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论坛·温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哲人孔子说的话,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朋友到来的愉悦。我们邀请中外朋友相聚一堂,就是要感谢大家为中外友好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回顾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峥嵘历程,畅谈长期合作结下的深情厚谊。”“有......
-
〓 重读《论语》看人生修养
自西汉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地推崇,一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代代的读书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条中熟读“四书五经”,汲取向上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益声中抚民、治国、安邦。重读《论语》细细体味......
-
〓 读书管见:读书如登山
深秋登黔灵山“瞰筑亭”,天高云淡,凉风习习,眼底尽收筑城美景,顿觉“山高人为峰”,慨叹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由是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岂不如登山?山脚、山腰、山顶风景各异,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登顶的毅力,饱览无限风光。读书之初,如登山上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上大学第一堂写作课,老......
-
〓 大家手笔:历史研究须正心术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而历史学正是一门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但在当下,受西方学术思潮影响,一些人将各种相关而不相同的“历史”混为一谈,断言“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话语虚构”。这种观点如果不断泛滥,显然不利于历史学发展。其实,每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其真实性毋......
-
〓 干部谈读书: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
-
〓 反思与内省——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下重任
丁帆先生的《知识分子该如何反思》(2015年9月23日中华读书报“家园”,以下简称丁文)和陈铁健先生的《求实明理话瞿研》(2015年9月21日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以下简称陈文)是近年难见的好文章,有深度、有创见,读后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都能够进入深邃的思想天空中去反思,将人......
-
〓 鲍勃·迪伦作品:换岗
十六年,十六面旗帜战场飘扬,牧人却在哭泣。绝望的男女分离,只在落叶下展翅。命运呼唤,我走出阴影,市场上商贾与盗贼渴求权力,我那最后一笔生意也就作罢。她的香馨似她降生的草场,仲夏夜,高塔下。冷血的月,远处,静候的首领注视着庆典将他的想法传给心爱的侍女黑色的娇面美得溢于言表。首领倒下,却仍相信他的爱会有所回报。他们剃了她的......
-
〓 肖复兴:清秋寒露时节
白露、寒露和霜降,是3个连在一起的节气。这3个节气是秋天渐行渐远的脚步,以水凝结成露、进而为霜这样三种形态为标志,让一个秋季特别是深秋季节,变得如水墨画一样,可触可摸。在这里,露两次出现,显示出在秋季位置的重要性,与蒹葭或落叶或鸿雁等秋季常出现的象征物相比,都要格外别致。如果说前者都有些秋季的萧瑟感觉,唯独露显示出秋季......
-
〓 文化评析:保护名人故居不能观望
无论如何,名人故居保护时不我待,沧桑老宅已经不起几番风雨。一定要先行动起来,不能等待和观望、在无休止的搁置中听任其无可奈何地颓败。近日,谭嗣同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的破败现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各方关注。北京市西城区文委日前表示,西城区已决定从沦为大杂院的会馆和名人故居保护类文物入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对辖区内被认定为不可......
-
〓 漫谈教育·秦春华:不偷懒的美国大学生给我们的启发
CFP 开栏的话 经过酝酿,“漫谈教育”专栏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这个结果,既有教育周刊编辑部的“群策”,更有热心为教育而写作的专家名家大家们的“群力”——一段时间以来,他们不断写来优质耐读的文章,促使我们下定决心为他们开辟专栏,呈系列地刊发他们的作品。我们相信,我们提供的更广阔的平台,还有“漫谈”这一无拘无......
-
〓 冯骥才:回到月饼的美意中来
近日,有人问我一个有趣的问题:领导应当怎样过中秋。这问题自然是在近两年抵制节日公款送礼和官场奢华之风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说:领导过中秋没什么特殊,像普通百姓一样过不是很好吗?说到普通人过中秋节,必然碰到一件标志性的事——就是吃月饼。一年一度中秋吃月饼,我已经吃大半辈子了。可自古以来对于中国人来说,中秋吃月饼就像除夕吃饺......
-
〓 我与中华古籍有奖征文·张国风:对古籍的那份珍惜与敬畏
《太平广记》 资料图片 我本科的专业是金属物理,与古籍风马牛不相及。可是,1978年,我获得历史赋予我的机遇,报考北京大学,改行学习古典文学。从此,我与古籍有了不解之缘。 好像是出自一种内心的呼唤,或许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当时,林庚、冯钟芸两位先生为我和我的同窗定下了庞大的阅读计划。诗歌从《诗经》《......
-
〓 多视角审视韩国儒家文化
孔子与韩国人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在韩国家喻户晓的圣贤,韩国人尊奉他为“万世之表”,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孔子的“释典大祭”。据说,韩国三星公司的创始人李秉哲,生前将《论语》当做人生和经营的指南,此书至今仍然是韩国书店里的稳销书之一。朴正熙......
-
〓 刘斯奋:“蝙蝠”也快活
晨露未晞(中国画) 刘斯奋 大约上世纪90年代初,我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名曰“蝠堂”。按照民间颇为流行的“同音假借”习惯,这个“蝠”字,无疑可以当成“福”字来用来解。岂不见大名鼎鼎的“捉鬼进士”钟馗先生的画像,像主除了手执一柄寒光闪闪的宝剑之外,旁边往往都翩翩地飞舞着一只蝙蝠,就是暗喻着驱“邪”纳“福”之意。我自......
-
〓 编辑札记:何处安放乡愁
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在广袤的大地上展翅翱翔。哪怕只有三天的假期,与我一样,许多人还是收拾起往日的匆忙,奔向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故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更指向一个精神记忆的家园。在乡愁的深处,被岁月尘封的幕布被缓缓拉开。在那里,时光倒流,枯木逢春。那里有你熟悉的声音、色彩和气味儿,有......
-
〓 争鸣与探讨:防“近亲繁殖”更要反“学术特权”
CFP编者按 10年前,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通过对中国知名度较高的17所大学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平均要比海外高5倍的结果,从而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10年来,围绕规避“近亲繁殖”,教育部和高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一现象。但是,虽然大学“近亲繁殖”程度在......
-
〓 雅趣小品:人与蚊子的战争
夏来夜短,难得香甜好梦,如果再有一两只蚊子骚扰,就不胜其烦了。住在高层住宅里的人,现今多已舍弃了蚊帐,代之以纱窗遮蔽蚊虫,但在开门关窗之际,难免会有个把“投机分子”乘虚而入。蚊子这小家伙,天生一股子死叮烂缠的无赖德行。特别是入秋之后,就更是狠命。你刚要入睡,它就会从藏身之处飞出,寻着你的气息,嗡嗡嘤嘤地亲近你。......
-
〓 陈弘毅:让“地方话”传承乡音留住乡愁
两会上有政协委员表示,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近年来中国许多方言正在大面积加速衰落,而相应保护措施也尚未跟上,形势严峻。 近年来,围绕保护方言的讨论,折射出的是加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现实难题。听点家乡话,打点“乡愁”的烙印,未必是坏事。随着方言逐渐在年青一代中式微,如今的地方语言类“非遗”项......
-
〓 谢泳:《王瑶文集》出版旧事一则
最近纪念王瑶先生百年诞辰,我忽然想到了当年《王瑶文集》的出版。最早的《王瑶文集》是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的,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河北教育出版社后出的是《王瑶全集》,比北岳版多了一卷。 王瑶是在人生心绪最灰暗时突然辞世的,我最近看许多纪念文章,感觉这句话最能反映王先生当时的心情,他在上海住院时有朋友抱怨伙......
-
〓 历史上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式
盟军: 在柏林举行联合阅兵式 苏联: 红场大阅兵 俄罗斯: 红场大阅兵 美国: 举办过两次大阅兵 法国: 举办阅兵纪念诺曼底登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