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书一世界
清朝咸丰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个人中了进士,以翰林编修进入南书房任职,所做的工作类似于今天的书目编辑。一天,咸丰皇帝问他:“你闲暇时用什么消磨时间呀?”这人回答道:“我闲暇的时候读《汉书》。”古代的帝王皇子们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每天无所事事,摆弄风月消遣。他们一天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学习,凌晨便要起来练武功,之后到......
-
〓 重读《论语》看人生修养
自西汉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地推崇,一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代代的读书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条中熟读“四书五经”,汲取向上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益声中抚民、治国、安邦。重读《论语》细细体味......
-
〓 八十三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八日在京去世生命被戏填满了
第一次听李世济先生唱《龙凤呈祥》,已是20年前,我至今记得她那华美的出场,她唱道“昔日梁鸿配孟光……”瞬间就被她的声音征服。 那时我对京剧程派的了解还很有限,只是觉得世济先生的声音如同天籁。后来听多了,渐渐也听说了一些同行对她夹杂着喜爱与非议的各种评价,但我管不了那么多,这样的声音,其魅力与价值,任何观念或理论都无法阻......
-
〓 当老兵远去……
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神情肃穆地站立在观礼台上,瘦弱的肩膀支撑起保持军礼姿势的右手,在阅兵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站立敬礼的姿势……9月3日,阅兵式上的这一幕戳中了许多人的泪点,引起网络上大量转载、评论。今年以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让人们再次回望起那段难忘的抗日历史,尤其是抗战老兵们对历史的亲身讲述、他们令人动容......
-
〓 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里昂市立图书馆里的中国印记(上)
里昂中法大学旧址。端木美摄 大多数当代中国人对于里昂的认识,除了旅游外,许多学人通过中法两国在20世纪初的交往历史,了解到在这座名城里曾经有过中国人与外国人合作设立在外国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里昂中法大学。一群负笈重洋、不远万里来到法兰西求索真理真知的华夏儿女曾经在里昂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生活过的那所旧军事城堡:圣......
-
〓 嵇文甫对高拱的开创性研究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嵇文甫(1895-1963)一生研究过许多历史人物,其中明代嘉、隆、万时期的高拱(1513-1578,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就是他发现的人物并作了开创性研究。他是研究高拱的第一人。其一,高拱学术,“尚通、尚实”。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胡适、冯友兰、容肇祖等著名学者在其相关著作中没......
-
〓 光明论坛·温故: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以《论语》中“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表达了对干部任用的态度,同时对领导干部自身的素养提出了相应要求。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谈治国理政时较常引用的一句古语,“举直错枉”这句话颇耐人寻味。 “举直错诸枉”在《论语》中有两处论及。《论语·为政》篇载:哀公问曰:......
-
〓 芈月自述:我与秦人、戎人的故事
马家塬墓地出土金凤鸟纹银带扣秦人西迁示意图马家塬出土的礼仪用车的复制品(小)及局部(大) 本文图片摄影 李韵 大家好,我是芈月。你们也许已经知道,“芈月”非我真名,我也不一定是楚国公主。你们还是称我的谥号吧,“秦宣太后”。听说连我的墓,你们都已找到?没错,位于如今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的秦东陵区,就是《史记》所载我......
-
〓 文化评析:乐见诗歌“下绣楼”
暑期将至,以诗歌为主题的活动日益增多,反映了近年来新一轮的“诗歌热”。在我们这个古老的“诗国”里,有很长一段时间,诗歌像高冷的闺秀,与大众并不亲近。写诗是诗人的事,谈诗是圈子里的事,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全民诗潮后,诗人们精疲力竭地收缩在越来越小的诗歌圈里,生气不振。忽然一夜清香发,这两三年,诗歌走下绣楼,重新回到大......
-
〓 红军北上抗日的昂扬战歌——毛泽东抗战诗词赏读(下)
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也作于1935年10月。对于这首词,特别是对“昆仑”象征什么,众说纷纭。毛泽东自注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都不合实际。”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战早已拉开序幕,田汉、聂耳的......
-
〓 当代学术编辑力量的严重退化
当今的学术编辑与过去的学术编辑相比,无论在学术水平上,还是在编辑水平上,都似难相提并论。当今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比过去不知多多少,但是优秀的编辑家却不知少多少。 过去,不少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编辑,既是优秀的编辑家也是出色的学问家。但是,近些年来,这种优秀的编辑人才越来越匮乏。很多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编辑已很难......
-
〓 人民时评: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既有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有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文化的长河才能源远流长“燃”——一个“90后”表达热血沸腾的字,却用来形容一个“呼吸都不敢太大声”的地方,这样戏剧性的对比,足够让人点开这部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看看历史、传统和文化,如何一脚踏进了年轻人的心灵。绘有800多个人物......
-
〓 品智生活·汉字:知止而后得
“止”为独体字,没有繁体,自古而今都是这样,这在汉字中是不多见的。你若对着“止”字细细端详,眼前可能会产生一个影像,形状就像禽鸟的脚印。在甲骨文中,“止”的图像就是脚趾。因为“趾”是后来形成的,所以止与趾被称为古今字。 止字的本义是足,作副词使用时,意为仅或只。《黔之驴》中的“技止此耳”,意思是“只有这点......
-
〓 《论语》绎义·从“仁爱”到“德政”:《论语·颜渊篇》义蕴
《颜渊》篇共计二十四章,主旨是孔子通过与弟子以及鲁国统治者的问答,扼要揭示“仁”的本质属性及其意义,系统阐说基于以仁为本的为政理念。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崇尚“仁”德的基本立场和提倡“德政”的政治主张。在孔子看来,尚“仁”是推行“德政”的基本前提。宅心仁厚,才会之所进退,懂得收敛;谦和包容,才会为政得体,民胞物与。否则,......
-
〓 行与思:“假论文”背后的“真问题”
近年来,学术“抄袭门”屡见报端。3月21日,又有媒体曝光某高校历史系一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且从题目、摘要到参考文献与被抄袭论文几乎完全一致。大跌眼镜的同时,我们更应反思:一篇“假论文”是如何蒙混过关的?实际上,高校对学术论文的撰写有着严格的规范。一篇学位论文的创作,至少需要经过开题、初稿、修改、查重、答辩等......
-
〓 干部谈读书:在经典中开拓思想绿洲
翻阅经典,就像翻阅生命台历,撕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绚丽清风驱散雾霾,好雨泽被苍生,经典支撑人生信念与梦想。翻开《共产党宣言》,发黄的纸页仍然依稀散发着淡淡墨香,那般的亲切平易、和蔼近人。再一次“聆听”这些阐幽发微的远见、精辟入里的论证,一种高山仰止的敬意和故交相逢的暖意油然而生。正是这部旷世经典改写了历史、改变了世界、......
-
〓 巧变语序出新意
语序,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它的变动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意,读之往往妙趣横生。 清朝重臣曾国藩带兵讨伐太平天国,初期屡战屡败,皇帝很不满意。一日,师爷写奏折“屡战屡败,速发援兵”,他看后大笔一挥,改为“屡败屡战,速发援兵”。皇帝看后不仅发了援兵,而且还对其顽强作战之精神大为赞赏。 1949年9......
-
〓 秦风:高校投毒案,全社会都须反思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事件终于有了结论。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4月25日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捕。对于舆论猜测已久的犯罪动机,警方的回答是“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 28岁的医学硕士黄洋,年轻优秀,寒窗苦读十余载,幸福的人生旅程刚要开启,就在这场突如其来......
-
〓 影视窗:重见神秘西夏
大型历史纪录片《神秘的西夏》,集多年西夏史学研究之大成,以影视手法形象展示、普及西夏历史文化知识,不仅使观众通过鲜活的画面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增进对西夏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真实状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丰富内涵。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王朝,它统一了西北......
-
〓 文化评析:“骑牛上学”并非国学真谛
日前,在四川成都街头出现了一名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骑牛上学”的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骑牛与骑驴,只要不违法,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