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明看两会:感受“文化”热度
今年两会,“文化”成了高频词汇,多位代表委员就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文化走出去等发表看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高度评价《中国诗词大会》,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应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融汇到教材中,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说,引导青少年亲近传统文化需要循循善诱,使其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中国书法家协会......
-
〓 赵法生:“老实大量纯读经”问题何在?
近代以来,经典教育在中国可谓命运多舛,在历经一个世纪反复强制摧残打压之后,今天的经典教育似乎迎来了它的春天。但问题依然不少,目前关于读经方法的争论便是证明,争论的焦点之一是王财贵先生所提倡的“老实大量纯读经法”。这一方法的初衷无疑是为了推动大陆荒废已久的读经教育,但是,实践日久,其流弊也随之显现,到了不能不认真面对的时......
-
〓 以博物方式繁荣中华古典学
中华古代智慧既浓缩在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伟大文典中,也以实践形态深深扎根于先民的平常日用之中。比较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因其时代性而主要属于古典学范围。而古典学作为古典时代的人类智慧,又因与人之生存的切近特性及对生命本身的直接关照,在总体上属于人类早期共有的博物学传统。 今天,人们听到“博物”二字多感陌生,......
-
〓 书店灯光不熄说明了什么?
去年此时,北京文化地标、爱书人心目中的圣地“三联韬奋书店”开始试水“24小时营业”。一年过去了,三联书店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2014年营业额接近翻番,实现盈利,并计划开第二家24小时分店。这份成绩来之不易,既凝聚着全体员工的心血,也寄托着政府对实体书店生存发展的殷殷关切。实际上,三联书店是全国上百家获得政府财政补贴......
-
〓 新时代浪潮中的社会语文生活
新时代的浪潮奔腾不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社会语文生活也在时代的变迁中渐次生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姿容——1、电脑大普及开启汉字文化新步履和“词时代”当下,电脑应用迅速向社会纵深领域挺进,键盘操作已成各行各业乃至生活的日常功课。连续敲击的“打写”空前普及,“手写”大为减少,汉字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几千年来的历史性巨变......
-
〓 不要让吟诵变成才艺表演
吟诵是旧体诗歌的一种传统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吟诵一度不绝如缕,可喜的是在文化界一些前辈的呼吁倡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吟诵如今已经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有全面复兴之势,各地的吟诵社团纷纷建立,各种吟诵活动也热闹非凡,但毋庸讳言实际社会效果并不理想,一般大众对吟诵仍然是狐疑观望乃至敬而远之。个中......
-
〓 龚明俊:孝道教育何须“跪拜”
日前,上海某民办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集体在父母面前磕头,引发热议。有家长认可这种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有学者表示如此推广孝道要慎重。学校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但具体做法值得商榷。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已不再跪拜父母;即便在古代,跪拜也有特定条件或情境,一般作揖即可。无论古今,跪拜都并非孝......
-
〓 比“万人坑”消失更可怕的是过快的历史健忘
1940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在山东济南留下一座“万人坑”,中日建交后陆续有日本老兵来中国祭拜当年杀戮的遇害者。日前“万人坑”遗址土地将要被开发成商业住宅,开发商因纪念碑太碍眼派人把碑清走。日本老兵很可能再无机会祭拜“万人坑”。(4月9日《济南时报》) 以史为镜可以鉴兴衰、知荣辱。忘记过去的民族耻辱和历......
-
〓 屠苏,是美酒还是家园?
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是我国春节应景诗中的名篇佳作,也因此收录《七言千家诗》和当下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而被广为传播。 当代作家李国文先生在《王安石的文学和政治》(《大地》,2009年第一期)。一文中对此诗评价极高,很有代表性。但遗憾的是,对......
-
〓 文化评析:文物不该“深藏闺中”
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与空间的深厚积淀,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当然是责任与使命,但保护并不必然意味着层层包裹起来。文物一代代传承的终极目的,是浸润人心、滋养性灵,昭示前人精神文化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不是被束之高阁、秘不示人。据媒体报道,从今年9月28日到明年2月,深藏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268件文物“移驾”首都博物院......
-
〓 且说收藏:这石头像什么
现在人欣赏石头,大多重象形,很多人张口就说,看,这石头像什么?是外形像阿猫阿狗,还是花纹图案像字形或者人形?大家于此津津乐道,相互标榜,既可以获得惊奇赞赏,也能够收益丰厚。大江南北,无论新兴的内蒙古戈壁玛瑙、广西红水河各种奇石,还是传统的太湖石、灵璧石,甚至完全与象形无关的砚石、印章石,也都一拥而入。这在审美上多少有点......
-
〓 期待建筑遗产保护不再“厚古薄今”
不久前,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从此有了专家团队。在职能定位方面,委员会将致力于提升社会各界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的意识,探索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方法和合理利用方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成立大会上表示,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是兼具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化保护工程,也是为子孙......
-
〓 以物寄情莫恋物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
-
〓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
作者简介:张涅,本名张嵎,男,1963年1月生,浙江岱山县人,现为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讲授先秦文学和诸子思想,曾在《国学研究》、《文献》、《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著有《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齐鲁书社,2003.9)、《先秦诸子思想论集》(上海古藉,2005.12)、《......
-
〓 金台论道·关注传统文化系列谈⑩:真正传家宝谁也抢不走
近年来,家风这个古老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家风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古人说“立身成败,在于所染”,父母作为离孩子最近的人,其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父母品行端正,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容易走上正途;反之,像某落马贪官那样教育孩子“要做人上人”“要成功就要走捷径”,子女没有不“坑爹”败家的。道理谁都懂,可为什么......
-
〓 曹玲娟:“童书热”需要冷思考
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国际童书展,短短3天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及其家长前来参观。历经多年“严寒”后,童书已成为出版业破冰的重要方向。如今中国的580余家出版社,有九成以上在出版童书或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生读物,其中不少作品的市场表现颇为亮眼。童书为何受欢迎?当然离不开经济发展、消费能力提升的大背景。重视学前教育、培养阅读习惯,是带来......
-
〓 行与思:需要毕业典礼致辞更需要平时功夫
在大学毕业季,大学校长们纷纷发表毕业典礼致辞,经过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可谓热热闹闹,煞是引人注目。近年来,这样的致辞成为一种“时尚”,也是校长们竞相比试的“秀场”,他们各显神技,妙语迭出。据梳理,校长们有谆谆叮嘱学子记住“感恩”“厚道”的,有劝学生记住母校的,有引导学生追求大格局、大气度、大担当的,还有向学生道......
-
〓 文化聚焦:传统经典如何走进当代生活
中华传统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但近百年来,传统经典已慢慢淡出了许多中国人的精神视野。如何让传统经典重新走进当代生活,走进人们的心中,成为滋养精神成长、涵化行为养成的丰美精神食粮,切实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对传统经典缺乏阅读和了解 为......
-
〓 叶嘉莹古典诗词系列:虽困苦不忘忧国——品读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晚年在西南漂泊,他怀念长安,曾写过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他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他的先祖杜预也是长安人,所以长安既是当时国家的首都,又是他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杜甫也是,他想回乡终老,于是开始从四川出发还乡,可是没有回到长安就病死途中。当时长安在安史之乱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
-
〓 我与中华古籍有奖征文选登·李森虎:幸得被劫家藏古籍
我爱收藏,犹对古籍收藏情有独钟。以前藏书、集邮、集石、收藏字画等都有涉猎,但均无见述。著名版本学家、西北大学教授戴南海评价我悟性很好,得之宽泛失不专,嘱我选定目标,向专一化发展。经戴先生指点,我放弃了其他爱好,一门心思从事古籍收藏。通过在市场淘书和藏友互换藏品等途径,几年下来也淘到了一些古籍。这些古籍中,虽无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