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随笔:芒种教给我们的大智慧
时雨及芒种,四海皆农桑。南方农民已经挥镰割麦,北方农民还在挥汗插秧。尽管沈北新区的稻田画还“八字没一撇儿”,但辽宁沈阳市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小兔子”,纷纷跑到“稻梦空间”放牧心灵。中国人往上数三辈,都是农民。虽然肩头已抖落了高粱花儿,但心底总有一片黑土地。起伏的稻浪稍一招手,就欣欣然跑到乡下。不是迷恋那地,而是忘不掉......
-
〓 我们的端午·寻访体验式民俗:让端午节俗嵌入百姓生活
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逐渐形成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
-
〓 社会时空:梦境中的槐树与花朵
几年前我在怀柔买了一套房子。房子所在的小区生长着一种很奇特的树,苍绿的叶子与纵深的树皮,有几分像是槐树,但又不完全像,有点似是而非的味道。最可怪异的是树枝的颜色,是那种金黄的色泽,仿佛与温度赛跑似的,天气越冷,颜色越深,金灿灿的仿佛要把冬季的蓝天点燃,为北京枯燥的寒冬增添了几分妖娆。后来知道了,它叫金枝槐,是槐......
-
〓 年俗是这样“俗”起来的
放鞭炮、贴窗花……这些习俗原本并不属于春节,但它们为什么成为春节独特的标签?中国人过年的讲究很多,这些讲究最初可能仅仅是达官贵人的享受,也有可能是某一地区的习俗。经过不断地发展,其中一些年俗逐渐普及到民间和其他地区,成为现在人们过年时必要的习俗,这些习俗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鞭炮曾经能“治病”据......
-
〓 雅趣说字:阜
阜 本意是大陆,山而没有石头。这个字的字形就像画坡陀的样子,层层相叠,但上面没有山峰,所以说“无石”。...
-
〓 “沈从文体”道出心中多少事?
借由“沈从文体”,我们缅怀逝去的大师,眷恋纯真的年代,反思我们的错误,描绘我们的生活。 熟悉沈从文的人大概都喜欢他的这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很多人借用这句话来向心爱的人表白。然而,忽如一夜之间,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最近被网友集体模仿,......
-
〓 胡乐乐:不能默许校园“要分数”之风
据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今年新学期第一堂课上,一些大学老师就给学生提前打了一剂“预防针”:到期末考试时,不要来找我要分数。如今,“要分数”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数的现象;41.1%的受访者则感觉答应给学生加......
-
〓 “兔话语”中的科学之光
煌煌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兔话语”;某些“兔话语”至今仍闪射着绚丽的科学之光,对今人贴近自然、开阔视野、启迪科学思维,仍是一种宝贵的可开发资源。《尔雅》《说文》中的“兔特征”《尔雅》是中华第一部辞典,《说文》是中华第一部字典,这两部经典工具书是怎样认知、表述“兔特征”的?“兔”字最早的书面诠释见《尔雅·释兽》:......
-
〓 西渡:诗人的条件
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一文中曾提到文革后一代文人模样的坍塌。他说: “1979年文革后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长期的侮辱已经和他们的模样长在一起了。”陈丹青在此触及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
〓 高校开展孝文化教育的思考
资料图片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孝”字记载。春秋时期,《孝经》系统总结了儒家孝伦理,标志着孝文化的成熟。公元前11世纪孝文化广为传播,《三字经》《弟子规》和《增广贤文》等古典文献中,关于孝的论述、事例、典型非常多,系统阐述了敬亲养亲、修身养性和博爱互助等思想。 孝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家庭伦理,包含敬......
-
〓 留给浙大的最后绝响——悼念傅璇琮先生
在浙江极寒的日子,一月二十三日下午,突然传来了极寒的噩耗——浙江之子傅璇琮先生逝世。太突然了!我无法相信,因为傅先生正向我微笑,那么亲切和蔼的笑容,那么熟悉的面影,他就坐在我的对面,同我谈初唐诗人宋之问的生卒年;指点我研究宋代官制须从点到面,先从《宋史职官志补正》基础研究做起;同我谈做学问要见难而上,可以试试编撰《宋代......
-
〓 《乡愁》与诗经传统
观今中华诗坛上,甚是荒凉。检点一下,问题很多,就我所见,有三点至关重要,今且列将于下,还望我中华诗人,能暂放争议,走出梦境,携手共振,愿我中华人民深剖己过,励精图治,重整我中华诗坛。一、无论诗人,还是读者,似乎只会写诗,不会读诗。此所谓诗,既含新诗,又包古诗。二、写诗也还罢了,却只想不经过生活,而只用一颗心写。此毒甚深......
-
〓 柔软的心灵
唐代绯闻最多的诗人是元稹。唐代官至宰相而又开一代诗风的人是元稹。唐代忠诚于爱情和友情而又被指责为薄情寡义的人还是元稹。元稹身上缠绕着太多的重重迷雾……一对元稹人多诟病其薄情无常,例证之一是对崔莺莺“始乱终弃”;例证之二是辜负了女诗人薛涛的一片真情。这两个例证皆为人所知。元稹是中唐和白居易齐名的诗人,而且与白居易一生私交......
-
〓 今日谈:守住“年味儿”的根本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人们陆续开启了工作模式。这个春节,外出旅游人数增多,一些城市实行了“史上最严”禁放鞭炮措施,微信红包拜年越来越盛行……不少人由此感叹“年味儿淡了”。有人担忧,照此下去,春节的许多传统习俗将会消逝。其实大可不必忧之。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不仅让我们依恋传统,也鼓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就像春节团......
-
〓 王蒙:实现现代化,并不是传统文化的丧钟
2009年7月1日,当地群众热情欢迎回到伊犁巴彦岱的王蒙。1981年,王蒙回到伊犁,在巴彦岱庄子与乡亲们在一起。2009年,在新疆王蒙与当年伊犁的老邻居重逢。 《青春万岁——王蒙文学生涯六十年展览》自9月27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受到各界瞩目。参观者看到王蒙写作的数百种著作及外文版本后深感震撼。人们对他有关......
-
〓 “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期末很疯狂
浙江省杭州市,期末考试前,监考人员在黑板上书写注意事项。资料照片一到期末就开始瞎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的惯例。这些天,朋友圈里充斥着“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像高考”“死猪不怕开水烫,考试越近我越浪”的自嘲和吐槽。再看看周围,同学们已经陷入“期末的疯狂”中了:室友小许天天到通宵自习室去“刷夜”,......
-
〓 生肖兔文化趣谈
“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连。“兔”,是动物兔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的形象。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例如,“逸”是一个会意字。兔子跑得快称为“逸”。《说文......
-
〓 人才史话:“三驾马车”因何制胜
资料图片 俄罗斯有一首民歌叫《三套车》,自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后,很快就传唱四方,家喻户晓。这首歌的名字,与我国历史上曾经纵横驰骋的“三驾马车”同出一源,说的都是三匹马拉一辆车。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指战车的形制,后来也指王侯车驾的规格。其配置模式,通常是由一匹辕马与两匹梢马组成。辕马负责驾辕,梢马负责拉长套。辕马稳健,......
-
〓 光明论坛·温故: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2016年1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坚定不移破解区域互联互通瓶颈。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互联互通让亚太经济血脉更加通畅。我们要深入落实北京会议通过的10年期互联互通蓝图,采取更多集体和自主行动,促进基础设施、规章制度、人员交流互联互通。”“通......
-
〓 吴为山:我的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为何而思?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 思是一种愿望,一种期待。是人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交融中寻找规律和理想坐标的心智活动。而当人们进入睡眠状态,这种思的过程和思的内容则成为潜意识,在其支配下,许多美好的愿望转化为梦想…… 没有梦,会陷入功利的现实。 作为人类纯精神行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