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诺贝尔文学奖让我们更懂文学吗?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日前揭晓,加拿大作家艾丽斯·芒罗获此殊荣。尽管艾丽斯·芒罗是目前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但中国读者对她还十分陌生。 其实,国内的媒体对诺贝尔奖一直不乏关注,特别是去年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这种关注已如房价般难以遏制。今年国庆期间,莫言老家每日涌入游客超万人,村外公路堵车两公里,......
-
〓 史书,当以真实示天下
历史,是人类的行程,记录这一行程的是史书。凡是有人类、有文字的地方,就有史书的存在,因为人人都有一份历史的情怀,正如赤子来到世界都渴望认识自己的母亲一样,这代代相传的社会血脉,任何风浪都打不断,冲不垮,即使国破家亡,只要有人在,史书就会延续。在世界各国中,中国将史书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传统文化中最有权威性的学问。写史......
-
〓 评论员随笔:历史,可以鲜活地走进当代
历史不只是学者和作家们需要找寻的永恒,也是普通百姓不能遗弃的永恒历史学家曾说,“不是我在向你们讲话,而是历史通过我的口在讲话”。对历史学家来说,在史料与文物的海洋里与古人对话,是一种别样的幸福。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的老物件儿也承载着记忆,通过近距离的触摸来感受过往的岁月,也是一种有历史感的体验。最近,走进北京......
-
〓 中国对于“竹岛”的记载至少要早于日本近四百年
韩国和日本关于独岛(竹岛)领土主权的纷争由来已久,今年入秋以来,两国再次为独岛(竹岛)领土主权剑拔弩张。韩国以为“独岛”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罗时期,当时“独岛”被称为于山岛(512年)、三峰岛(1472年)、可支岛(1794年)、石岛(1900年),1906年起称为独岛。未见“竹岛”一词。而日本方面则于日本宽文七年(166......
-
〓 浅貌深衷——李清照《如梦令》再读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自其诞生日起至今,历来为人称赏,论者甚多,今又拈出,实有班门弄斧之嫌。惜花伤春确为此首小词透辟出来的情愫,也为历来论者所共道。文人伤春,自古而然。唐孟浩然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 纵情田园做“农夫”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才子,是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还著有《小仓山房文集》等作品。他享年82岁,是古代文人中的寿星。他处世积极,说自己“八十不知老”,晚年更讲究闲情逸致,洒脱乐观的性格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其养生秘笈值得后人学习。袁枚喜欢养兰花,而养兰花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他辞官以后,在南......
-
〓 听文物讲长江的故事:“天下第一剑”的传奇
越王勾践剑。资料图片 “卧薪尝胆”的故事,让人们记住了越王勾践。2400多年以后,越王勾践剑重出江湖,给这段历史带来了新的注脚。宝剑重见天日 1965年,湖北江陵地区开始修建漳河水库。当挖渠工作进行到纪南城西北约7公里处时,人们发现土层出现了异常。闻讯赶来的考古学家们迅速成立了工作小组,开始发掘。 在......
-
〓 燕云居剳记:声韵遐思录
说不清什么缘故,我对汉语的声韵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有时近乎痴迷。“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词义对仗工整固不消说,平仄相对也如此铿锵和谐!少小背诵《笠翁对韵》,曾生发出朦胧的求索欲。为什么寒暑、强弱、清浊、疏密、多少、先后、肥瘦、歌舞、辞赋、声色、忧喜、勤懒等等对偶字恰好一平一仄?为......
-
〓 留给浙大的最后绝响——悼念傅璇琮先生
在浙江极寒的日子,一月二十三日下午,突然传来了极寒的噩耗——浙江之子傅璇琮先生逝世。太突然了!我无法相信,因为傅先生正向我微笑,那么亲切和蔼的笑容,那么熟悉的面影,他就坐在我的对面,同我谈初唐诗人宋之问的生卒年;指点我研究宋代官制须从点到面,先从《宋史职官志补正》基础研究做起;同我谈做学问要见难而上,可以试试编撰《宋代......
-
〓 文言文,更精彩
老妈规定,我的作文不能少于500字。老爸与其抬杠,荆轲不就一句“风萧易水”传千古吗?这才是文。老爸告我,古文比白话文更简洁、更有味。比如“天黑了”这三个字,用一个“暮”字就清楚了,不要凑那么多字,这让我们省了好多力气。一天晚上,我骑着滑板沿着梁溪河边行走,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人,问我滑这个干嘛。我说锻炼身体,老人夸了我几句......
-
〓 让端午实现“年轻传承”
包粽子、做荷包、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老传统。近日,江西一位制作龙船的老师傅说:尽管这两年做龙船利润少了,但更多的年轻大学生参与到龙船制作中来,他很高兴。文化传统有了年轻人的传承,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了。从在网上扎堆观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忠粉”程派青衣张火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打开传......
-
〓 对屈原的仰望与理解
《屈子行吟画》(国画) 傅抱石《橘颂》(国画) 程十发 满腔忠贞、满腹委屈的屈原,行吟泽畔,行吟于遍生橘树的楚国,走进一个水汽淋漓的节日,走进民族的情感深处。从长远来看,民众将情感投向哪个人,并非宣传教育的结果。他来自浪漫的楚风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
-
〓 燕云居剳记:乐读“七法”
中国人自古至今倡导苦读。青灯黄卷,焚膏继晷,寒窗十载,韦编三绝,通俗些的说法叫三更灯火五更鸡。更有苦读的范例,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匡衡凿壁,车胤囊萤,刘绮燃荻,李密挂角,孙康映雪,江泌追月,董仲舒目不窥园。近读《清代名人轶事》,顾亭林好学,“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羸二马,捆书自随”,“马上无事,辄据鞍默......
-
〓 品智生活:父亲的三句箴言
父亲是位农民。他幼年失怙,家中贫穷,没有上过学,因而目不识丁。幸亏,“生活是本无字书,”他从生活中汲取了诸多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30多年前的一个冬夜,父亲有事出门,母亲睡在牛屋里看牛。半夜里,窃贼把牛屋的后墙掏出一个大洞,偷走了牛。那时,牛是农家的“半边天”,耕地打场都指望着它。这下“......
-
〓 文学性缺失:当下诗词之弊
今天不少的旧体诗词已经成为一个“文学”问题。只要冷静地观察与思考,对比着中华古典诗词,就会发现差距在哪里。 时下,大多数旧体诗词在重复古人、重复他人、重复自己,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难得一见。文学性缺失,造成旧体诗词生命力萎缩,影响了旧体诗词的大众阅读。 生命力萎缩的表现之一,是语言陈旧老套。几千年的旧......
-
〓 王一川:讲好中国故事应多采撷历史资源
进入2015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以新的举措,开辟若干新栏目,可谓好戏连台,特别是《国史演义》《揭秘》《博物馆之夜》等新栏目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它们在发掘中华传统教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讲史本身其实并不新鲜,如何讲出新意才是关键。由于注意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撷取资源,并从似乎众人皆知......
-
〓 光明时评:历史不能成为镜头里的道具
近日,江苏师范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的照片及相关报道在各媒体网站盛传,出席此次典礼的从教育部官员到毕业学生,均着汉服、行汉礼,现场金锣礼号齐鸣,编钟箜篌恢宏,甚是壮观。据称,这已经是该校第三年举办汉文化毕业典礼,这种仪式已经形成体系,未来将成为该校传统。 慎终追远、尊敬传统,不但是中华民族的......
-
〓 潘春华:夏虫情趣
夏天是昆虫欢唱的季节,有的虫儿虽然生命短暂,“夏虫不可语以冰”,但它足以点缀夏季,丰富人间情趣。 蝉声特别能打动诗人的心扉,“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这是一种意境。躺在南山的绿阴下,望着荫亭的古槐,蝉声正在欢噪,像海潮般冲击你的耳鼓,这又是一种意境。 捕蝉是过去那个年代男孩......
-
〓 求同存异:文艺评奖应控制数量提高质量
近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茅盾文学奖屡屡成为争议话题,这一次同样不能例外,有人甚至拿获奖者的年龄说事,称此次茅奖是“老人奖”。平心而论,这些年来,茅奖的评选工作是不断进步的,从大评委制到评委的实名制,茅奖评选一直在改进评选的方式方法,以期做到公平、公正。 茅奖的评选流程如此严谨,评选结果尚引起争议,更遑......
-
〓 光明时评:本省大学录取“夺刀少年”是最佳结局
据《光明日报》7月7日报道,备受社会关注的江西省宜春市“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因伤被特批参加单独高考之事有了结果:这两位见义勇为者分别被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录取。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已表示,将对柳艳兵、易政勇两位考生给予免除学杂费等一系列照顾措施。 两位“夺刀少年”的壮举无疑是社会正能量。不过,此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