晚”,秋虽来了,但暑气未退,草木未凋。所不同的是这年刚一立秋,我们的诗人就病了。这年立秋,是在夏历七月初六至九日。立秋为秋季的起点,意味着阳气衰退,阴气渐长,植物由枝叶自由舒张,欣欣向荣......
-
〓 我与商务印书馆
我在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这一课题下所写的两本书《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导论》与《诠释学转向──哲学诠释学导论》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是我国最老、最有实力和最有影响的一家出版社,因而使我忆起了我自己多年来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特别是对商务一些我所熟悉和敬佩的老工作人员──他们中有些早已不幸过世──的......
-
〓 于沛:不畏浮云遮望眼
一个时间节点往往蕴含特殊意义。1982年6月,已近不惑之年的于沛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毕业,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为数不多的世界历史研究生。改革开放不仅为国家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为于沛的学术人生平添了巨大张力。只争朝夕,潜心研究,成为于沛随后近40年的人生常态。时代变迁,学术界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疑虑困惑与思想交锋,有......
-
〓 叶嘉莹与南开大学结缘的一段过往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士人的崇高追求,叶嘉莹先生当是值得这样评价的。叶嘉莹先生著作等身、荣誉无数、桃李芬芳,是当代真正的“穿裙子的士”,先生之学术影响、人格魅力和荣誉嘉奖无需在此赘言。2005年,我在南开求学时,对先生只是有所耳闻,然而当我离开南开园后,才深深地感受到了叶先生的独特光芒,当初错失了许多向先生请......
-
〓 我眼中的名人·谢冕:越老越忙的“80后”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 还有3天就到84岁生日的谢冕,没有一点“老”的感觉。去年年底这段时间,他又是参加研讨会,又是参加座谈会,感觉比平时还忙。2015年12月23日下午,谢冕又跟李敬泽、孙郁、程光炜、戴锦华、孟繁华等不同时代的批评家共聚一堂,探讨起文学......
-
〓 追忆·“四有”教师童庆炳
童庆炳大一时在北师大数学楼前留影童庆炳的部分作品童庆炳的部分作品 【写在前面的话】 一篇迟到的通讯 2013年春节后,我因为一个小问题去采访童庆炳先生。去之前,我就知道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文艺学泰斗,曾培养出罗钢、王一川、陶东风等一大批学者,当今文坛最活跃的一批作家如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毕......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