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维护汉语的纯净
岁末年尾,按照惯例,从中国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多会评出“年度汉字”,盘点一年来的世相百态、人情冷暖。在国内,也有不少机构评选出了年度用语、词汇等。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等单位主办的“汉语盘点2016”评选出了“洪荒之力”“定个小目标”“厉害了我的哥”等10个词,作为......
-
〓 人民论坛:在三尺讲台筑梦民族未来
“您像一阵和煦的春风,让整个大地从隆冬中苏醒;您像一片飘零的黄叶,带来五谷丰登的金秋;您像一道万丈光芒的霞光,开启了我懵懂年岁的求知大门。”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诗句激起内心涟漪,让回忆打开感恩之门,让我们把敬意献给天下师者。在五千年相沿不废的文化谱系里,尊师重教始终是一抹价值底色。《荀子》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
-
〓 国学三题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什么?大家好象都清楚;但一具体到什么是国学?好象又说不甚清楚,仿佛是有点可以意会难于言传似的。翻检几部新旧版的《辞海》、《辞源》一类工具书,对“国学”一词的定义均谓:“本国固有之学术也。”显然,这种释义比较抽象,仍给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一词的本源何在?国学所包摄的内容范......
-
〓 留给心灵一点空白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过王阳明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欧阳德意识到,使内心凝定是很难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心意多处于烦乱的状态,有事的时候固然忙,无事的时候也忙。他寻求王阳明,是想得到一个答案。“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使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
-
〓 2016毕业致辞·温儒敏:抖落学生的“任性”
又是一年毕业季。作为老师,对自己的学生走出校门,是既放心,又多少有些担心。放心,因为同学们成长了,已经打下比较好的学业基础,将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不太放心,大概也是出于做老师的本能,总希望自己学生的未来能够更加完美,更加幸福。临别赠言,我在此提几点建议吧。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物质生产力发展很快,信息传播的迅捷正在......
-
〓 一则微博再引汉字简繁之争:汉字什么模样才端正
源微博吐槽内地繁体字式微担忧汉字简化引文化流失近日,香港演员黄秋生的一则微博引起轩然大波。“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此言一出,立即惹来网友激烈吐槽,继而掀起“汉字简繁之争”的论战。赞者有之——“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表,运无车,儿无首,乡里无郎。”有网友以此慨叹汉字......
-
〓 从经典名篇中汲取精神养分——品读《西铭》
我多年来品读次数最多的一篇短文,是北宋理学家张载撰写的《西铭》。《西铭》的仁孝道德智慧,对于今天兴国立人事业具有借鉴意义。虽然《西铭》全文仅253字,却堪称千古名篇。同为北宋理学家的二程兄弟对《西铭》评价极高,认为此文所说“扩前圣所未发”,并使《西铭》获得了在程门与《大学》并列的经典地位。《西铭》流传近千年,许多理学家......
-
〓 干部谈读书:书架上的一抹蓝色
我家的书架上,蓝颜色封面的书占有相当比例,淡蓝、蔚蓝、深蓝,其内容都与一个主题有关:海洋。生于海岛、长在海边,曾经在海上工作,如今在首个国家级海洋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工作的我,阅读兴趣自然集中在海洋文化、海洋历史等方面。翻开《中国海洋开放史》,公元3世纪以前,中国就已经利用季风变化规律进行航海;汉代,中国的航船能抵......
-
〓 文化评析:有感于“严禁人情请托”写进“茅奖”评奖纪律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日前正式启动。在对外公布的“评奖纪律”中,有一项规定引人关注:“严禁行贿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茅盾文学奖把“人情请托”写入禁令,绝不是一般意义的“表面说辞”,而是具有针对性,针对的是“人情味颇浓”的不良之风。这股不良之风,其表现手法上虽然隐蔽多于公开,却已成为业内潜规则。......
-
〓 国学流芳雅俗共赏
语文——文学——国学,浮生三十余年,喜文心香一脉,多少俗事纷扰,都在捧书一卷的沉醉中烟消云散。网络传情,更拉近了我与国学的神交。远离尘嚣,投身学海,逍遥畅游,出尘超然。游离国学外,茫然四顾,怅惘于众多华夏龙人不谙国宝,徒自伤感、无聊、消沉、自戕、躁狂、异变……受益国学流芳,期待雅俗共赏。国学乃中华文化之精髓,其博大精深......
-
〓 “四有”与“四不”——写给弱冠的《中华读书报》
真没想到,写着写着,我竟然成了《中华读书报》的“铁杆作者”。这可不是自吹自擂的,该报1994年7月6日创刊,两个月后我就开始发文章。到今天为止,总共“露”了68回“脸”。平均每年3.4篇,以我的写作速度,这就算是非常频密的了。 说实在话,当初王小琪和红娟来我家聊天,谈办读书报的设想,我只是漫而应之,并不怎......
-
〓 “三多”与“三勤”——治学管见
治学之道,存乎一心。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选择哪条道路,不可一概而论。就我个人几十年的体会来说,可以归纳为“三多”与“三勤”,即多读、多思、多写,眼勤、脑勤、手勤。多读对应于眼勤,即勤于用眼、多读学术经典,做到沉潜反复、广泛涉猎。学术经典不同于小说散文,大都文字比较艰深、义理比较抽象,读一遍两遍很难识其堂奥。这并不......
-
〓 评论员随笔:升级春节的“游戏设计”
春节的“游戏设计”,无论是现实中的热闹,还是网络上的欢畅,都有其意义与价值,也都契合着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春节假期落幕,在意犹未尽中,又一轮春夏秋冬已经开始。在不少人感叹年味变淡的当下,一种通过输入“鸡年大吉”来“召唤”的小黄鸡微信“表情雨”意外走红,唤起人们对童真童趣的回忆。实际上,这样的设计在过年期间并不是孤例:发送“......
-
〓 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读100遍《论语》——与经典有约
作者简介:王财贵,字季谦,1949年生于台湾省台南县。台中教育大学副教授。作为儿童读经教育的全球首倡者,王财贵先生自1994年开始致力于推广事业。十余年来,在港台地区及东南亚、美国、欧洲、澳洲及中国大陆地区公益演讲千余场,推动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活动,在国学普及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十年来,我在台中教育大学,不管开何种课......
-
〓 朱元璋删《孟》
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是最没文化的事情,就是删节《孟子》,居然胆敢跟亚圣叫板。此前20年,这位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怀抵触情绪的皇帝,就曾经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其配享资格。满朝文武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
-
〓 光明时评:“状元热”为何不降反升
每年的高考成绩一公布,“高考状元”就成为镁光灯追逐的焦点,“高考状元”这些被媒体热捧的“学霸们”成了“全民英雄”。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明确要求各地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但难见成效。 诚然,在高考中能拔得头筹,说明考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社会予以适当关注也可以理解。但在教育部的禁令下,“状元热”只升不降,这其......
-
〓 教授就该给本科生上课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特别想重温一段国学大师陈寅恪讲学魅力的历史。1926年,年仅36岁的陈寅恪登上清华的课堂。陈寅恪上课时能把无聊的课程讲得极为有趣,他上课时,不光学生兴致盎然,就连朱自清、吴宓、冯友兰等名教授都来听讲。当着那么多的大学者,陈寅恪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
-
〓 专家学者评论·刘海峰专栏: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
近几年,围绕高考出现纷繁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弃考,或者录取后不去高校报到,以及选择参加“洋高考”出国读大学。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些类似衡水二中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那样,对高考极度重视的震撼场面。 恢复高考后相当长的时期,考上大学等于直接从农村跨进象牙塔,“知识改变命运”,既是勉励广大青少年努力......
-
〓 读书论世:文学高峰何以可能
图为谢尔·埃斯普马克。张芳曼制图本土语言也会因为借用外来语而变得丰富,可以学习到其他语言的成熟与气魄,许多不可替代的杰作就是在外来影响与本土元素的会面中得以酝酿产生。在全球化的时代氛围中,很多维护民族或者地区特性的呼声也在高涨。在欧洲,有很多国家紧密合作,只为保护欧洲电影,应对来自好莱坞的巨大压力。法国也已立法保护自己......
-
〓 从高考作文看到什么
每年的高考作文总为人们所关注。高考作文具有强大的引导意义:引导作文教学,引导语文教育,甚至引导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2015年,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年份,高考作文的价值特征和趋势是怎样的?我们邀请专家、一线教师进行分析。 材料和话题更具开放性的思辨价值 潘涌(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进一步释放全社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