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乐府诗集》古辞与本辞及其他
【内容摘要】《乐府诗集》中“古辞”和“本辞”都是专有名词,本文着重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本辞是古辞的文本参照,并在此基础上,对本辞基本含义加以界定。本文认为,本辞是乐奏辞的音乐参照,是拟作的音乐和主旨参照。【关 键 词】古辞;本辞;乐奏辞【作者简介】张建华(1984—),男,河南方城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
-
〓 五四前后文字改革问题浅探
《新青年》杂志创刊后,在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的同时,还连续刊登文章,发起“汉字改革运动”。钱玄同、陈独秀、吴玉章、鲁迅、蔡元培、瞿秋白、傅斯年、胡适等人纷纷参与讨论,提出“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以及“繁体字改简体字”等主张;《湘江评论》《晨报副刊》《新社会》《太平洋》《独立周报》......
-
〓 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的传世古籍浩如烟海,“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余嘉锡先生语),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中国的古籍整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孔子删诗、刘向校书,到清人编定《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持续不断,影响深远。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近代中国的出版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华书局......
-
〓 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
一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一部分。从对象与范围来看,中国哲学在基本上是与世界上别的国家的哲学一致的。然而,中国古典哲学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就表现了许多与别的国家不同的特点。中国古典哲学之特点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个人的一些初步的看法。中国哲学的特点可以说就是中国哲学的民族特点。我们......
-
〓 论域外所存的宋代文学史料
宋代文学研究的史料,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国内现存的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各种典籍中。然而在域外,主要是韩国和日本等国家所保存的宋集、宋人的其他撰述和这些宋集与撰述的朝鲜本、和刻本以及域外士人所编撰的宋集的注本、选本和诗话、文集、史传、笔记等许多文献中,也保存了大量的宋代文学研究的材料。一、宋人别集与总集在中国历史上,以汉语言文字......
-
〓 亲切的唐诗——唐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功能
编者按 上世纪中国以西方近代的文学观念诠释中国文学,将文学的功能定于“审美”一途,中国的文学便如陈独秀《答沈藻墀》所说,“只有诗、词、小说、戏(无韵者)、曲(有韵者,传奇亦在此内)五种”。但从汉赋、唐诗、明清文人小说看,它们和那些实用文体一样,同样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众多的实用功能。这一点,确定了......
-
〓 中华智慧的“古为今用”
加彩文官俑 金代秦始皇陵铜车马资料图片 中华民族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将思考结晶运用于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铸就了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这种文明饱含着智慧,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展现。 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中华民族认识自己、认识自然的能力密切相关,更与中华民族不断提炼的价......
-
〓 研究心得:推动“龙学”薪火相传
一本书的研究成为一门学问,“红学”是最著名的例子;《文心雕龙》研究发展成“龙学”,也是一个不多见的例子。《文心雕龙》问世于公元六世纪初,至今已经1500余年。1500年的《文心雕龙》传播和研究史,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前“龙学”时期(20世纪以前),二是20世纪以来的“龙学”史。漫长的前“龙学”时期的《文心雕龙》研......
-
〓 论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建设
从当前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看,人们预期着“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终极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
-
〓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1.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
-
〓 出土文献与先秦文学研究:对先秦散文史框架的冲击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和《清华简》相继面世,一大批不为人知的先秦散文重见天日。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新的文献学术资料面世,都会带来一场文化学术思想的深刻变革。世纪之交的出土文献都集中在先秦,而且是以散文文献为主,这使先秦散文史研究迎来重大学术机遇。 此前文学史家讲先秦散......
-
〓 高拱《病榻遗言》考论——与赵毅教授商榷
2008年8月初,在河南新郑市召开的明史暨高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赵毅教授宣读了他的论文:《<病榻遗言>与高新郑政治权谋》(以下简称赵文)。其后,该文又以同题在《古代文明》2009年第1期上公开发表。赵文宣称:“一般认为,冯保、张居正是被万历皇帝打倒的。这种认识不错,但不够全面,冯保、张居正、戚继光的倒台原因......
-
〓 人之立言因字生句《文心雕龙》的汉字批评
编者按本期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汉字批评。汉字批评是将“汉字”视为观念、路径和方法来批评文学,或者说是将汉字意识及汉字思维用之于文学理论建构、文学史演绎及文学批评实践。吴中胜教授的《〈文心雕龙〉的汉字批评》一文,从用字之要、练字之方及审字之美的不同层面,阐释《文心雕龙》这部汉语文论巨著的汉字批评理论;高文强教授的......
-
〓 记取赤子心曲——纪念鲁迅
在时间上,我们离鲁迅先生远了,但在心灵上,我们或许更加靠近,相比从前能更平静地去体会他作品的好、体会他作品里的真,更深刻地感受一颗赤子心多么可贵 敬佩鲁迅,敬佩的是他的光辉艺术成就和沉默而坚定的校订、译介之功,更该敬佩的是他不保留的赤诚,不犹豫的“剥脱”;重读鲁迅,读的是中国新文艺进程之初的精华,更读的是身在时代进程中......
-
〓 全球化语境下的儒家文明
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大焦虑是自我身份认同与全球一体化、同质化的冲突与张力所带来的困惑。面对全球化不可逆之时代大潮,生活于浩瀚宇宙、一个淡蓝色球体上的人们都会问:我是谁?我、你、他有什么不同?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
-
〓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易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后数千年,诸如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绘画等各类艺术形式无不融合着这部典籍的内涵主旨。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
-
〓 驳高拱留下“烂摊”说
作者简介:岳天雷,河南工程学院教授近年来,史学界不断掀起明史热潮。在这一热潮中,有学者为了塑造张居正“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极力贬损乃至丑诋、厚诬高拱,并反复强调“高拱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1](p.141),“张居正接高拱留下来的那可是个烂摊子”[1](p.193),“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1](p.156)这种......
-
〓 唐宦官专权与皇权、藩镇及士人集团之关系
唐中后期,在经历了“开天盛世”的繁荣之后,这个已经拥有近两个世纪历史的王朝走向了衰败。当今史学界普遍认为唐王朝中后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无非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财政社会等等一系列危机。透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我认为唐中后期的一系列的政治问题的出现,其最终的纠缠点正在于宦官专权。首先不妨从这段著名......
-
〓 佛教舆现代人的精神修养
随着现代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日益扩大和深入,从而获得了对人类生存客观环境越来越多的主动和自由;在一些发达国家里,社会物质生产也由此而得到极大的财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舒适。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与此同时,由人类创造的现代高科技,也正在滋长出一种自己的力量,而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和烦恼......
-
〓 国学漫谈:说“即”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尤须注重细节。因为,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哲学不甚重视外在的逻辑推演,而尤重视内在生命之感悟,其所呈现的“格言式”表述,虽寥寥数语,却意蕴深厚。鉴于此,我们对此“格言式”的哲学模式亦应采取两种态度:其一,以生命的态度体悟之,不可做表面文章;其二,对“格言”须字斟句酌,切不可轻易滑过。对于“生命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