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村里,那些灯光从未熄灭—部分“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回访
编者按“用真挚的情感真实记录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品格。”2011年6月17日,由光明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系列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启动,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特定对象,通过深入寻找、发掘、宣传有代表性的、高素质的乡村教师,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当年教师节来临之际,石兰松、张桂梅、......
-
〓 “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
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鼎钧的名字,在台湾可以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被台湾媒体称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后知后觉的我,认真关注王鼎钧先生和他的创作,始于《散文海外版》创办之初,至今将近30年。初识鼎公这以后,我邀约鼎公赐作,他多篇散文刊发于我们刊物上,后来我才知道,所有稿酬全由人代为捐赠祖国大陆贫困地区人民那是20世纪......
-
〓 张晓凌:青藏高原上“幸运”的考古之花
【手铲释天书】 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简称“双古所”)副研究员张晓凌的办公室,记者就被桌上摆着的一幅画吸引。乍一看以为是太湖石水墨画,细看才发现其实是一块形状奇特石头的三个侧面素描。画面底部是一行漂亮的钢笔字:“尼阿底的万年前石叶为高原腹地迄今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张晓凌说,这幅画是去年......
-
〓 汤一介:用宽容明智理性的学术视角研究宗教
汤一介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著名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创始人、首任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代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客座教授。汤一介先生不仅以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研究......
-
〓 师恩难忘意深浓——回忆先师陈登原教授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陈宜张的先进事迹,他在军事医学教学科研第一线刻苦奋斗60多年,为祖国作出了光辉的贡献。 介绍一开始说,陈宜张出身于浙江余姚的书香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这引起我的注意,几十年来,我一直对余姚印象深刻,因为他是我敬爱的老师陈登......
-
〓 慧瓒禅师的宗系和思想
北朝及乎隋世,禅风大盛,名德辈出,达摩游化江洛,稠实见崇周齐,更有慧文慧思之徒,由北至南,衡岭台崖,皆扇其风,此诸禅系,皆门庭拥盛,代有龙象,名闻当世,德垂后时,今日治禅学者,无不嘉叹称美,咀嚼品味,而独立其间、颇怀时誉的慧瓒一系则与时俱化,逮乎近世,言者几希。今不辞庸陋,略加考辨,使乎先贤之志不堕于地。据《续高僧传·......
-
〓 学人小传:王子今
王子今,河北武安人,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历史学家。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17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2021年获“中国人民......
-
〓 陈仲甫:来自独秀山的一块“硬料”
回眸百年,中共党史上有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放眼今朝,更有壮志凌云的时代新骄。风流并不总被雨打风吹去,总有一种情怀让人魂牵,总有一种胸怀让人梦绕。这里我们讲述的是陈独秀多彩故事,呈现的是他的家国情怀。如若从其生平中凝出一联,正可谓:“岱宗巅峰苍松劲,独秀山上顽石坚。”如若再从其历史存在中拟出横批,那就是:“百年独秀”。—......
-
〓 走近文艺家·叶金援:戏曲传承切勿“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叶春善是“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科班创始人之一。作为家传第四代京剧人,他深知传承重任在肩;作为京剧大武生,他明白武戏传承之紧迫。年过古稀的他至今仍坚守在戏曲阵地,为培养戏曲人才贡献余热。一张张有着时代印记的剧照、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走进叶金援的住处,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挑滑车》《长坂坡......
-
〓 从“斯文正脉”到“斯文一脉”——记古徽州文化学者汪世清先生
一汪世清先生生于1916年,安徽徽州歙县潜口镇人,幼孤家贫。1929年春入安徽省立第二中学(今之百年名校安徽休宁中学),以其天资聪颖、好学苦读,深为时任校长、著名新安画派画家汪采白器重,资助其求学费用。1934年采白先生就聘中央大学国画系教授兼主任,汪世清亦随之转至南京安徽中学。1935年汪高中毕业后,为北京大......
-
〓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父亲宁可的头衔很多,但他常常自称是“教书匠”和“历史工作者”,这应该是他对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源自他对教书工作的由衷热爱。一个好的“教书匠”,要有良好的口才、开阔的视野、严密的逻辑,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作为“历史工作者”,他尤其注重以研究引领教学。从小板凳到大学讲台 父亲不喜高谈阔论,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中,往......
-
〓 让曲艺牡丹之花永远为人民绽放——访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冯巩
【新闻人物】 5月10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掌声中冯巩就任新一届主席。 从上一任主席姜昆手里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冯巩表示:“大会宣布我担任中国曲协第九届主席后,我既激动又喜悦,同时又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新一任主席,我会竭力为广大曲艺工作者服务,为人民群众送去欢声笑语,作出新的成......
-
〓 “这一届”年味儿有点儿时尚——观察年轻的春节文化产品设计者
年味儿是什么?是儿时庭院里噼噼啪的鞭炮声、兜里鼓囊囊的压岁钱,是长大后桌上热腾腾的年夜饭、街上高高挂的大红灯笼,抑或是后来手机里满屏的红包、心里默念好运来的集福卡。生活变化,科技发展,身边的年味儿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呈现新形式,但这股藏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味道,从未变淡。传统与创新似一对孪生兄弟,交织共生。“他们俩”被一群......
-
〓 翰墨往事:费新我从善如流
1959年,费新我的右腕因关节结核而致残,功能丧失,再也不能挥笔书写。他开始尝试用左手书写,每天伏案苦练,克服了生疏、势逆、手腕迟钝三道难关,终于形成了独特的“新我左笔”风格。他的成功,与虚心接受批评,从善如流是分不开的。他的字原来学的是赵孟頫一路,流利而清秀。自从改为左笔之后,开头时他仍以赵体为主,每天都写。早上去公......
-
〓 2022永远的怀念(九)
解思深(1942-2022) 2022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思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解思深1942年2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65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2年4月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1983年10月于中国......
-
〓 阎崇年:学术研究没有终结
《清朝开国史》 阎崇年著 中华书局 十年前,央视的一档《百家讲坛》节目,让原本潜心书斋研习清史的阎崇年成为公众人物。十年来,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并未改变他的学者本色。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开始研究和写作,是他保持多年的习惯。 阎崇年为自己的书房起名为“四合书屋”。他说,一个人做成事情,需要“四合”——天合、地合......
-
〓 浙江九十岁文物工作者王宗汉的心声——“被认可被需要,有发现有收获”
“2015年对我来说,确实是很有获得感的一年。”2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云浦小区,看望乐清第一位文物专职干部、90岁的王宗汉老先生。一进门,就看见玄关处码放着半人高的资料,老人家介绍:“这些都是以前工作时留下来的拓片、笔记、手稿等,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做了52年的文物考古工作,王宗汉对乐清的文物家底了......
-
〓 2022永远的怀念(四)
段晴(1953-2022) 2022年3月26日,西域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段晴1953年5月在北京出生,祖籍山西。1971年进入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学习,1978年考入北大南亚研究所,师从季羡林、蒋忠新等学习梵语及印度历史文化,198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汉堡......
-
〓 为传统民艺奔走——杨先让的寻艺之旅
【艺海撷英】 “民间的艺术很重要,一想到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守护好它们。” 提及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研究与传承,杨先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他参与创立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让民间艺术登堂入室;他率领考察队历尽曲折,出入黄......
-
〓 陈望道: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先驱
著名学者、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是现代进步思潮的先驱者和语文现代化的倡行者。130年前(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民族危难之际,自幼立志,为救国救民、振兴民族而奋斗终生。自戊戌变法时代开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救国必须启智,启智必须兴教,语言文字是教育的基础。自切音字运动以来,几代知识分子接续努力,为中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