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元化学术述要
王元化,一九二0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三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
-
〓 胡适与周作人的“诗生活”——摘自《民国笑忘书》
胡适与周作人的交谊,始于“五·四”运动,终于“七·七”事变。在此期间,两人诗文往还,留下许多诗篇,“诗生活”可谓鲜活生动,至今读来还意趣盎然。1917年初,在家乡绍兴教书的周作人,首先从其兄鲁迅寄来的《新青年》杂志上读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等文,对其中“今日当以白话文为正宗”的主张大为赞许。4月间,周作人到北京......
-
〓 蔡伟:从三轮车夫到大学教师
蔡伟自幼爱上古文字与古书。高考落榜后,他当过临时工、摆过地摊、蹬过三轮车送货……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他对古文字的热爱,每隔两三天,他就要去图书馆借一堆书回家看。而那些不外借的书,他就整本抄下来,用心学习。功不唐捐,玉汝于成,2009年,已经38岁且仅有高中文凭的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师从学术泰斗裘锡圭教授。......
-
〓 梁文蔷、罗久芳、浦丽琳、汪珏 名家后裔在美国
由于地域的关系,海外华人的晚年生活,我们了解得比较少。海外华人名家后裔的生活更是知之甚少。如今他们中不少人已经陆续进入老年行列。他们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我与很多名家后代交往十几年,去年有机会直接去美国拜访他们,写下如下近距离接触的体会。 梁实秋之女梁文蔷:为父亲作品画插画这是为其父梁实秋上世纪40年代所写的《雅舍小......
-
〓 解体与重建——美术批评家刘骁纯先生访谈
邹跃进(以下简称“邹”):从您的硕士、博士论文,到《解体与重建》这本书我都读过。这中间我体会最深的是您对辩证法的运用。我知道您是王朝闻先生的学生,王先生在研究中也比较注重辩证法。在研究中,您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刘骁纯(以下简称“刘”):在关于辩证法的研究方法上,我确实受益于我的老师王朝闻先生。我的硕士论文是研究秦......
-
〓 沉痛悼念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逝世
据新华社电,国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先生于12月27日5点50分在山西太原逝世。姚奠中,1913年生,山西省稷山县人。1935年,姚奠中受教于章太炎先生,研习国学,是章太炎先生七位研究生中最年轻的一位。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各高校任教。1951年,他回到山西,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
-
〓 “年轻的老年人”走了——追忆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李佩
1月12日1时26分,“年轻的老年人”的李佩先生走了,带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安详地走了,享年99岁。曾有人将她比作“中关村的明灯”,如今,明灯虽熄,但在无数人心中,光亮永存。李佩,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有时,她被一些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尊称为“师母”,因她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的夫......
-
〓 翰墨往事:袁克文“鬻书疗饥”
▲袁克文的日记,页眉有“寒云”署款 在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中,袁克文极富艺术才华,也颇具见识,堪称一代清才。与他哥哥袁克定一心鼓动父亲称帝且以太子自居的做派截然相反,他并不赞成父亲称帝,曾于1915年秋借昆明湖泛舟作诗“劝谏”:“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赢得士林一片赞誉。 作为享有盛誉的“民国四公子”......
-
〓 大家·同心同行·杨东莼:从新青年到燃灯者
杨东莼(1900—1979),湖南醴陵人。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人类的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固有使命。回望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艰苦卓绝、光辉灿烂的发展奋......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胡适说蔡元培的字瘦骨嶙峋,和一般人点翰林时所写的以黑大圆光著名的墨卷迥异其趣。胡曾问蔡,以他那样的字何以能点翰林,蔡答,也许是因为当时流行的是黄山谷的字体吧。◎陈衍老先生尝与青年学生钱锺书谈话,说到科举,陈衍说:“科举之学,不知销却多少才人精力。今人谓学校起而旧学衰,直是胡说。老辈须中进士,方能专力经史学问,即令早达......
-
〓 摹制:让壁画复活
摹制法复制的北京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及细部 李韵摄/光明图片“用当时的材料,通过防湿、防腐、防潮、防水的处理,而且基本上百分之百再现这张壁画的原貌,这真是在壁画发展史上立了一大功。”站在采用“摹制法”复制的壁画前,作为中国新壁画运动开拓者之一,86岁高龄的侯一民难掩激动。在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丹青遗韵妙手生花......
-
〓 罗哲文:文物古建守望者
罗哲文和柬埔寨小演员在一起。罗哲文在吴哥窟寺庙前拍摄石阶雕刻。(照片由刘烁提供) 这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小老头儿。看那精气神儿,你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你更不敢相信,八十多岁的他,全年有一半时间在天上飞来飞去,为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事务奔忙。他就是世界闻名的文物古建筑大师——罗哲文。朋友和同事都......
-
〓 游走在两种语言文化间——记法兰西学院新任通讯院士、北大教授董强
董强 本报记者 刘博超摄/光明图片近日,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得到法国法兰西学院任命,正式成为法兰西道德与政治学院“综合学科”类终身通讯院士,他也是200余年来首位进入道德与政治学院的华人和最年轻的通讯院士。法兰西学院与英国皇家学院并立,是全球声名卓著的学术机构。16岁开始学法语,董强33年来不仅将自己的人生和学术深深......
-
〓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作者究竟为谁?
近几年来,有这样两句诗,“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在网络上非常走红。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2017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第一期开播。特邀嘉宾中,有一对来自四川金堂县转龙镇的夫妇周小林、殷洁,讲述了他们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1986年7月,周小林还是四川省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历史学专业的......
-
〓 “认真的”、“玩笑的”何其芳
1958年何其芳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同志合影 1977年也是个蛇年。这年的3月30日,何其芳一大早儿起来,写了一首诗,题为《锦瑟——戏效玉溪生体》: 锦瑟尘封三十年,几回追忆总凄然。苍梧山上云依树,青草湖边月堕烟。 天宇沉寥无鹤舞,霜江寒冷有鱼眠。何当妙手鼓清曲,快雨飏风如怒泉。 诗人诗兴未......
-
〓 为芹辛苦是何人 脂雪轩中笔有神
“为芹辛苦是何人,脂雪轩中笔不神”,这是父亲周汝昌撰写曹雪芹传记中的诗句,既道明了其本人志向又表现了自谦;如今我只改一字而作为本篇题目,是因为父亲撰写的《曹雪芹传》已由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首批选定并出版问世。 2012年3月中旬的一天,父亲像往常一样按时听我们读报,突然一条消息让......
-
〓 吕澂和他的“唯识美学”
吕澂(1896年—1989年)是近现代哲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美学家,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先导。早年的吕澂从日本译介编纂西方的美学理论,并期望参照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1851年—1914年)的“移情派”美学建立“唯识学的美学”。但后来由于吕澂专事佛学研究,对“唯识美学”的建构仅仅停留于设想,并未......
-
〓 辜鸿铭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事件”始末
●辜鸿铭在世时,以其怪诞的外表和奇异的言行搏尽了世人的眼球,成为一道可以与紫禁城相媲美的“文化景观”,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关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只有胡适和林语堂两人。1939年,胡适率先获得提名。胡适的提名者为瑞典著名地理学家、探险家、瑞典文学院成员斯文赫定。●辜鸿铭的译文和著作在西方......
-
〓 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
冯其庸先生如何评价冯其庸先生的学术,这是一个难题。冯先生是书画家,其书法被认为是“远宗二王”,在一次研讨会上,听到专家们评说冯其庸与饶宗颐的画艺,他们认为,基于多年在大西北旅行的经历,冯先生的画作意境阔达。冯先生是汉画像砖的研究者,他是中国汉画学会首任会长。他还是中国戏剧学会副会长,撰写的剧评甚为戏剧大家重视,袁世海先......
-
〓 宗亮:石璋如未能实现的归乡愿望
不久前,九州出版社推出了“口述历史系列”的一种——《石璋如先生口述历史》,该书是百岁考古学家石璋如(1902-2006)接受“中研院”近史所口述历史组五十三次访谈的文字记录,实际上相当于他的自传。作为“考古十兄弟”的一员,石璋如缕述了自己参与殷墟发掘、西北史地调查、接收中研院、播迁台湾等重大事件的经过,对史语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