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慎终追远话清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扫墓敬祖、表达自己敦亲睦族的情感追求的全民节日。瞭望中华大地,从白山黑水到云贵高原,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千山万岭一起点燃蜡烛香火,以古老的方式向祖宗致敬,向先人致哀。多少个世纪,多少代人,多少个清明节,炎黄子孙敬奉先祖、怀念故人,早已成为全民族的集体行动。清明祭祖拜宗是民风,是乡俗,是文化,更是孝心、......
-
〓 知味斋:香椿头
在我的家乡,许多人家都有香椿树,栽植它不望成材,只是为了享用其春天的嫩芽。当地常见的香椿树有两种,一是红叶椿,一是绿叶椿,人们以红叶椿为上等。清明时节到,头茬香椿芽长出约十厘米的样子,就可以把新生的茎枝顶部掰下,这就是常说的香椿头了。香椿树经过冬季长时间的休眠储备,春天醒来,破枝突发,长势迅猛,扑棱棱、齐刷刷,叶肥梗胖......
-
〓 画中话节气:时至清明,亦节亦气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淮南子·天文训》中对清明的表述是“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乙位在东南;东汉许慎所编著的《说文解字》对“风”的解释是:“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时,清明风到来,即是清明节气。清明风即东南风,风力不大,暖......
-
〓 “清华取消申请硕士学位须发论文”的启发
据媒体报道,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20至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该规定确认,发表学术论文不再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硕士学位的前置条件。清华大学的规定,无疑是根据本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作出的决定,但对其他大学以及整个硕士研究生相关状况的判断也不无启发。稍早几年,中国人......
-
〓 知味斋:藕
藕原产于印度,后来引入我国,迄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藕的品种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藕又分为红花藕、白花藕和麻花藕三种。红花藕,藕形瘦长,外皮褐黄色、粗糙,含粉多,水分少,不脆嫩;白花藕肥大,外表细嫩光滑,呈银白色,肉质脆嫩多汁,甜味浓郁;麻花藕呈粉红色,外表粗糙,含淀粉多。《尔雅·释草》说:“荷,芙渠;其茎茄,......
-
〓 热点观察: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一季、二季、三季……谁也没有想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仅自己火了,还带着很多博物馆一起“火出了圈”,一些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网红”。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
-
〓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诗词为生活赋能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璨若星河的篇章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代代流淌。当下我们要传承经典,便不能仅束之于高阁、诵之于课堂,而是要让古老文字通过不断运用再次融入时代生活,为一代代人提供不间断的文学滋养及文化支撑。正在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做出大胆尝试,突破诗词类节目止于背诵......
-
〓 文化评析:如何缓解石窟寺考古人才断档之痛
中国石窟寺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内涵深厚,是我国灿烂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中国的石窟寺,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世界同类文化遗产数量的63%。几十年来,中国石窟寺研究与保护成绩斐然。目前,中国的石窟寺保护逐步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
-
〓 当代诗为李商隐所作?引经据典切忌人云亦云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一首题为《送母回乡》的古体诗,在各大网站和诗词读本上广为传播,作者被署名为唐代诗人李商隐。然而,据考证,其真实作者实际上是当代诗人寓真。令人尴尬的是,这首署名以讹传讹的诗不仅入选了大量少年儿童诗词读本,甚至被冠以“小学必背”进入各种音视频课程。对正在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如果学习了这首署名......
-
〓 牛年情思
在十二生肖的动物中,牛与人的生产生活最息息相关。它是农耕文明的功臣而备受尊崇,从古至今的迎春礼仪它扮主角。辛丑牛年到来,它仿佛又披红挂彩闯进激情飞扬的“春晚”,将我们民族辞旧迎新舞台的帷幔掀开,在欢腾中登场。此刻,唤起我儿时爱牛往事的记忆,引发出无限眷恋的乡土情思。我的童年生长在重庆南岸的乡村,记得我家门前便是一片水田......
-
〓 文化评析:“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缘何上热搜
微博热门话题里,文学算是个“冷门”。然而,“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近日登上热搜,阅读超过1亿次。这可能得益于平台在算法上的“照顾”,也和新年来临,一些机构评选新书有关。不管如何,大家对文学的热情是实实在在的。话题的置顶内容是这条:“如果我们生命中的某一瞬间可以向文学敞开,那我们所感到的那种破碎和孤独感,它就可能得到陪伴或......
-
〓 历久弥新中国年
“年”字,远在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作为甲骨象形文字的“年”,上面“禾”,下面“人”,颇似一个人在收割或顶着禾谷,因而《说文解字》称“年”是“谷熟也,从禾”。早期农业社会里,禾谷一年一熟,于是从西周中期开始就用“年”来纪年,如《春秋谷梁传·桓公三年》云:“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西汉太初元年(公......
-
〓 文化评析: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主流电视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争取国际话语权,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近年来,国内原创电视文化类节目热度上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国家宝藏》《衣尚中国》等“现象级”原创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屏幕上......
-
〓 光明论坛:学术研究的“快餐化”倾向有害无益
随着近几年各高校纷纷加大对科研产出的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青年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也水涨船高。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个人晋升挂钩的制度规则下,一些“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戏称)们不惜通过追逐各种热点或时髦概念、把同一主题稀释拆分为多篇“水文”,或者“新瓶装旧酒”式的对既有研究结论重新包装发表,以实现科......
-
〓 文化评析:《水浒传》海外翻拍能否跨越文化之河
《水浒传》要被翻拍了。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流媒体平台奈飞(Netflix)宣布投资拍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电影版《水浒传》将由日本导演执导,编剧同样非中国人。消息一出,在舆论场激起不小的水花。不少人联想到今年上映的另一部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其所体现出的西方文本对于中国传统的巨大误解和影片本身的失利,至今仍......
-
〓 迷人的节气
在老家时,常听见父辈们将节气挂在嘴边:“春打六九头”“清明断雪不断雪”“秋后一伏晒死牛”“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真真是“百姓不念经,节气记得清”。节气为父辈们所运用,已融入生活,成为常识。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城市,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节气又有怎样的呈现?2018年,我追随节气“跑”了一年,是想跟着时令,体察一下身边风物......
-
〓 百岁哲人最后的生命光彩——纪念张世英先生
2020年8月13日下午,老友张晓崧发来微信说:“今天老父的精神状态不错,正好出版社送来再版的新书,抓紧给忠明兄题了字。老父半个多月拿不了笔了,写了两本就写不动了。”没隔几日,我即取来《我的思想家园》一书,很感动,但从张老题签的字迹中似可辨识出力有不逮,未及同年6月赠我《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时题字之苍劲、规整。......
-
〓 我与北大中文系·陈平原:建立学术自信是我们该有的精神气度
20世纪80年代我到北大念博士,那时北大的博士课程刚刚建立,第一届只有我和温儒敏两个博士。所以王瑶先生没正式开课,除了外语和政治课,其他就是每星期到王先生家里去聊天,谈学问也谈人生,从下午一直聊到傍晚。王先生还告诉我,应该去系里几个老先生那里走走,请教问题。我见得比较多的是吴组缃、林庚、季镇淮,还有朱德熙。每个老师的性......
-
〓 我与北大中文系·袁行霈:学者最重要的就是格局和眼光
我入校时正值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第二年,清华、燕大两校中文系都合并到北大中文系了。老师们有从国统区来的,有从解放区来的,有穿长袍的,有西装革履的。我们中文系的同学有从普通高中上来的,也有从工农速成中学来的调干生。在这种多元的环境里学习,很有好处。课程方面,一年级上过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学概论”,还有游国恩和浦江清先生合......
-
〓 文化评析:追回流失文物 再大的努力都值得
近日,国家文物局介绍有关追索文物回国的情况时称,计有68件流失英国的文物,在25年之后,被追索回国。这68件珍贵文物,是1995年英国截获的大量走私文物的一部分。25年来,中国有关部门始终没有放弃追索这些文物。正是在这种努力下,一批又一批文物陆续回家。经鉴定,68件文物中,暂定二级文物3组13件、三级文物30件、一般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