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卷有“乐”
人常说开卷有益,我却感觉时常是开卷有“乐”。开卷有益这个成语直接出自《渑水燕谈录》,书中有一则说到宋太宗一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就对臣下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似乎是对其兄赵匡胤偃武修文国策的一种有意识地表露。“益”有好处、获益的意思,读书有益是几千年的共识,但不免带有鲜明的功利性。而乐是乐趣......
-
〓 少儿读物“洋书”何时不再唱主角
就读于宁波鄞州区俞家小学四年级的梁茜雅家里有一个书柜,摆满她喜欢的图书,其中《绿山墙的安妮》、《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亲爱的汉修先生》、《格列佛游记》等国外读物占了半壁江山。据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2013年至今的借阅档案显示,幼儿借阅排在前20名的均为国外读本,国外读物在我们的少儿读物中“唱起了主角”。近年来我国的少儿读......
-
〓 读书管见:择善而读
古今中外,人们的思想、文化、历史通过书籍代代传承,形成的书籍浩如烟海,这其中有很多是开卷有益的,但也有一些书不仅没有多少营养,甚至还有副作用。像《厚黑学》《潜规则》《机关攻略》等,读得越多受害越深。怎样鉴别好坏呢?我的体会和经验,一是多读经典。所谓经典,那是经过许多人验证、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精华的著作,其智慧光芒穿越......
-
〓 光明谈:改地名不能没了乡愁
近日,苏州公示地名调整方案,桃花坞街道将被合并至其他街道,不少苏州市民呼吁留住“桃花坞”这个名字。“桃花坞”不仅因明代文人唐伯虎的一句“桃花坞里桃花庵”而流传千古,更因其完美的江南韵致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尽管当地回应称,街道名调整了,桃花坞社区和桃花坞大街依然保留,但“桃花坞”的消失仍令人遗憾。在城乡建设中,一些老街道......
-
〓 心灵有约:夏日两章
初夏 初夏羞怯地来到世间,像小孩子。小孩子见到生人会不好意思。尽管是在自己的家,它还是要羞怯,会脸红,尽管没有让它脸红的事情发生。小孩子在羞怯和脸红中欢迎客人,它的眼睛热切地望着你,用牙咬着衣衫或咬着自己的手指肚。你越看它,它越羞怯,直至跑掉。但过一会儿它还要转回来。 这就是初夏。初夏悄悄地来到世间......
-
〓 寄语青年:勤于读书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敢于成功
CFP顾泉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原高级记者、摄影师兼编导,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讲师。图为顾泉雄在放映电影。 同学们,21世纪中叶这个阶段,你们正是年富力强的国家栋梁,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你们身上,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祖国和人民对你们寄予深切期望。我是一个退休老人,和你们爷爷、奶奶、外公......
-
〓 以物寄情莫恋物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
-
〓 戏说历史为哪般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影视剧方面,戏说历史,颠覆经典,调侃古人的现象一直存在,而且还在继续蔓延,甚至形成一种消费主义“文化”潮流,以娱乐消费为旨归。这样的作品,看起来固然好玩,满足了一时好奇欲,但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说,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文化建设,不利于人们的精神修养。 实际上,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的是文化危机......
-
〓 名家看两会:让中国故事赢得世界掌声
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参加两会的许多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应该看到,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相比还不相称,中外文化的国际传播也不均衡。面对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只有保持文化定力,坚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文化自信,积极主动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才能最终赢得世界的认可和尊重。对外国人来说,学......
-
〓 光明论坛·温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见于《论语》,是人们很熟悉的。习主席也多次在讲话中引用。《论语》中的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意是,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加给别人。”推己之谓恕。恕的精神,......
-
〓 文化评析:为文物研究搭建开放的平台
日前,故宫研究院又新添了6个研究所。至此,成立于2013年10月23日的故宫研究院已形成一室十四所的建制规模,现阶段学术机构的布局工作基本完成。 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更需要传统文化的给养。在此大背景下,故宫研究院应运而生。它既是对故宫重......
-
〓 木头的味道
江南木屋网上看到一幅古建筑图片:小桥流水,枕河人家,飞檐翘角,色彩艳丽。有细心者却道,“貌似是新建的,线条简陋,仿不出江南房屋的美感。”“钢筋水泥,钢模板,肯定做不出木头的味道。”正是,木头的味道。留存下来的许多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包括每一根梁柱每一排檩木,都有着木头的味道。小小的木头,被雕刻,被描画,被转化成另一种生命形......
-
〓 十年,那一块净土
抹不去的是一缕思念,一酌情缘。那年,我二十岁,大二,羞涩地徘徊在象牙塔。是她,魅影婆娑,映入了我的眼帘,搅动了我的生活,朦胧的心从此泛起涟漪。相遇。定是缘分,因为网络,让时空回卷,在我的世界里,有了国学网,有了国学论坛。从此,一个人的世界不再孤寂。千山下、有夏、秋士、巴斯光年,等等前辈群英荟萃,激扬文字,寸网之间,鸿儒......
-
〓 精神的还乡:回望国学,回望国学网
如果我不曾现在安详宁静的傍晚,见过那样动人的夕照,我无法形容这种极致的美。因为这种美过于庞大,让我的心灵容纳不下;这种美过于沉重,让一个人的心灵无法承受;这种美太富于启发力,让人生出无限的惆怅,让人有许多喜悦想表达出来却无法言说,只能如同东晋时期听到清歌的桓子野那样“辄唤奈何”,而无法具体说出,只好让别人感叹一句:“桓......
-
〓 不读李贺
作者简介:刀尔登:六十年代生人,北大中文系出身,做过行政、研究、编辑等工作。曾有那么个时代,诗歌铺天盖地。我们在报纸的二版或四版上看到一两首诗,毫不觉得异样,也不把目光挪开。我们读诗。他们写诗。那时候,一个人可以大大方方地自称诗人,不用担心周围的人会一哄而散;一个丈母娘,对女儿嫁给了诗人,也不觉得大祸临头。——这些并不......
-
〓 珍视我们的“精神命脉”
正是端午时节。千年前,在词人笔下,人们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样子;千年后,我们依然会带上五彩绳,吃一口粽子,赛一赛龙舟。7年前,端午节也成为了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它超越个体、穿越时光,融入一代代人的血液,并将继续在民族的集体意识里绵延。只要文化一直传承,这个国家就是世界......
-
〓 光明论坛:让“阅读”变“悦读”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阅读”一词似乎被一个谐音的新词“悦读”所取代。一些报刊、网站甚至微信公众号都将阅读专栏演变成了“悦读”栏目。其实,传统的“阅读”和时兴的“悦读”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前者是推什么读什么,后者在推送的同时还兼顾读者愉悦的心理感受。“悦读”的流行,一语双关,既体现了编辑们的读者情怀,也反映了现代读......
-
〓 每一条小径都通往星辰大海
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对诺奖......
-
〓 从三首古诗看星象学
《光明日报》“科技天地”版2013年12月23日《让“伪科学”露出真容》中说:“天上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它们的位置和运动、变化,都绝对不可能影响到地球上的人或者事情”,这句话用来说明“不会认可星座决定性格和命运”有一定道理。但这句话也不太严谨。因为从星象学上来看,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都极大地影响到地球上的人或......
-
〓 过年回家,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
快过年了,一则《让爱回家》的汽车广告,引来网友热议。这是一个让人有些忧伤和酸楚的广告。一个年轻人准备开车回家过年,哪知半途中接到老板电话,让他立刻赶回公司。低矮的平房里,母亲守着一桌子菜,父亲枯坐门外,让人感到过年回家的路竟是如此漫长。此刻广告语响起: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我还从网友讨论中看到,一些人认为回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