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代表:实现中国梦,精神要先立起来
人物素描:郭红松 读书是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优秀的领导人都不遗余力地倡导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强不息、开拓未来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来有“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为什么?因为书籍积累了......
-
〓 文化评析:张贤亮激活“灵与肉”思考
著名作家张贤亮逝世后,在形形色色的“新闻”里,既有对其文学成就的回顾,又有对其传奇经历的描绘。我用比较中性的“浪漫人生”形容,意在中和褒贬不一的评述。无论是文学层面——“新中国首个突破性禁区的作家”,还是商业层面——“用荒凉赚钱的中国作家首富”,甚或生活层面——“大胆坦诚直面绯闻者”……“他用极其鲜活的灵魂和肉......
-
〓 步入神坛的鸡文化
鸡是远古先民最早驯养的家禽,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自古以来,鸡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对社会风俗影响颇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鸡有关的内容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许多遗址发掘可看出,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很早就出现了重鸡习俗。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形状像鸡的陶器。由于与人们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有的鸡形象已经被神......
-
〓 光明论坛·温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016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讲话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去年的大会上,我提出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坚持网络主权理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
-
〓 必也正名乎:从经济法角度思考姓名使用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姓名书写习惯往往就不甚明白,而中国人其实对于自己的行为习惯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评审意见、申报材料、邮件单据等等各种法律文书上签名已经是习以为常的惯例了,没有人对此凝神思索。对于眼前习惯的事情,缺乏敏感是人的本性,不足为怪。 1 中国古人的名字极为复杂,基本上包括姓......
-
〓 思考者说:清欢之味
苏轼的一首《浣溪沙》里,有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两个字,宛如一缕风中的茶香,让人心情怡然。清欢,是一种清新恬淡的心境,是一种豁达自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随性诗意的人生情趣。 清欢有味,这种味,是余留的淡香,回味无穷,妙不可言。可是,清欢之味好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现代社会,灯红酒绿的喧嚣中,我们习......
-
〓 新语:保护长城,别帮“倒忙”
近日,一条“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帖子引起关注。有700年历史的国家级文保单位、位于辽宁绥中、被誉为“最美野长城”的小河口长城的一段城墙与地面被灰色路面覆盖,被网友戏称是把“长城”修成了“水泥路”。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新闻,不能不令人唏嘘感叹。对于这个两千余岁的......
-
〓 推动全民阅读:阅读,创造城市生活新方式
“深圳读书月”已连续举办了13届,成为这个年轻的城市中最受市民欢迎的文化品牌;而深圳正在成为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从深圳读书月的实践和发展中,我们对城市阅读活动形成了一些基本的体会和认识。 要将全民阅读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加以推动。读书不仅是修身养性的个人行为,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选择。城市拥有知......
-
〓 镇馆之宝·四川博物院:“牍”一无二的传奇身世
宝贝档案姓名:郑板桥判牍年龄:200多岁 主人:郑板桥住址:四川博物院个性签名:“牍”一无二的传奇我,郑板桥判牍,在这儿给大家施礼啦。跟前几次与大家见面的“镇馆之宝”相比,我太年轻了,算是小辈儿。我们那时候,百姓去衙门告状,都要呈上一张“状纸”,写明诉讼的内容。县官在案件审结完毕后,把判词写在状纸的前页或结尾处,......
-
〓 羊年漫谈羊诗词
人类在漫长的狩猎、游牧和农耕时期,对羊有了深刻的了解,并结下了感情。身体洁白、性情温驯的羊成为人们生活和平、安居乐业的喜爱之物。唐代曹唐《小游仙》诗曰:“共爱初平住九霞,焚香不出闭金华。白羊成队难收拾,吃尽溪头巨胜花”。初平,即黄初平,晋代道士,相传他少时放羊,遇一仙人引人金华山石室中,后得道成仙。此诗先写仙境,后落笔......
-
〓 评论员观察:人生马拉松何须“抢跑”
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注重精神培养,让成功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元,我们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值开学季,有关教育的话题格外引人关注。近期,上海一位68岁退休教授撰写了一篇有关“幼升小”的文章,在网络空间引发强烈共鸣。文中写道,上海有个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则是“青蛙......
-
〓 金台视线:学风不正学术何以端正
“教授”这个称谓在国人心中曾经是十分神圣的。父母有对好友,都是做学问的,男的是清华大学教授。因两家人的关系十分亲近,我们小时候常被父母带着去清华玩。教授叔叔懂几门外语,很喜欢买书,家里到处都是书,包括洗手间,印象最深的是,他家的许多外文书和给孩子买的小人书以及各个角落里的台灯。他们的邻居也是位清华教授,同样坐拥书城,学......
-
〓 姜佃友:说处暑
今年的气温有点儿反常,处暑明明已经过了十来天,可温度依然在三十五度左右徘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暑天就要离开了。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具体说就是:备受炎热炙烤无精打采的老鹰开始抖擞精神,把锐利的目光对准了那些鸟类;天......
-
〓 敬君因画失妻
齐起九重之台,国中有能画者,则赐之钱。狂卒敬君,居常饥寒,其妻端正。敬君工画,贪赐画台。去家日久,思念其妇,遂画其像,向之喜笑。旁人见以白王,王以钱百万请妻,敬君惶怖许听。——出自西汉·刘向《说苑》,摘自《国学宝典》之《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工艺部七》齐敬君善画,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画。君久不得归,思其妻,遂画真以对之......
-
〓 李轩鹏:谁动了我们的“遗产”
“到此一游”走出国门、“盗墓笔记”电影开拍、名人捐赠古建筑……今年的“遗产大事件”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文化遗产,却并未让人感觉到那么温暖,而是沉重和忧虑。直面来自公众的误解和偏见,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动了以发现过去、正经补史、传承保护为目的的文化遗产事业?!低俗“观光”——轻率鲁莽、自命不凡 中国......
-
〓 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
文化自觉是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然而,对于知识界来说,只有自觉还不够,还要有先觉,即文化的先觉。知识分子的性质之一就是前瞻性和先觉性。在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中,最先自觉的应是知识分子。文化先觉是知识分子的事。文化先觉是指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切整个文化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敏锐地觉察到社会进程中......
-
〓 阶梯阅读是差别化的精神滋养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俗语虽然未见得妥帖,但阅读的确关乎年龄。尤其对孩子来说,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需要有与其智力和心理发育水平相适应的读物。日前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务院新闻出版广电、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状况,推广阶梯阅读”“出版单位应当......
-
〓 新评弹:从“青椒”掌掴院长说开去
这几天,“甘阳遭该校青椒掌掴”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消息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年度教职工会议现场,甘阳院长被一名青年教师打了几记耳光。消息指,打人事件起因是甘阳“拖延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当事人青年教师李思涯,“聘期将满,六年晋升无望,面临解聘。”消息一出,众声哗然。大学乃斯文之地,大学内的一举一动,不仅事关大学文化与气象,还......
-
〓 我这样给孩子讲国学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知与行】实用与“大用”“国学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会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但回答这个问题,又实在太难,言人人殊,简直无解。对国学有较为深入了解的人,往往不屑于做这样的追问。因为一旦谈到关于国学有用的问题,他必然会有很多的例子,来谈国学中的“无用之用”,这种于人生的“大用”是他在学习国学的实践中亲身感受到......
-
〓 在纽约讲述秦汉文明
秦跪射俑 李晓宏摄西汉陶乐舞女俑 人民视觉秦始皇陵铜车马 人民视觉4月3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秦汉文明”特展甫一亮相,如同一个文化磁场,吸引观众的目光。来自中国32家博物馆,以金缕玉衣为代表的164件/组秦汉时期艺术珍品折射出的文化光辉,激活历史,接续现代。“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就必须走近中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