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域外听风:分享阅读,传递社交温度
在陌生人社会,分享阅读为冰冷的世界注入了情感交流、温暖彼此的能量阅读能让人“疯狂”吗?最近,曾在电影《哈利·波特》中扮演学霸赫敏的演员,在伦敦地铁里“丢”了100本书,结果“整个伦敦读疯了”,开启了一场寻书、读书、传递的分享阅读之旅。读书首要的是书籍,但“阅读危机”并没有随着书籍形式的多样化而缓解。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
-
〓 中华智汇·古代顶级灯具系列·节能灯:冷水夹盏省油几半
四川邛窑出土的“节能灯”考古线图。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同样体现在古代灯具的设计上。依燃料而分,中国古代的灯有膏灯和烛灯两大类,膏灯即燃油的油灯。油灯的燃料既可以是动物油脂,也可以是植物油。《齐民要术·种麻篇》引汉·崔寔说,麻子油可以“作烛”,也就是说可以用来点灯。《荏蓼篇》也记载:“荏(即白苏子)油色绿可......
-
〓 春节回归真实的传统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到来,通过这个传统节日,现代人们抚慰着自己的心灵。这些年来,传统文化受到空前重视,上香、拜年、庙会等习俗,正日益回归。因为人是有灵性的,我们本能地会问为什么,会追寻生命意义。当我们发现,“年味”正变得越来越稀薄时,我们希望从传统中找到更多碎片,使自己进一步沉浸在其中,以使无聊、空虚等,不再再来打扰。然......
-
〓 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探索
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亦可称为“人学”,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包括人生价值、人生境界、道德修养等众多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国学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再创造,国学教育体系中有关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为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提......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大学该坚守怎样的理想
朱崇实 大学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公益性,它的存在就应该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一定要有一批高校要有更高的境界和目标,这些大学既根植于市场又要有高于市场的远见卓识,发展定位要符合市场需求,又不完全跟着市场走。在中国2000多所大学里,我认为至少要有1%的学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如果做到了,我们就可以把......
-
〓 东风压倒西风,抑或西风压倒东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漫谈
作者简介:王凌云,男,汉,1981年生,福建人。辽宁省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法律硕士,大连市甘井子区法院研究室职员。主要研究方向:宪政与人权。引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有必要在东方文化和西方上区分,这是东方的,那是西方的吗?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才如太阳的光辉一样耀眼?这是否是一个“仁......
-
〓 干部谈读书:从历史中寻找温情和敬意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历史,在思考后转化为自己的评价体系、考虑问题的视角,方能拓展我们思想的纵深度对历史书的最初兴趣,来源于小时候阅读镇上书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画册,里面豪气冲天、肝胆相照的盖世英雄,陪伴我度过了生活平淡的童年。细细品味近20年的阅读体验,大到文明更替、民族兴衰,小到史海钩沉、人物传记,是历史书......
-
〓 雅趣说字:水
水 这个字可以横起来看,仿佛把水画出来一样,或长或短的笔画,正像长短不一的水纹。“益”字也从水,其上半部分应该是水字本形。...
-
〓 冬日里的火炉
寒冬已至,不由得想起早年间家乡冬日里的火炉。家乡的火炉分两种。一是手提小火炉,也称手炉,即白居易所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火炉里燃着木炭,覆盖薄灰,故也称火笼,用手提着微取暖,也可暖脚。旧时城镇和农村妇女,常在腰间系一条双层围裙,既暖和也抵脏。围裙外层是可掀起的搭布,烤火时将搭布掀起盖住提着火炉的手,忙碌之余享受......
-
〓 传统文化止于独行盛于大众
当众人被“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撩拨起续诗的兴致时,有人却嗤之以鼻:“参加接龙的很多人对诗的用韵一窍不通,折射出大众对真正传统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歌都是小众的”,使不少网友“诗情酒兴渐阑珊”。这一观点体现出当今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总是端着架子,否认群众基础,摆出一副盛气......
-
〓 随笔:爷爷和书的故事
据说,在每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家长会在书上涂上蜂蜜然后让孩子舔,所以犹太小孩从小就对书有好感,喜欢读书,就像品尝蜂蜜。让我热爱书籍、迷恋书香的是我的爷爷。 由于家里变故,爷爷只念了两年私塾,便没有再读书。爷爷说,他很喜欢读书,尤其喜欢私塾老先生教书时摇头晃脑的样子,他经常示范给我们看,那神态......
-
〓 葛兆光:既“杂”且“多”的传统
作者简介: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读陈冠中讨论“杂种文化”的文章,他说,被称为“杂种”的“多文化主义”加上“世界主义”的普世价值,是现代大城市应有的文化品格。这让我想起日本加藤周一的“日本杂种文化论”,记得十几年前,在东京神田神保町的旧书店里买到他一册《杂种文化》,就相当惊讶,加藤对日本自身文化的深刻......
-
〓 “无字书”中学问多
插图:郭红松一世间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字书”,一种是“无字书”。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对学员们说:“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他自己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不仅视书本为生命,直到临终前还坚持阅读;同时也特别重视社会......
-
〓 故人情:与陈玉龙的一面之缘
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奇怪:有的人与你朝夕相处,但留不下多少印象;有的人与你只见过一面,却永生难忘。北京大学的陈玉龙教授就属于后者,他是少有的谦谦君子和高古之士。 那是近20年前,我从山东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因酷爱书法,被学校安排为留学生讲授书法。我突发奇想,何不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书法家来为留学生......
-
〓 春秋战国时代的制度及人物
一、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在总结孔子一生文化贡献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穆),编次其事。”这里“下至秦缪”一句值得注意。孔子是一意维护西周奴隶制的思想家,经他修编的《尚书》以秦穆公之《秦誓》终篇,一则预见了秦国的走向强盛、代周而兴,一则寓意殷......
-
〓 青年驿站:多读方知书之味
如今,不管是汽车上、火车上、候车室,还是会议室、办公室、家里,处处出现“低头族”,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甚至废寝忘食,手机绝对不离手。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实,书报不仅要读,好的文章和书籍还要反复读。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列宁也说过:“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
-
〓 清瓷雅韵:清乾隆斗彩团菊纹盖罐
明成化朝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尤其成化斗彩,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清乾隆斗彩团菊纹盖罐是乾隆朝对成化御窑斗彩团蝶纹盖罐的摹仿与创新之作,釉面润泽,整器纹饰设色清雅,绘制精细,是难得的御用茶具。此器在上月落槌......
-
〓 孙仲:字词节目也该亲民
在上周末江西卫视播出的《挑战文化名人》首期节目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A、李白的睡床;B、放墨宝的书案;C、井台上的围栏。如果你选了答案C,恭喜,答对了。但你知道“葳蕤”(wēi ruí)是什么意思吗?“葳蕤”是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场比赛中的一道考题,尽管该词的成人听写体验团正确书写......
-
〓 误读的历史典故
说话或是写文章时,我们常常会引经据典。典故若运用恰当,可以使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文章亦因之而增色不少;反之,若对成语典故的本意、出处搞不清楚,只是想当然地加以使用,就容易犯下“望文生义”的错误,而贻笑大方。下面就列举几个容易被人误读误用的典故予以辨析。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句子,如:“某某岗位炙手可热,引来竞聘者数百人。......
-
〓 小瓶谁寄一枝春——瓶花漫述
图片为作者插花作品宋·无款·《胆瓶花卉图》 曾经有客人在店内浏览,忽然问:“你插花是宗‘××流’吗?我们是同门呢!”我愕然——那“××”听着耳生——继而答:“没有‘流’。” 插花而有流派,是日本的特色,岛国之民极尽细腻幽微,历来盛出将简单事复杂化的大师。插花在彼上升为“道”,亦不免小题大做。日本园林、插花,......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