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休假琐谈
我国秦朝及以前,社会没有法定的节假日,也没有具体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如果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那需要提前请假,经上级批准后,方能离开。秦时的官员请假称“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 据史料记载,我国休假制度最早记录可追溯到孔......
-
〓 弦歌不绝国土重光——“七七事变”八十周年重温文化抗战
一天会比一天美好何兆武(历史学家、翻译家)我是1921年秋天出生的,1937年秋天离开北京时刚满16岁。那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完高中一年级,暑假里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我那时懂点事,但不成熟,读报中看到宋哲元每次谈话都是“能和就能平,能平就能和,和平和平,和就是要平,平就是要和”。但日本人一动手,中国人想和平也和不了......
-
〓 鼓韵长存忆斯人——写在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百年诞辰
今年8月,是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2014.8.31-2002.5.5)先生百年诞辰。 从事曲艺工作近30年间,我有幸亲眼观看骆玉笙先生艺术表演的机会不能说很少,但与她的实际交往却非常有限。前后也就四次,而且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半期。但是,留给我的印象与影响,却是非常深刻的。 仔细回味......
-
〓 凭栏处: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很久以前、在学生时代念过的诗,似乎自然而然地就被勾了出来。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
-
〓 告别布鞋院士难忘一颗初心
“布鞋院士”,68岁的李小文1月10日离世,消息来得很突然。尽管他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他离去的当晚,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的怀念还是铺天盖地,一如他在去年因光脚穿布鞋授课而走红,成为网友口中“不起眼却身具盖世神功的扫地僧”,和大众眼中“有个性、有才华、有风骨”的科学家。李小文的“走红”,在于他身上折射出的......
-
〓 叶廷芳:逃家上学记
张安朴/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学者叶廷芳,其著述译作为人熟知。但很多读者可能并不知道,叶廷芳幼年曾因伤失去左臂,人生、求学之路较常人远为艰难多舛。但他始终以昂扬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以独臂撑起了一个精彩的世界。本文正是回顾了60多年前,他站在“读书”还是“务农”的人生十字路口上,那个决断的时刻。......
-
〓 名家谈书店
“我们需要的读书,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对读书的本然喜爱。”现在读书的人不少,但其中多是功利性读书,而我们需要涵养一种真正的读书之风,这种读书是源于心灵需求,源于单纯喜欢,较少功利性与目的性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实体书店的困境,我认为是一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必然现象,到了以后,随着社会读书风气的日渐浓厚,人们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
-
〓 《金瓶梅》与明代的灯俗
作为反映明代市井生活的文学作品,《金瓶梅》不仅描写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有许多民俗,丰富多彩的节日彩灯就是其中一项,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狎客帮嫖丽春院》就是一篇专门描写上元节(元宵节)彩灯盛景的回目。那一日,应李瓶儿之邀,西门庆的大小老婆月娘等人率家奴前往看灯。李瓶儿家的房子有“门面四间,到底三层:临街是楼……”......
-
〓 推动全民阅读:关于全民阅读志愿者的构想
设立全国读书节,是我们的一个梦想。现在,这梦想似乎并不远。而我们不禁要问,大家为梦想成真做好准备了吗? 在全民阅读的热潮里,应当有大量适合全民阅读的优秀书刊可以推介,有良好的阅读环境供更多的读者阅读与交流,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成为参与者的赏心乐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广泛的人群参与。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
-
〓 文化评析:托管岳阳楼,容不下瑕疵
坐对君山、俯瞰洞庭的岳阳楼,一向被看作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其历史唯一性与文化重要性,决定了它的保护与开发容不下任何瑕疵或者意外,更不能为一时一地诸如“旅游发展规划”“招商引资”的诉求而削足适履。岳阳楼要被“卖”了?近日,“岳阳楼将‘承包’给企业”“岳阳楼将被托管”的消息在网上掀起波澜。18日,有媒体报道了岳......
-
〓 笨功夫成就真功夫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钱钟书进入清华后,他的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最能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无怪乎钱钟书谈治学心得时说:......
-
〓 文化评析·曾枣庄:人生也当有“序”有“跋”
因去年出版的《宋代序跋全编》获奖,朋友们向我道贺。但聊得最多的,不是这部书本身,而是我不经意说到的:人生也当有“序”有“跋”。汉语文字的魅力之一,是其含义和词性的多性样。如“序”“跋”二字,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有时还作形容词,其丰富的词意和用法不是一篇小文能概括的。我说人生也当有“序”有“跋”,乃从作为文体名的“序”“......
-
〓 大家手笔: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
-
〓 阅读是一种修炼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古人阅读多为纸质文本,最早还只能是携带不便的羊皮、竹简等。而眼下的我们,阅读的途径与方式可就丰富多了,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且十分便捷。但我以为,手机、网络之类的阅读虽然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却是一种浅阅读......
-
〓 文艺观察:找回翻译的“理性之光”
漫画 徐鹏飞不久前,我们送别了草婴先生,如今的老一辈翻译家或已过世或垂垂老矣,十年间翻译事业的式微和翻译家地位的急剧下降,已成为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大约十年前,某杂志以《持灯的使者》为题,为中国十几位翻译家出版了一个专刊。那是翻译家在大众媒体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次集体亮相,当时80多岁高龄的草婴先生排在前列。不久前,我......
-
〓 侯建民:谈“理趣”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理”。理者,最初指玉石的纹路,后逐渐引申为事物的规律。教育孩子,要从知书达理开始;说话办事,要讲通情达理,有理有据;遇到问题、化解矛盾,要理性客观,将心比心。大家对合情合理的事都会感同身受,正所谓合理就好。一位商务部的老朋友,回顾起我国加入世贸的“峥嵘岁月”,谈判......
-
〓 代表委员手记·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员:阅读,关乎民族的精神境界
我参加了14年两会,今年格外不同——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而我眼中的小康社会,应该是人的全面小康,包括全体国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阅读,就是浸润人们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人大5年,政协9年,这是我第14次带着“建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走入两会会场。我再次呼吁,建立国家......
-
〓 王蒙:莫言获奖十八条
我们可以通过莫言获奖这一好事,总结提高以非强势非世界主流的古老独特文化,面对强势主流文化时的各种经历与经验教训。我们应该逐步树立不卑不亢,实事求是,明朗阳光,该推则推、该就则就的敢于正视、敢于交锋、敢于合作、敢于共享的通情达理、尊严、自信、坦然的态度。 2012年,莫言获得了内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出......
-
〓 光明论坛:人生需要常回首
人只有朝前看、向前走,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但要做到人生每一步走准确、走快捷、走稳健,却需要常回首、多反思、勤总结。 回首,不是原地踏步、瞻前顾后,也不是左顾右盼、顾影自怜,而是对做过的事清点清点、梳理梳理、反思反思,是经历的审视,是得失的检讨,是经验的总结。 大多数成功者的初始条件同我们没有两样,可......
-
〓 教学探索:用讲故事的方式做教育工作
“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的人是老板,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的人是老师”。要让自己的思想入别人的脑、入别人的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靠硬灌输很难改变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而润物无声、渗透式的说理往往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沁人心脾的效果。擅长讲故事就是一种渗透式的工作方式。 莫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