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汤显祖(1550—1616)莎士比亚(1564-1616)塞万提斯(1547—1616)青春版《牡丹亭》宣传画话剧《李尔王》剧照【高峰耸古今 星光耀中西①——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编者按“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
-
〓 应当重视古典诗文的比较阅读和教学研究
——古典诗文比较之十三
一年来,“诗词清话”专栏中的“古典诗文比较”已刊登了十二期。由于受到不少鼓励,自然还会写下去。但在这岁末的最后一期,我想谈谈进行古典诗文比较,在阅读、教学和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我要专注于这项工作的原因所在。歌德曾说过一句名言:“永远束缚在整体人的一个孤零的片段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片段”。人对自身的认知如此,......
-
〓 陈寅恪赠汤用彤文题记
笔者整理汤用彤先生留下的藏书时,发现上面常写满了他和师友们的亲笔批注和题记。虽不比长篇宏论,然吉光片羽,随笔而就,适可凝结先贤思想之精微韫晦。今略捡一则,以见一斑。陈寅恪赠汤用彤文题识——大师的爱国情怀 陈寅恪先生1935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发表《武曌与佛教》一文,探讨了佛教对武则天......
-
〓 作为文化基质的《孙子兵法》
形成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一直受到后人的重视,但是有关的认识大多局限在军事以及需要高度计划、计算的领域。事实上,《孙子兵法》与《论语》一起标志着先秦诸子思潮的开幕,其中的功利理性和价值信仰两种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质。客观透彻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一种客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客观地认识世界的方法。其从认识对......
-
〓 论争、对话与融合——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张力
唐宏站,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本文出自博士论文《“自由”之思:宋明儒学的哲学精神谱系》。 博士导师:湖南大学教授章启辉 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吴根友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何卓恩 自从晚清民初“自由”的理念通过黄遵宪、严复、梁启超等传入中国,儒家与自由主义的论争和对话就已经拉开了......
-
〓 曲水缘何能赋诗?——兼及山水诗的形成
一说起中古时期的“曲水赋诗”,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个与特定环境相关的文化现象,即先秦的“登高赋诗”传统。“登高赋诗”本来是指春秋时期的诸侯卿大夫在交接邻国时,登上高高的台阶、升堂入室开展外事活动的过程中,援引《诗经》诗句以应对酬酢、伸发志意、展示才学的一种特定礼仪,《诗经》毛《传》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可见“赋诗......
-
〓 简评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的价值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人贵于物”的思想。所谓人贵于物,即是说人类有高于一般动物的价值。古代所谓“贵”,即是今天所谓“价值”。肯定人贵于物,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所谓人的价值,含有两层意义:一是指人类的价值,二是指个人价值。这两层意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肯定人类的价值必然也要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个人的价值,更必须承认人类作为一......
-
〓 书指
卷上书契之来,原于画卦,形势生于篆籀。字则自少而入多,法则自难而趋简。淳薄渐更,世代非一,溯观作者,可得而言。至于心手相师,笔墨无间,穷生成之用,极神化之模,无古无今,苍颉所不能易,佐吏所不能废。自昔名书,未经向人拈出,苟非窥测有限,实由缄秘自私。虽造化之巧,未易尽泄其藏,意千古以还,必有独行不谬者。予学书垂三十年,目......
-
〓 元人小令鉴赏之八
【越调】平湖乐·尧庙社日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王恽(1227-1304年),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姚枢宣抚东平,辟王恽为详仪官,擢为中书省详定官。二年春转翰林修......
-
〓 荀子性恶论原旨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数千年来,由于荀子被视为儒家的“别宗”,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孔子和孟子。而最近几十年里,学术界对于荀子的研究则突然多了起来,关于他的性恶论也有了一些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基本上都没有否认其性恶立场。荀子在《性恶》等篇中说“人之生,......
-
〓 王锺陵:“遊”与“道”
有两个概念是贯串《庄子》内七篇的:一是“遊”,二是“道”。前者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代表性概念,后者则是《庄子》一书最根本的概念。辨明它们在内七篇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无疑对恰切、深入地理解“内篇”各篇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两个贯串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可以视为内七篇以至全本《庄子》整体性的一个标志。一“遊”字从第一篇的题......
-
〓 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
各民族和国家的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21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向题应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即要争取实现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这祥才能保证人类社会能够合理和健康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和国家无论大小、强弱,他们都应该可以从自身文化中找到为“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文化资源。在......
-
〓 “后形而上学时代”与儒学形上学笔谈
主持人(程志华)按: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儒学形上学的走向成为一个“尴尬”的问题:儒学形上学源于对佛教尤其是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回应而建构,而西方哲学本体论在20世纪似乎已走入了穷途末路而“终结”。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儒学形上学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是继续前行,拟或回归原始儒学,还是另择新路?这样一些问题成为儒学之未来发展所......
-
〓 许嘉璐:从拜祭炎黄想到的
编者按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炎黄文化应用性研究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以“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为主题,就炎黄文化应用性研究,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交锋与文化交流,形成了许多重要观点与宝贵意见。本刊选取其中两篇发言,以飨读者。拜祭炎帝活动已有八届,拜祭黄帝活动已有十一届,参加者越来越多,关注者遍布五大洲,动辄......
-
〓 郑林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之本义与引申义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名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可以说,毛泽东对司马迁这句名言的解释已经深入人心了,世人对《......
-
〓 文物信息公开只是第一步
【现场回放】2012年12月31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办公室,单霁翔院长在自己的电脑上向记者详细介绍刚刚推出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记者思考】故宫此举迈出了信息公开第一步,但这一步让我们也意识到,不管是激活文物社会功用还是提高公民文物修养,我们脚下的道路都还很漫长。大家都知道故宫一直在做摸清家底儿的工作。作为世界上参......
-
〓 在美丽中国诗意栖居
“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演绎出来的哲学命题,也是中西哲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所滋生的美好理想。这一理想表明:自然环境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对“诗意栖居”的追寻,既是人类重新寻求生存根基、重建价值信念的过程,也昭示着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
-
〓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一、“文明的冲突”论与“新帝国”理论1993年夏季号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我于1994年撰写了《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刊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批评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美国“霸权主义”,在此期间中外许多学者都对亨廷顿的理论从各个角度进......
-
〓 中华文明的原生性和可信性——谈谈中华文明的几个特点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 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马家窑文化 铜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 “王为般卜”龟甲刻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汶口文化 刻符陶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能不重视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
〓 刘道玉: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大学
编者按: 本版5月8日刊登的文章《学术,“近亲繁殖”还是“远缘杂交”?》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反馈读后感受。今日本版择选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所撰文章,以使读者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是大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样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会有什么样水准的大学。我国当今教师队伍的状况如何,存在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