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当方言不再“土味”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
-
〓 “商务”并非唯商是务,“印书馆”并非仅仅印书
每次走进商务印书馆大门,门厅墙上“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八个大字,商务印书馆早期创办人张元济“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对联,总是让人留步思索。“读书”“民智”“教育”“积德”与百多年的商务是个什么关系? 与百多年来的中国是什么关系? 初识商务人我与商务人第一次接触,是二十多年前在华中师范大学与商务......
-
〓 中国人的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由此,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四季野菜 以前对四季的印象和认知,常常是伴随着季节的变化,跟随大人到郊外挖野菜、摘野果时形成的......
-
〓 文化评析:款款奥运情 浓浓中国味
中国元素与现代奥运的激情碰撞、科技赋能下的匠心独运、独具东方美学色彩的审美意象……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虽然已落下帷幕,但“两个奥运”中形象鲜活的中国元素与创意无限的艺术呈现将永远镌刻在奥林匹克的历史中。 饱含传统文化意蕴的中国元素集聚和传递了丰富的奥运情感:团结之情、浪漫之情和友谊之情。奥运精神与人类社......
-
〓 光明时评:理性看待名校硕博争当中小学教师
日前,一份出现在杭州市教育局官网上的教师拟录用名单引发热议。这份共计186人的拟入职高中学校的名单中,有162人为硕士、4人为博士,一些人甚至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等国际名校。 近一段时间,一些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的一线和准一线城市,中小学新教师入职门槛日趋提高,新进教师中出现名校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的现象屡见不鲜。 ......
-
〓 小雪大雪
雪落黄河静无声,雪落故乡却有情。 在小雪大雪的日子里,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有的似鹅毛,有的似梨花,密集如柳絮,霎时就让山岭、田坝、石头、树林、竹林、房舍失去了轮廓,一片银白世界,朴素、恬静、洁白无瑕。 岁月悠悠,我想念故乡的下雪天,我怀念故乡的雪景。 故乡在大巴山深处高山上,冬天常下大雪,镌刻在记忆深处的雪天是......
-
〓 文化评析:用好北京冬奥会的文化遗产
北京冬奥会为世界人民留下了无数精彩、难忘的瞬间,在赛事结束之后回眸,这一届冬奥会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现代奥运会始于1896年,它既是世界各国之间体育、科技、精神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又是人类为推动竞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奥运文化是一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文化形态,体育是奥运文化的外在形式,......
-
〓 汉服的服章之美
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是以衣物为物质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 汉服历史悠久,《周易》里就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说法。历经数千年变更,汉服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与中华传统饮食、建筑和汉字汉语等共同构筑成恢宏的中华文化......
-
〓 陈平原:自学成才的好处与困境
2013年7月,位于广东潮州的韩山师范学院召开“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应邀参加,提交的论文题为《“养”出来的学问与“活”出来的精神——现代中国教育史及学术史上的陈垣、钱穆、饶宗颐》。在家乡参加学术会议,且论题涉及乡贤,我自然不敢怠慢。发言效果很好,现场反应热烈,可整理成文却进展缓慢,一直没能定稿。不是我不认真,而是没......
-
〓 数典忘祖的“大帅币”必须凉
近日,沈阳市文博中心发布消息:当地将推出张作霖“大帅币”交通卡,称“可在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地铁和公交车上通用”。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媒体报道,当晚,沈阳市文旅局就此事致歉,称“交通卡文创产品设计中策划不当,上级主管单位把关不严”,对相关负责人停职,并将进一步处理。 白天大张旗鼓地宣传文创新品,深夜又灰头土脸地公......
-
〓 金宁的2021私人书单:“行走”与“闲读”,“无用”而“有趣”
靠近年底,盘点日子,疫情还在纠缠,我要说的是比较奢侈的两件事:读了几本闲书,出了一趟远门。读书所以“奢侈”,实是因为与工作相关的阅读占去了大部分时间。至少,一个办学术月刊的人这样讲,大概可以被理解吧! 若还能有闲而悠闲、由着性子阅读,那就是意外的舒坦。我的“闲书”定义很宽泛也很明确,可概括为“无用”而有趣。选择颇为驳杂......
-
〓 文化评析: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影视艺术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近期,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相......
-
〓 守正创新 彰显当代版画价值
【学人谈】 编者按 近日,“第二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于重庆拉开帷幕。本届展览从作品创作的完整度、创新度等层面进行评选,既关注作品创作语言的丰富性,又注重其与时代共振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视觉语汇。260件参展作品涵盖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等各类版种,众多佳作描绘国家新貌,反映人民心声,闪耀着中国精神和民族文化的......
-
〓 万年前的绚烂云霞:世界最早的彩陶
许多对陶器感兴趣的学者,都非常关注上山文化的彩陶,那红彤彤的色调非常打人眼,也更能打动人心,那些简略的白色图案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意境呢? 要研究这些彩陶,先得从了解那些无彩的陶器开始。我非常惊讶,上山陶器被创造出来的年代是那样的早,工艺又是那样的成熟,硕大与小巧并存,粗糙与精美共见,素雅与艳丽同光。学者们对它们的研......
-
〓 内美:从黄宾虹看中国画审美特质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中国画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有着血肉联系的。但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诸如审美观念固化、阅读空间窄化等问题。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无暇进行审美活动。另一方面,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中国......
-
〓 彼时与此时——莫高窟的悠长岁月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里,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融合了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直至几乎被世人所遗忘。 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发现到今天的120多年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既有风、霜、雨......
-
〓 香江快评:携手共进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启动四年多来,故宫博物院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团队始终紧密沟通,通力合作。 此前,双方已在馆舍建设、空间布局、开馆宣传、学术研究、人员交流、展览策划等多方面积极合作。目前,双方策展团队正在为明年的开幕展览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包括展场管理、展陈设计、文物研究、展品保养等。根据计划,届时故宫博......
-
〓 文化评析:把自然灾害对文物的损害降到最低
山西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牵动人心,据媒体报道,在人们积极捐款捐物、关爱受灾群众的同时,这两天山西多处古建筑受损的消息也让民众牵挂。 从晋城阳城大夫街土地庙护墙受损,到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从运城盐池禁墙东禁门瓮城大面积坍塌,到平遥古城城墙部分墙体坍塌……洪涝灾害面前,很多网友一面为三晋生民祈福,一面为文物安全揪心。......
-
〓 今有疑难可问谁?——永忆业师刘世南先生
刘先生从来就不是只知固守古代经典的人,而是有满腔的淑世情怀! 他说:“吾受五四之熏陶者至深,家国之念弥切,以为学者当为君子儒,伏案功深,非徒美七尺之躯而已。故平生所愿学者,亭林(顾炎武)与鲁迅也。”多年前,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曾感叹说,我们现在谈的许多看法、发的感慨,其实古人全都说过。只是我们读书少,不知道而已。业......
-
〓 还“被引半衰期”以应有之位——学术期刊的量化评价
“我觉得学问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本书,一篇文章,轰动一时不算什么,如果过了20年、50年还有人看,还有人买,那才是值得高兴的事。”这是一位著名人文学者前些年在谈及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之时,所吐露的肺腑之言。以之对照当下盛行于刊学两界的量化评价,不禁感慨系之。在量化评价无所不届的“计量时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