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博物馆经营要摆脱“施教思维”
如果博物馆一味把自己视为教育者而非服务者,面孔难免呆板,眼光惯于俯视,态度一贯冷漠,这样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 前些日子,一位到沈阳采访全运会的记者告诉笔者,全运会期间,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了众多难得一见的文物精品,并请省内多所高校的老师到馆,以志愿者的身份向观众进行义务讲解。可惜的是,馆内观者寥寥,冷清的现场......
-
〓 光明时评:“劝退”是维护高等教育标准
山东大学日前劝退97名学生,理由是“警告甚至多次警告,成绩依然很差”,此举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本报今日刊发两篇评论,赞同者、质疑者各述其理,以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观察角度。 无底线的宽容就是默许和纵容,大学必须敢于对那些经过多次警告和教育仍无果的学生“动真格的”。 由于成绩差、学分不达标等原因,山东大......
-
〓 国学网“诱”我出了本书
2003年6月伊始,我的工作发生了迟来的变动,预料之中却并不喜人——适应新领导和新的工作环境无论如何都不是件让人愉快轻松的事儿。我的新岗位和反腐败有关,虽然我一直痛恨腐败,但要真刀真枪、大张旗鼓、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站到对立面上,却似乎有点儿踌躇不前呢!——并不是说我们这儿腐败情况有多严重,也并不是说反腐败这事儿有多大......
-
〓 科技杂谈:论文多为何拿不了诺奖
■要想在科研上多出“道破天机”式的原创成果,科学家要有甘坐冷板凳,忍受孤独、压力的心理素质,社会也应营造宽松、包容的环境,树立崇尚原始创新的价值导向最近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陆续公布,我国作为论文产出第二大国,却名落孙山。究其原因,就是追踪热点式的研究多,高质量、有见地、“道破天机式”的原创成果较少。经过最近十几年的追赶,当......
-
〓 光明论坛:从“黄鹄举”到“黄金台”看选用人才
《韩诗外传》里有一则故事,讲的是鲁哀公手下有一个叫田饶的人,很有才能,却长期得不到重用,决心离开鲁国。他对鲁哀公说:“臣将去君,黄鹄举矣!”鲁哀公问他“黄鹄举”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鸡忠心为君王效劳,君王却把它们煮了吃掉,这是因为鸡近在君王身边,轻易可得,身价便贱;而黄鹄千里飞来,吃君主的食物,又不像鸡那样忠心......
-
〓 文史馆员谈传统文化·刘梦溪: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今天的意义
真正带有恒定性的文化精神价值,都是稳定的、恒久的。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些永恒的价值理念,但是在表述上,在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但彼此可以互相阐释。 中国是“文明体”国家,能够代表中华文化本体的一些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今天,而且具有普遍的意义。 ......
-
〓 文化评析:流行语体的生命力能持续多久
随着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舌尖体”旋即风靡网络。其实,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XX体”一直与各种影视节目、文化事件、明星风波相伴随,信手拈来便可罗列:如表达愤青情绪的“咆哮体”,甜得发腻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的“梨花体”……更有临时起意速生速灭的“德纲体”“马伊琍体”……它们有时就像一种网络语言......
-
〓 “钱学森之问”:从历史文化视角看创新人才的培养
钱学森(1911-2009)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2005年,这位科技帅才在温家宝总理登门拜访他时,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更高期待:“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
-
〓 文化评析:文化节目如何PK综艺秀
在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属于标准的“收视黑马”,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期间,竟然有4.3亿不重复的观众收看。而同期举办的网络活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则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活动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了1320.5万。这样的成绩单,已然超过了很多明星综艺秀。于是乎,很多像笔者一样的观众不免乐观地翘首以待:有......
-
〓 千年书院应该承担怎样的文化使命:岳麓书院要成为公共学术平台
朱汉民(岳麓书院院长,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学术文化的类型。作为一种具有民族主体性的学术文化,国学有不同于西学的文化土壤与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国学与书院共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历史上,创建于北宋初年的岳麓书院一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镇。......
-
〓 文化评析:高考一时,知识无涯
6月7日,全国再一次进入高考时刻。一般在这几天里,我们看到的新闻是帮助学生们的好人好事,老师、网友对各省作文题的点评、仿作,名人们讲述当年的高考记忆,连准考证丢失的假消息都会年复一年地出现……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不仅是考生,整个社会都进入高考模式,有人提供支持,有人围观热闹,有人追忆情怀,有人对高考改革提出种种可能。高......
-
〓 中秋节2.0版,你值得拥有
周生擅长道术。有一年中秋夜,他旅居佛寺,和其他旅客一起过节。有人说起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引得大家艳羡。周生说我能把月亮给你们拿下来。他找了几百双筷子,用绳子编成梯子,说,我将登梯取月,你们瞧好吧。然后把自己关进一个小黑屋。大家走到院庭里等着。不多时,月亮没了。这时周生喊道:“我回来啦!”大家又跑到小黑屋里,见周生掀起衣......
-
〓 大学老师很忙:个人问题还是制度问题?
大学老师忙是新闻话题,不忙更是话题。为什么大学老师学期末忙?这是个人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是学期末的暂时现象,还是更为持久的现象?大学老师忙,其他行业就不忙吗?这里从来不乏问题。大学老师学期末很忙、乱忙吗?回答是肯定的。导致教师很忙的根源是什么,是大学治理的紊乱。大学老师的“专业性”这个词似乎正在被玷污。专业人员的职业......
-
〓 文化评析:补足公共文化设施的“软件”短板
今年两会,民进中央针对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强,软件弱”的现状,提出了“关于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的提案。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各级政府及街道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然而,在基层,很多区县甚至乡镇一级的文化中心,空间场所很大,文化设施齐全,与很多一线城市相......
-
〓 国学网要走“大国学”的发展道路
我是一个年届古稀的老人。从中学语文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以后,一不赌,二不舞,闲暇无聊,免不得把原先所新买但来不及详览的一些国学典籍翻找出来,含英咀华,细细品读。一晃好些年过去了,基本上没有间断。可是,像我这样的国学发烧友,在此之前,竟然不知道有国学网的存在,只是在2012年6月2日晚上上网时,点击“知识”的窗口,才发现“新......
-
〓 国学——一种柔韧的坚守
初识国学网,仿佛是一次歪打误撞之后的柳暗花明,又像是一次迷失道路时的峰回路转,那个春光明媚的蓝天下,一位文理兼修、博才多艺的师兄偶尔向我说起了国学网的事儿,起先的不经意的倾听逐渐被感染,依稀记得当时的惊喜和感动,作为一名不怎么爱关注网站的学生,这种有意味的发现让我欣喜,甚至有点按捺不住地点开了国学网的主页。近几年,所谓......
-
〓 诗词赏鉴·大好河山: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其二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是中国最美丽的景观之一。苏轼是古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最优秀的诗人与最美丽的景观不期而遇,必然擦出最灿烂的火花。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有近3年的时间,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州的次官,协助并监察州长官的工作)。公务之余,他常游西......
-
〓 干部谈读书:英雄史诗当代代相传
要提倡重新阅读民族的英雄经典,继承中华民族尊崇英雄的优秀传统,并以传统经典为借鉴,创作出当代的英雄精品,提振起当代的英雄文化中华民族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杰出人物。不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也不说大禹治水、神农尝草,单是一部《三国演义》,就足以展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英雄群像。即便在银河般灿烂的世界历......
-
〓 智永铁限笔冢
梁周兴嗣编次《千字文》,而有王右军者,人皆不能晓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锡甚厚。右军孙智永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
-
〓 拜年:温暖的文化仪式
兔年春节将至,有一句话开始越来越多地从心里冒出来:“给您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对祖先的祭拜,是炎黄子孙慎终追远情结的反映;对长辈的祝福,是中华民族孝心文化的演绎;对亲朋好友的感谢,是知恩图报的道德文化的衍伸;对邻人街坊的问候,是华夏文明中礼仪文化的延续;对自己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祷,是理想和信仰文化的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