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20周年:被误解的顾颉刚先生
今年是顾颉刚先生诞辰120周年。顾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室的研究员,作为先秦史室的成员,我没有直接接受顾先生的教导,反而对顾先生产生过许多误解。这是很大的遗憾,也是我深感愧疚的。 最初我对顾先生的印象来自鲁迅的小说《理水》,还有《两地书》。觉得顾先生是一个引导青年钻故纸堆的老先生,与鲁迅唱反......
-
〓 “这一届”年味儿有点儿时尚——观察年轻的春节文化产品设计者
年味儿是什么?是儿时庭院里噼噼啪的鞭炮声、兜里鼓囊囊的压岁钱,是长大后桌上热腾腾的年夜饭、街上高高挂的大红灯笼,抑或是后来手机里满屏的红包、心里默念好运来的集福卡。生活变化,科技发展,身边的年味儿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呈现新形式,但这股藏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味道,从未变淡。传统与创新似一对孪生兄弟,交织共生。“他们俩”被一群......
-
〓 写春联的“老蔡”:学习中国文化,重要的是热爱
近日,借着为本报“全球共写新春联”录制视频的机会,记者采访了奥地利艺术家弗里德里希·蔡特尔。蔡特尔的中国朋友都叫他“老蔡”,走进老蔡家的客厅,仿佛走进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墙上挂着中国传统山水风景画和书法作品,典雅的红木柜子里摆着佛像、陶瓷摆件等各式中国艺术品,其中还有藏传佛教的艺术精华——唐卡,这在维也纳这座西方......
-
〓 骆芃芃:镌刻印章国礼的“文化大使”
她推动“中国篆刻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作品成为国礼,将中国传统文化带上了世界舞台。她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 印章千载驭文化,国礼方寸传友情。近日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用寿山石镌刻的中文印章多次成为国礼。印章为什么能成为国礼?记者专访了几方国礼印章的篆刻者、中国艺术研究......
-
〓 大家·单士元: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民族文化
他,作为学者,承北京大学名师学问之衣钵,得营造学社巨匠精神之真谛,博览群籍,潜心明清文献与建筑历史研究,是我国提倡文献档案目录学的第一人,一生著录颇丰。他,作为领导者,于1956年扛起故宫古建筑保护的大旗,建立设计队伍和匠师体系,形成了故宫研究、设计、修缮一体化的科学模式,是当之无愧的故宫古建筑保护奠基人。他,作为保护......
-
〓 从《思乡曲》到《李白诗八首》——马思聪音乐里的家国情怀
有人说,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小提琴第一首堪称世界精品的杰作,可与后来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媲美。然而,作为第一首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小提琴独奏曲,今天已经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了。 马思聪生于粤剧之乡汕尾,他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中长大的。十三岁时马思聪就赴法国留学,师从巴黎音乐学院名教授学习小提琴。后来又师从名师学......
-
〓 翰墨往事:费新我从善如流
1959年,费新我的右腕因关节结核而致残,功能丧失,再也不能挥笔书写。他开始尝试用左手书写,每天伏案苦练,克服了生疏、势逆、手腕迟钝三道难关,终于形成了独特的“新我左笔”风格。他的成功,与虚心接受批评,从善如流是分不开的。他的字原来学的是赵孟頫一路,流利而清秀。自从改为左笔之后,开头时他仍以赵体为主,每天都写。早上去公......
-
〓 一代才豪袁枚
袁枚撰随园三十六种三十五卷袁枚作行书四言联袁枚作花卉 著名的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袁枚现象”一词,认为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在整个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袁枚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从袁枚本人的个性特征出发来加以解析。关于袁枚的个性,严迪昌先生......
-
〓 忆何兹全师最后的日子
我们的恩师、著名的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离我们远去了。虽然事先已有预感,但我至今仍难以接受这个残忍的现实。大年初一我去给先生拜年时,看先生病情已沉重,初二病势转危。尽管我们祈盼奇迹的发生,然而先生还是抛下我们走了。这些天,我在痛苦中回忆起先生最后日子的点点滴滴,更体会到先生高尚的情操和人格的光辉。2006年,先生、师母的惟......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者
——夏甄陶哲学思想研究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识论研究热潮,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哲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夏甄陶(1931.4—2014.12)作为这一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不仅在认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且在实践唯物主义、人学以及中国哲学多个领域都进行了开创性......
-
〓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其三)
学历重要吗?——陈寅恪一波三折进清华1924年10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式开始筹建。但在最为关键的导师聘请问题上却是一波三折。人选波澜最初,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本想邀请胡适为院长,一力承担研究院的院务,不想被胡适以“非第一流的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为由婉言谢绝。胡适力荐的梁启超和王国维,在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的恳......
-
〓 独树一帜的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学术研究述评
章培恒先生以文学史家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人物”,是近八年间的事,此前几十年他以兼擅考证和阐释而进行的文学史个案研究实际上早已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而且正是随着这种对文学史上重要个案研究的不断拓展和积累,才使他萌生了重新建构中国文学史的愿望,并进而在写史的过程中得以凭藉其实证研究和理论剖析的双翼而独树一帜。章先生今年七十岁......
-
〓 学人小传:孙宏开
孙宏开,1934年生于江苏张家港。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兼任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先后发现15种新语言,并就30多种汉藏语......
-
〓 鲁迅“拿来”的国学智慧——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关于孔子立人说孔子最早提出“立人说”,《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
〓 走近文艺家·马赛: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必须奋力向前
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广场专家组组长,带队完成天安门广场“红飘带”景观雕塑及游行活动中“开天辟地”等11辆彩车的设计工作;2021年带队完成北京冬奥会“鸟巢”中心区及延庆、张家口赛区场外火炬台设计等。作为清华美院党委书记、教授,他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中竭尽所能,也将教书育人理念融化在实战中。......
-
〓 别是荆溪烟雨图——叶纪彬先生的学术人生
叶纪彬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的拓荒者之一。在反思、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他作为较早的思考者和开拓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融会贯通。他撰写的《艺术创作规律论》《中西典型理论述评》等著作,赋予文学本质论、文学典型论等传统概念新内涵、新解释,对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关于“......
-
〓 艺苑数典:胡适与《兰花草》
兰花 张大千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首名为《兰花草》的“台湾校园歌曲”颇为流行。这首歌节奏轻快,歌词简明,十分上口,因而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传唱至今。当时多家报刊和歌本都登出了它的词曲。但是,在词作者栏里,有的未署名,有的署为“佚名”。其实,歌词的作者,是对新诗草创之初有大功的胡适先生。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我国新文......
-
〓 汪曾祺的书与画
松鼠葡萄图 汪曾祺作于一九八三年无题 汪曾祺女儿汪朝说画中小鸟很像父亲 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笔似有神力,写什么,什么都精彩。写作余暇,汪先生做什么呢?唱京剧,哼昆曲,韵味十足。兴致好时,也作书画。其书画,简洁明快,遣兴自娱,颇见文人书画气息。他画画,不惯设色,以素净为主。想着画什么,顺手裁张宣纸,就着案头笔墨,随心所......
-
〓 学人小传:王泗原
王泗原(1911—1999),江西安福人。语文专家、楚辞专家,编辑家。1934年武昌中华大学肄业,在中学教国文,曾任《日新日报》和《前方日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编审处、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兼办《语文学习》月刊。编有新中国首部工农速成中学国文课本,参编第一部以“语文”为字样的语文课本及多......
-
〓 走近文艺家·王海鸰:用家文化塑造平民史诗
她编剧的电视剧《人世间》,给观众带来了久违的温暖与感动。不同于原著小说的严肃与沉重,她将电视剧的底色调亮了,带给人力量与希望。家庭与情感是她作品不变的主题,除了《人世间》,她的作品还有《大校的女儿》《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 3月1日,年度大剧《人世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收官。这部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