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谁是中国烹饪的师祖
藕香榭吃螃蟹(杨柳青木版年画·局部)河南杞县伊尹塑像 姚伟钧/摄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的伊尹历史悠久的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餐饮业对外彰显民族自信的有力抓手,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而不同的饮食文化智慧,也是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根源。因此,有必要在中国餐饮业中去寻根问祖,继承精神,追忆先贤,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饮食文化。......
-
〓 让博物馆美术馆“惊艳”打开
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不但能用更多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释放市场活力,也能推进产业结构性改革近些年,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平时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然而一旦有特展、书展、专题展,或是有趣的体验式文化活动,便立时爆满,像世博会中国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故宫石渠宝笈特展、首......
-
〓 京城图记:京城“白塔”散记(下)
其实,北京城历史上最大、最高、最早建筑的“白塔”是“妙应寺白塔”。《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上介绍“妙应寺白塔”:“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为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辽道宗寿昌二年(公元1096年),为供奉释迦佛舍利于此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后塔毁于兵火。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重建......
-
〓 光明情结:给季羡林先生当编辑(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加快前行的中国来说,虽然愈加是商品大潮、经济大潮的年代,但文坛和学界也并没有被打入冷宫“深院锁清秋”,相反,文化界始终是“弄潮儿向涛头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热闹的。 在这些热热闹闹的文化活动中,季羡林先生和其他一些大学者、大作家、大文化名人一样,被当作旗帜,身后永远攘拥着......
-
〓 学术随笔:把哲学做“通”
对于哲学的定义,说法颇多,可谓见仁见智。不过,将哲学定位于探求真理的层面,大概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哲学所探求的真理,乃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是一种通透无碍的大智慧,是通行天下的普遍之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正因为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具有“通”性的大智慧、普遍之理,所以哲学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
-
〓 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堵截曹操之谜
大家读《三国演义》,其中有一段讲的是诸葛亮分派诸将堵截依照吴蜀赤壁计划必然溃败的曹操,其中把把守华容道分派给了关羽。依照《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书中的解释当然就是诸葛亮观星象知天机,晓得曹操不当亡,借以让关羽彻底还清曹操的隆情。所谓诸葛亮夜观星象,知晓天机,当然是一种迷信。虽然战国有甘德石申这类大星相家,很有名气,而且......
-
〓 希望酿成这么一种氛围与态势——陈平原教授在北京大学的发言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三十年前,我的导师王瑶先生在全国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议上发言,说他想不明白,为何晚清以降的学者,从王国维、梁启超到胡适、陈寅恪,一直到他们这一辈,总的感觉是学问越做越小,一代不如一代。那次发言很有震撼力,领导及专家纷纷建议他组织专门研究。这就是后来北大版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前后编。王先生19......
-
〓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代表:实现中国梦,精神要先立起来
人物素描:郭红松 读书是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优秀的领导人都不遗余力地倡导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强不息、开拓未来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来有“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为什么?因为书籍积累了......
-
〓 步入神坛的鸡文化
鸡是远古先民最早驯养的家禽,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自古以来,鸡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对社会风俗影响颇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鸡有关的内容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许多遗址发掘可看出,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很早就出现了重鸡习俗。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形状像鸡的陶器。由于与人们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有的鸡形象已经被神......
-
〓 海岩:姚黄魏紫俱零凋——红木家具今古谈(连载七)
楠木木材纹样 楠木品种包括闽楠、细叶楠、红毛山楠、滇楠、白楠、紫楠、乌心楠、桢楠、水楠、香楠等二百余种之多,1997年的木材国家标准中就列入了八种。某些售卖楠木家具的商家说金丝楠产于“桢楠”,但林业部门却将其列明为“紫楠”的别称。王世襄先生在其著作《明式家具研究》中,也认为“金丝楠”出自紫楠。故宫那些贴金漆饰家具......
-
〓 光明论坛·温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016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讲话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去年的大会上,我提出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坚持网络主权理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
-
〓 思考者说:清欢之味
苏轼的一首《浣溪沙》里,有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两个字,宛如一缕风中的茶香,让人心情怡然。清欢,是一种清新恬淡的心境,是一种豁达自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随性诗意的人生情趣。 清欢有味,这种味,是余留的淡香,回味无穷,妙不可言。可是,清欢之味好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现代社会,灯红酒绿的喧嚣中,我们习......
-
〓 新语:保护长城,别帮“倒忙”
近日,一条“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帖子引起关注。有700年历史的国家级文保单位、位于辽宁绥中、被誉为“最美野长城”的小河口长城的一段城墙与地面被灰色路面覆盖,被网友戏称是把“长城”修成了“水泥路”。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新闻,不能不令人唏嘘感叹。对于这个两千余岁的......
-
〓 人民日报:教书治学不宜“龙虾三吃”
现在新出的各类学者讲义书中,往往是精益结成者少、仓促而成者多,前沿成果者少、陈词滥调者多,修订完善者少、照搬照挪者多每逛书店,总能看到讲堂录、讲稿、名师讲义之类的书,华丽地躺在推荐位置。有些确为学者讲稿,有些附以现场答问记录,还有些把学生作业收录在内。甚至,有些把发表过的文章或个人网文掐头去尾,汇编成册并冠以讲义之名出......
-
〓 郭齐勇:书房·课堂·路上
回顾2013年的读书,不期然与唐氏兄弟相始终,年初读《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年杪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都与“唐”“家”有关,不禁哑然失笑。 唐氏兄弟满腹经纶,经历颇为传奇。唐兄为敝校学长,现居江城,为阅江楼主,时相过从;唐弟虽则未曾谋面,然心向往之。其兄常笑言,过去人家介绍浩明,称这是唐翼明的弟......
-
〓 镇馆之宝·四川博物院:“牍”一无二的传奇身世
宝贝档案姓名:郑板桥判牍年龄:200多岁 主人:郑板桥住址:四川博物院个性签名:“牍”一无二的传奇我,郑板桥判牍,在这儿给大家施礼啦。跟前几次与大家见面的“镇馆之宝”相比,我太年轻了,算是小辈儿。我们那时候,百姓去衙门告状,都要呈上一张“状纸”,写明诉讼的内容。县官在案件审结完毕后,把判词写在状纸的前页或结尾处,......
-
〓 人才史话:视人才为国宝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与秦昭王因为一块和氏璧差点发生了一场战争,尽管最后“完璧归赵”,但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这些君王把稀世珍宝看得比人的性命重要得多了! 珍视奇珍,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物以稀为贵。但如果真把这些吃不能吃,用不能用的东西当成了宝,那就大错特错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齐威王与魏惠王的对话: ......
-
〓 王玉堂:西瓜趣话
西瓜是夏令消暑佳品,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留下了不少有关西瓜的趣话。 南宋诗人范成大《西瓜园》云:“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夸。”文天祥写有《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真是不乏英雄气概。元代诗人方夔《食西瓜》诗更是绘声绘色,留下“缕缕花衫......
-
〓 谈艺录:天籁的从容
《散氏盘》《散氏盘》拓文 小时候被逼着练字。午休时候,知了一阵阵叫着,我在大方块青砖上练习柳公权,下意识地,就想少写或是不写——没有哪一个孩子喜欢带上笼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不管什么艺术形式,其核心价值应该有愉悦的成分。有多少孩子在人云亦云的教学方法中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对那些人为的清规戒律心存恨意——毫无疑问......
-
〓 大故宫里的小玩意
Q版帝后茶叶罐(设计) 吴 燕“康熙十二月花神杯”夜灯(设计)吴 燕 生在北京城,长在皇城下,自然与京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平日里非常爱搜罗老北京的文化、玩意儿与绝活儿。而今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艺美术行业,去年我有幸参与了故宫旅游产品的设计,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这次终于是自己喜爱的并且能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