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的拐点文明的流变——《四库全书》悲喜录
传统典籍的集成 谈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典籍,人们一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四库全书》。1772年,乾隆皇帝颁布敕令编纂《四库全书》。为此,皇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各类典籍。朝堂360多位官员学者进入编委会组织编纂,全国遴选3800多位文人学士从事抄写。因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因收录典籍3500多种,7.......
-
〓 新语:安静的学问
董洪利老师走得很安静,就跟他的治学领域一样安静。安静到没人知道,他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作为北京大学研究古籍整理多年的教授,他离世了几天,要不是同学告知,从当今发达的新媒体中,我真找不到这个事儿。想去某大型搜索引擎找找董老师的相关信息,董字一打出,搜索框里默认的都是董姓的明星。在商言商,这些商业网站无可厚......
-
〓 好家风历久弥新——评电视纪录片《齐鲁家风》
纪录片《齐鲁家风》拍摄现场。最近,文化类电视节目悄然走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新的面貌,在荧屏上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近日,6集电视纪录片《齐鲁家风》在山东卫视晚间黄金时间播出,该片通过拍摄手法的创新,生动讲述了“齐鲁家风”在孔孟文化的孕育中滋长,并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过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良好的家......
-
〓 人民论坛:在三尺讲台筑梦民族未来
“您像一阵和煦的春风,让整个大地从隆冬中苏醒;您像一片飘零的黄叶,带来五谷丰登的金秋;您像一道万丈光芒的霞光,开启了我懵懂年岁的求知大门。”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诗句激起内心涟漪,让回忆打开感恩之门,让我们把敬意献给天下师者。在五千年相沿不废的文化谱系里,尊师重教始终是一抹价值底色。《荀子》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
-
〓 留给心灵一点空白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过王阳明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欧阳德意识到,使内心凝定是很难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心意多处于烦乱的状态,有事的时候固然忙,无事的时候也忙。他寻求王阳明,是想得到一个答案。“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使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
-
〓 毕业季赠言·复旦陈尚君:士不可不弘毅
我研究古代文史,尊重传统与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关系,近年讲得很多,请允许我以今古交替或穿越的方式开始今天的发言。111年前,1905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废除科举,一件是复旦大学的成立,后一件在全国可能不算大事,在复旦人来说确是大事。这两件事确认了传统教育和人才选拔方式,向以西学为框架的现代教育转型。当时认为科......
-
〓 方朝晖:读经应遵循三个原则
当前读经运动当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或可理解为国学或儒学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后、刚开始复苏时必然会走的弯路。一方面应当对开拓者的努力和贡献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需对他们的问题与局限高度重视。我们必须明白,教育是一门科学,永远有无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不断研究,读经也是如此。比如有人认为,幼儿理解力有限,与其让其理解,......
-
〓 善读无字书
南宋的一个夜晚,在越州山阴陆家宅院的书房里,74岁的南宋诗坛领袖陆游,正以自己一生的读书体验教育自己最小的儿子陆子聿。诗人教子,出口成诗,于是留下了这首至今传诵的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告诉儿子,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浅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
-
〓 一则微博再引汉字简繁之争:汉字什么模样才端正
源微博吐槽内地繁体字式微担忧汉字简化引文化流失近日,香港演员黄秋生的一则微博引起轩然大波。“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此言一出,立即惹来网友激烈吐槽,继而掀起“汉字简繁之争”的论战。赞者有之——“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表,运无车,儿无首,乡里无郎。”有网友以此慨叹汉字......
-
〓 从经典名篇中汲取精神养分——品读《西铭》
我多年来品读次数最多的一篇短文,是北宋理学家张载撰写的《西铭》。《西铭》的仁孝道德智慧,对于今天兴国立人事业具有借鉴意义。虽然《西铭》全文仅253字,却堪称千古名篇。同为北宋理学家的二程兄弟对《西铭》评价极高,认为此文所说“扩前圣所未发”,并使《西铭》获得了在程门与《大学》并列的经典地位。《西铭》流传近千年,许多理学家......
-
〓 文化评析:重读马尔克斯,让中国文学再出发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日前于墨西哥逝世。哥伦比亚总统曼努埃尔·桑托斯、墨西哥总统培尼亚·涅托、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哀悼和惋惜之情。 马尔克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家之一,因其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而享誉世界文坛。虽然它写的是拉美,但每个中国人似乎都能从中......
-
〓 干部谈读书:书架上的一抹蓝色
我家的书架上,蓝颜色封面的书占有相当比例,淡蓝、蔚蓝、深蓝,其内容都与一个主题有关:海洋。生于海岛、长在海边,曾经在海上工作,如今在首个国家级海洋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工作的我,阅读兴趣自然集中在海洋文化、海洋历史等方面。翻开《中国海洋开放史》,公元3世纪以前,中国就已经利用季风变化规律进行航海;汉代,中国的航船能抵......
-
〓 新评弹·攻克转型期“文化甩尾”:网络阅读,如何读
网络阅读早已普及,而且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其阅读量、阅读的便捷、阅读内容的五花八门,不能不说远远超过了传统阅读。然而,这样的阅读也带来了深层的弊端,负面效应正日益显现。前些日子,一篇文字以撩人的标题经不断推送,被广泛传播。初看内容,还挺能引发共鸣,以当今的认识水准看,道理也很充分,但这篇文字通篇的依据却是某报20年前的......
-
〓 你会做“无用”之事吗?
最近朋友圈在转一篇陈道明的文章,标题是《做点儿无用的事》,文中他自述其志:“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古人云:“六十而耳顺”,按照儒家的修养功夫,年近六旬的陈道明已“不惑”而“知天命”,离“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也只有一步之遥了。一向寡言的他又说了这么大段话,其中道理值得深究。他讲他的“无用”,我们却可以体会其中的......
-
〓 文化评析:有感于“严禁人情请托”写进“茅奖”评奖纪律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日前正式启动。在对外公布的“评奖纪律”中,有一项规定引人关注:“严禁行贿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茅盾文学奖把“人情请托”写入禁令,绝不是一般意义的“表面说辞”,而是具有针对性,针对的是“人情味颇浓”的不良之风。这股不良之风,其表现手法上虽然隐蔽多于公开,却已成为业内潜规则。......
-
〓 陷入怪圈的《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的研究机构俗称“红学”,而研究《红楼梦》的人们,自然俗称“红学家”了。最早的“红学家”自然是脂砚斋等人,但真正把它当成一件事来做,是从民国初年的胡适、冯其庸、蔡元培、俞平伯开始,往后较为活跃的还有周汝昌、土默热、蒋学森,以及台湾的余英时等,至今百十年中,“红学家”研究《红楼梦》,主要就是依靠这些资料进......
-
〓 郭丹:怎样读《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之称,是从当时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得名的。“战国”一词,虽然在战国时代已有,但只是用来指称当时的七大强国。不过汉人也有称战国的,如刘向。又因为《战国策》经过西汉刘向的整理命名之后,“战国”作为继春秋之后一个时代的名称,遂为后代学者所......
-
〓 朱元璋删《孟》
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是最没文化的事情,就是删节《孟子》,居然胆敢跟亚圣叫板。此前20年,这位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怀抵触情绪的皇帝,就曾经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其配享资格。满朝文武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
-
〓 光明谈:留下一口乡音
据报道,目前苏州已有近400名“苏州话辅导师”,他们深入学校、社区、企业,教市民说苏州话,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当地还推出了“吴韵传承”等项目,鼓励企业、社区开展苏州话培训。普通话是工作、生活的标准语言,同时,方言也有它独特的文化意义。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听觉载体,一个独特的词语,就能在同乡人中传递默契。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方......
-
〓 围观的是金庸学位更是大学精神
昨天,有自称北大学生的网友在人人网上传了一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的照片,而证书的主人正是查良镛(金庸原名)。记者从北大得到证实,金庸先生确实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袁行霈教授。(6月5日《北京青年报》) 看到这则新闻,我们不禁感叹金庸老先生“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这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