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怀念林西莉
前天上午,接到古琴演奏家邓红发来的微信,是一张有林西莉照片的瑞典文新闻图片。她说:“我们的朋友林西莉走了。”我的心一紧。虽然这两年一直担心她的身体,可是今年3月15日,林西莉作品的中文译者李之义先生给我来信说:“今天接到林西莉的回信。主要内容如下:听到汪家明的信息很高兴。对于他把《汉字王国》改编成适合更小的孩子阅读的版......
-
〓 专家视角:美育如何成为“面向人人”的必修课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势必将为教育事业带来新风尚。坚持立德树人,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新格局的过程中,大中小学的美育工作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美育的核心是育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美育必须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
-
〓 传统文化缘何频频破圈
传统文化正在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电视节目持续热播,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节目火遍全网,故宫彩妆等传统文化类IP在网上、朋友圈爆火,直播带货国风产品备受欢迎。在互联网带来的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
〓 一抹中国红——中国画色彩中的情感
“万紫千红总是春”“霜叶红于二月花”“日出江花红胜火”“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些诗句中对“红”的描绘,抒发了人们对光、对火、对亮的崇拜与向往。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原始社会中的红色壁画,以及古今中国绘画中都大量运用层次丰富的红色,表达着人们对“红”这种色彩的钟爱与重视。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了中华......
-
〓 彼时与此时——莫高窟的悠长岁月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里,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融合了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直至几乎被世人所遗忘。 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发现到今天的120多年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既有风、霜、雨......
-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激荡在国家发展中的深层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关键一招。只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始终突出和增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动力,不断开辟社会主义文......
-
〓 人生乐在相知心——忆刘泽华
一提起刘泽华的史学思想和他的人生哲思,黑格尔的几句名言就会从我心中跳出来:“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于是我就很自然地把这些话语同泽华联系起来。是的,作为知识分子,一名教师无疑最应该是仰望星空的人。真正称得上学人、知识人和教师的人,必须是净化了心灵的人,这当然不是外在的一......
-
〓 《清明上河图》的矛盾与统一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属国宝级文物,历次展出皆引发“万人空巷”盛况。然而,关于这幅名画的一些基本问题仍存在争议,如:《清明上河图》卷所绘,是否就是汴京清明时节的景象,画面所表现的究竟是“春景”还是“秋景”?而画面中导致学者产生相异看法的细节矛盾之处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一 有学者......
-
〓 教育随想·杜泽逊:谈谈学术评价中的“非量化因素”
学术评价,对一个学者和一个学术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学术地位的确立,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学术评价的标准就成了关键问题。各式各样的学术评价标准,已让人眼花缭乱。不断调整的标准,更让人感到跟不上趟儿。我认为执简驭繁的办法是首先把学术评价的因素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量化因素,一部分是非量化因素。量化因素指那些可以量化,可以直......
-
〓 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 需要思想自信实践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总书记还说,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些年来,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显著的进步,涌现出了许多爱岗敬业,对学生......
-
〓 轻装上阵才能探索更远的未知
最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在一线的科研基层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从我们一线科研工作者来看,几乎所有举措都切中当下管理层面为科研活动“松绑”的现实需求,正如“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严格科研经费管理,其初衷是为了避免经费浪费,但过去“一刀切”式的规定对一线科研活动的客观束缚较为严......
-
〓 还“被引半衰期”以应有之位——学术期刊的量化评价
“我觉得学问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本书,一篇文章,轰动一时不算什么,如果过了20年、50年还有人看,还有人买,那才是值得高兴的事。”这是一位著名人文学者前些年在谈及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之时,所吐露的肺腑之言。以之对照当下盛行于刊学两界的量化评价,不禁感慨系之。在量化评价无所不届的“计量时代”......
-
〓 “农村户籍学生占比近年最高”点燃社会流动灯火
近日,北京大学迎来本科新生入学报到。记者获悉,2021年北京大学共录取4402名本科新生,其中学校本部录取本科新生3003人,这当中的442人为农村户籍学生,占内地学生人数的15.1%,为近年最高。(9月2日 中新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承载着全社会“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与希冀。“农村户籍学生占比”之所以受到关......
-
〓 尊师重教的风尚何必“物化”
日前,有家长通过社交媒体向深圳市光明区相关部门反映称,该区一中学初二年级家长委员会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发动所有班级的学生家长集资为教师购买礼品。对此,教育部门回应称,经调查,相关情况反映属实,但此为该学校家委会自主行为,学校教师均未参与,目前已通知学校要求家委会将集资款退还家长。每年教师节前的此类新闻,总能引发社会关注。......
-
〓 漫谈作家笔下的牛
牛是重要的劳动力,犁地、拉车等重体力活都少不了它。因此挑选牛很关键,这是一个技术活。史铁生在陕北清平湾插过队,有过两年的喂牛经验,因此他不但能和牛“斗智斗勇”,而且还知道如何挑选一头“好”牛:“现在要是有谁想买牛,我担保能给他挑头好的。看体形,看牙口,看精神儿,这谁都知道;光凭这些也许能挑到一头不坏的,可未必能挑到一头......
-
〓 新闻随笔:“超7成研究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意味着什么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中,超7成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该项调查还发现,当前超过半数的全国在读硕士生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其实早在2019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报告就曾指出,经调查统计,2011年至2018年全国本科高校中......
-
〓 光明论坛·温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
-
〓 乞巧文化的流变与发展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从汉代开始,在农历七月初七到来之际,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就会在庭院内一同穿针引线、制作小物、培育巧芽、歌唱童谣、摆上瓜果、乞求智巧,这一过程称为“乞巧”。各朝各地风俗不一,丰富有趣。如今,虽然七夕节庆内容更为人所知的是里面的爱情成分,但是乞巧风俗在有些地方也被流传下来,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
-
〓 光明时评:如何让“优师”成为乡村教育家
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优师计划”)。从今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以下统称定向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
-
〓 阅读等于“开书单”“做习题”吗?——谈谈孩子们的阅读误区
从我多年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来看,孩子的阅读出问题主要责任不在他们自己,而在家长和老师。经常会有家长问老师“我家孩子阅读不好怎么办”,而他们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其实常常心里已经有了预期的答案,那就是既然阅读不好,那就多做阅读练习,然后才能保证考试,尤其是高考不丢分。也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