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鲁迅的名片
鲁迅随教育部到北京后,于1912年10月6日下午前往留黎厂购笺纸并订印名片。四天之后的双十节即国庆日,名刺就做成了:“上午同许铭伯、季市、诗荃、诗苓至留黎厂观共和经念会,但有数彩坊,而人多如蚁子,不可久驻,遂出。予取名刺,并以二元《前后汉纪》一部而归。”后来也委托孙伏园代印过名刺:“下午得伏园信并代印名刺百枚”(192......
-
〓 顾景舟的壶格与人格
石瓢壶 顾景舟 制仿古壶 顾景舟 制洋桶壶 顾景舟 制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上世纪30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
-
〓 沉思翰藻咀英华——罗国威先生与《文选》学研究
由于新材料的持续发现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即使是在版本、旧注等传统《文选》学的研究领域,当代《文选》学研究仍取得了超迈前贤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以《文选》研究名家的学者。对当代《文选》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进行个案总结,也理应成为当下《文选》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笔者从罗国威先生问学已积年,亲睹罗师在选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不懈......
-
〓 智海观澜:苏东坡的酷评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自序》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确实,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千古风流人物。如果把议时论事、臧否人物算上,他还是一位幽默的评论家,常常妙语连珠,酷评迭出,显现出一代文豪的聪明智慧。 ......
-
〓 2022永远的怀念(九)
解思深(1942-2022) 2022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思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解思深1942年2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65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2年4月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1983年10月于中国......
-
〓 阎崇年:学术研究没有终结
《清朝开国史》 阎崇年著 中华书局 十年前,央视的一档《百家讲坛》节目,让原本潜心书斋研习清史的阎崇年成为公众人物。十年来,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并未改变他的学者本色。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开始研究和写作,是他保持多年的习惯。 阎崇年为自己的书房起名为“四合书屋”。他说,一个人做成事情,需要“四合”——天合、地合......
-
〓 走近文艺家·梁世雄:走遍世界,最美仍是中华锦绣
87岁的他,是一个标准的学院派。几十年来,他在创作和教学上齐头并进,成为岭南画坛现代转型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其中《珠江春晓》《云峰叠嶂映松涛》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收藏。说起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晓南路,当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学”。以这条南北向的主干道为界,路东是中......
-
〓 历史上真实的“曹丹姝”
前度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清平乐》,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剧中女主角曹丹姝喜欢戎装骑射,在外撒野。她女扮男装在应天府书院门前为范仲淹仗义执言。她仰慕宋仁宗赵祯,恨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能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在她未出生时爷爷便为其订立了婚约,洞房花烛让夫婿李植......
-
〓 钱钟书的法学功底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学术昆仑”,也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其实,他对文史哲以外的学问,也有广泛涉猎。比如法学,仅从《围城》一书,就可看出,钱钟书对法学知识的了解并不肤浅。钱钟书的岳父杨荫杭还是著名法学家。 钱钟书对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小说所写时代的法治概况都很熟悉。他对一些法律事实和术语信手拈来,他在《围城》中写道:......
-
〓 张晓凌:青藏高原上“幸运”的考古之花
【手铲释天书】 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简称“双古所”)副研究员张晓凌的办公室,记者就被桌上摆着的一幅画吸引。乍一看以为是太湖石水墨画,细看才发现其实是一块形状奇特石头的三个侧面素描。画面底部是一行漂亮的钢笔字:“尼阿底的万年前石叶为高原腹地迄今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张晓凌说,这幅画是去年......
-
〓 于漪:教育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
93岁的于漪老师,是个传奇。自称是“鲐背之年的老教师”,登上讲台,便秉持一贯的风格,演讲全程脱稿,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而且全程腰背笔挺,工作人员放在她背后的靠垫完全没派上用场。9月8日下午,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人民教育家于漪来到上海浦东新区竹园小学,为现场和线上的51000多名浦东新区基础教育界的教育工作者上......
-
〓 刘厦:轮椅上的生活与诗歌
刘厦和姐姐刘宁在一周岁时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小时候没上过一天学校,要强的姐妹俩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刘厦姐妹来到河北师范大学旁听学习。病魔没有击垮一家人的精神,阅读与文学创作让刘厦寻找到生命的力量。几年来,姐妹俩靠一张嘴、一根手指在轮椅上创作出众多作品,相继在《诗刊》《文艺报》等报刊......
-
〓 陈梦家的稿费及珍藏古家具
1930年代的陈梦家、赵萝蕤夫妇 陈梦家、赵萝蕤夫妇捐赠湖州市博物馆的明清古家具 德清县委宣传部供图 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从2013年起辟出专馆,展出“馆藏明清古家具”,黄花梨嵌影木面夹头榫带屉板小平头案、黄花梨夹头榫画案、黄花梨嵌影木面夹头榫酒桌,一件件做工精致、品相完美的古家具精品让观众大饱眼福,流连忘......
-
〓 陈仲甫:来自独秀山的一块“硬料”
回眸百年,中共党史上有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放眼今朝,更有壮志凌云的时代新骄。风流并不总被雨打风吹去,总有一种情怀让人魂牵,总有一种胸怀让人梦绕。这里我们讲述的是陈独秀多彩故事,呈现的是他的家国情怀。如若从其生平中凝出一联,正可谓:“岱宗巅峰苍松劲,独秀山上顽石坚。”如若再从其历史存在中拟出横批,那就是:“百年独秀”。—......
-
〓 钱存训:穿过一个世纪的坚实脚步
70年前的信纸早已发脆,30年前的照片也已泛黄,唯有他的著述,一版又一版,不断更新。4月9日,学者钱存训以106岁高龄离世。日前,“穿过一个世纪的脚步——钱存训先生纪念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展览通过档案、信札、照片、手稿以及钱存训生前的多种著作,再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顾问、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名誉馆长钱存训的生命......
-
〓 走近文艺家·叶金援:戏曲传承切勿“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叶春善是“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科班创始人之一。作为家传第四代京剧人,他深知传承重任在肩;作为京剧大武生,他明白武戏传承之紧迫。年过古稀的他至今仍坚守在戏曲阵地,为培养戏曲人才贡献余热。一张张有着时代印记的剧照、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走进叶金援的住处,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挑滑车》《长坂坡......
-
〓 速写两会人物·樊锦诗委员:谈起敦煌就来精神
见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委员时,她稍显疲惫,白发也比上次见面时多了些。 “最近身体不太好,很多事情忙不过来。”但一谈起敦煌莫高窟,谈起文物保护,樊锦诗又来了精神头。 最近,有几件事让樊锦诗深有感触。 第一件,今年年初,媒体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文中提及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
〓 步入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两个月前,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今年书博会的“年度致敬人物”选定为刚刚去世的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
-
〓 学人小传:翦伯赞
翦伯赞,1898年出生,1968年去世,湖南桃源人。历史学家。1919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曾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等,主编《中国史纲要》等。...
-
〓 酬唱寄友情——游国恩、萧涤非二先生交谊考
附言:自忝列费振刚先生门下,就时常听老师聊及编写《中国文学史》时的逸闻趣事。这套不无时代色彩的文学史,从主编人选、编写过程,到实施细节等等,尤其是其影响之大,已成为不可复制的绝响。作为当时最年轻的主编,费先生深度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每次谈及这些往事,先生都对有机会向老一辈学者朝夕请益深感幸运,对老一辈学者之间和而不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