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略谈庾信的两首诗
南北朝时期的大作家庾信(字子山,513~581)的成就首先在他的辞赋,一篇《哀江南赋》,浩浩荡荡,把他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感慨哀伤全都融化进去,千古传诵;《枯树赋》篇幅虽小,容量很大,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产生过强烈的影响,这在文学生活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庾信也能诗,亦颇有名篇,兹选取两首最短的来略谈几句,以见其思想艺......
-
〓 从四川大学看近代大学的国家主义取向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王朝崩塌和民族国家进程开启的历史语境下,从“天下”到“国家”的历史转型中,如何培养“国民”“国家”意识?如何实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彰显主权与列强抗衡?从张之洞到严复,从康有为到梁启超,无一例外都将目光转向了教育。通过教育实现救亡图存,通过教育建构民族国家,通过教育实......
-
〓 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二十八)
2015·3—2015·91、《汉学研究通讯》第34卷第3期时间:2015年8月出版单位: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内容简介:【汉学人物】百五人瑞,钱存训先生一生行述(许倬云)钱存训教授著述编年(潘铭燊)钱存训先生年表(钱孝文)【研究机构】新加坡中华语言文化研究的重镇——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简介(张英豪)【会议报导】全......
-
〓 国学漫谈:道德文章
中国传统士大夫人生目标和成就往往被以“道德文章”来加以概括。“道德文章”也是中国社会和历史对个人进行评判的基本坐标。 道德文章的要旨,在于“德”与“学”的统一,即如《中庸》所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德”与“学”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在中国文化中,“道德文章”精神源远流长。孔子的“文行忠......
-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美学理想探析
清代学者章学诚论及北宋以后南宋与金对峙局面时曾说:“当日程学盛行于南,苏学盛于北。”(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第九条)程学指理学,由杨时、尹敦传入南宋,朱熹后来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后来影响巨大的程朱学派。苏学指诗、文,它经由金朝著名的文学家如蔡松年,赵秉文等继承和传播,形成了一个文学传统。正是在金朝这样的文化传统的熏染下......
-
〓 陶渊明四出四隐的原因探讨——陶渊明出仕之间的心态变化
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最终归隐田园的第二年写作的《归园田居》(其一)中对自己的之前出仕之间的生活做回顾时评论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认为自己先前徘徊于政治与田园之间的生活是对自己心灵的巨大折磨和个性的极大束缚。而通过今人对其生平的种种研究已经证明诗中的“三十年”并不准确,真正的数据是“十三”即从其第一次出仕从政担任......
-
〓 古史新辨
治三代以上的古史首要就在把握“华夷之辨”——也就是作为征服氏族的华夏族与土著居民之间的种族区隔。历史上的华夏民族很可能来自遥远的中东地区。1张骞通西域一个附带的使命就是寻访中华文明之西方根源——他在给汉武帝的报告中说“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2很明显,甘肃弱水在汉人看来仅是东晋南朝“侨州郡”一类的地名......
-
〓 从反思文革史学走向反思改革史学——对若干史学关系再平衡的思考
告别“以论带史”,走向“史料即史学”,告别“古为今用”,走向“为历史而历史”,告别“宏大叙事”,走向无关宏旨的“琐碎史学”,告别“自言自语”,走向“日常生活史”,这诸种倾向叠加在一起,导致近30年来的史学研究日益国学化、汉学化、实证化、碎片化,所以,在笔者看来,对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必须进行一次再调整、再斟酌,也......
-
〓 李文海:《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
《聊斋志异》插图 著名历史学家李文海先生不幸因病于近日逝世,学界深感痛惜。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心系学术,笔耕不辍,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去世前一天,他刚刚完成为《清史研究》撰写的学术论文《〈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长期以来,先生一直是光明日报的热心读者和重要作者,生前在本报史学专刊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发......
-
〓 国学研究的两个薄弱点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它们两者之间如何实现一体化,这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有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第二个问题的研究,虽然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显著成果是“新儒学”的研究,真正的破题还是近些年......
-
〓 《天机馀锦》成书新考
摘要:台北中央图书馆明篮格抄本《天机馀锦》的发现,是近年词学界和古籍整理界的一项重要成果。王兆鹏先生对《天机馀锦》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对全书做了系统的点校和整理,并对其成书做了细致的考辩。但我觉得先生根据抄本把《天机馀锦》定为明人编选作品的说法并不能成立,而认为《天机馀锦》应当为元初人所编辑,这篇文章从明清两代征引《天机......
-
〓 国学争鸣:文学自觉不能提得太早
我们认为,文学自觉不宜提得太早,因为文学的自觉首先需要人的自觉。中国文学的全面自觉,只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完成。具体理由如下: 一、生命意识的增强。中国人对自身个体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西周到两汉,一些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者,如屈原、司马迁等,对于个体的生命价值有初步的确认和强烈的......
-
〓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内容摘要】御史台、都察院等古代监察机构并不是专门、独立的监察机构。其经费来源、官员任免都由行政部门掌握,其监察权力往往受到权贵的控制,监察官员人格也不具备独立的条件。所谓在皇权控制下的“独立性”只是一种空想和假设。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建立早,机构完备,制度健全。因而论者大都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具有较充分的独立性,......
-
〓 论老子的生命哲学思想
提要:老子在他的书中阐释了一种生命哲学的思想,我将对这种思想的论证分析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生命主体存在中强者与弱者和谐关系的建立,以及这种关系建立的原始性基础;其次,是生命自我存在中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和谐性,以及在这里所体现的宇宙开放性;最后,是从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中说明东方哲学建立的根本方法。关键词:强者;弱者;生命......
-
〓 中国近代学人对日本侵略性的观察与思考
近代中国,一批曾游历日本或有世界眼光的学人,在惊叹日本发展迅速的同时,对其日渐暴露的侵略本性亦有所洞察。在黄遵宪、李大钊、辜鸿铭、鲁迅、郭沫若、胡适、林语堂、郁达夫、周作人等人的论述中,对日本人的天皇信仰、尚武倾向、扩张野心等多有涉及。 日本系东亚岛国,物资匮乏,却“不甘处岛国之境”,妄想以政教合一、万世......
-
〓 李翔海: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
进入21世纪,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与“国学热”的兴起相伴随,中国哲学的研究进一步走向繁荣。通过“读秀”学术搜索检索发现,自2000年至2013年出版的书籍中,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归入作为哲学二级学科的“中国哲学”类别中的学术著作已超过13000种。本文拟选取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热点问题作出概要的叙述,以期从一......
-
〓 吴振武: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谈这个题目之前,先要说说什么是“古文字”,什么是“出土文献”。 “古文字”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主要指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的古代汉字,时间范围大体就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汉字,因无字书记载,每个字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字,是需要古文字学家作出考释的。而秦统一以后,汉字进入了易识的隶书阶段,加之东汉许慎写了一部收有......
-
〓 论荀子的义政思想——以荀子礼、法制度的制度伦理蕴涵为中心
内容摘要:相对于孔、孟的仁政,荀子的政治哲学体系则可称之为义政。“义”是荀子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主要具有“仁”和“中庸”两个方面的涵义。在其“隆礼重法”的制度设计中,“仁”和“中庸”具体化为民本、尊君、人治与制度公正四个方面的制度伦理蕴涵。四者既彼此制约,又交互补充,共同维持着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与运行中的价值均衡,是其......
-
〓 专家视点: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
图为《畿辅通志》中关于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的记载(局部) 资料图片 古代中国大体上是政治主导型社会,皇权所在地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因而,围绕京城的特殊行政区域——畿辅,在文化上也展现出与其他地域不同的特殊面貌。畿辅以京城为中心,随着王朝的更替,其地理空间会呈现历时变化,但其所承担的诸如京官供给、京......
-
〓 法门寺秘色瓷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
长期以来,陕西法门寺不仅是佛教活动的重要道场,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1987年4月3日,因为重建法门寺半壁坍塌的明代真身砖塔,考古人员在塔基下意外发现了一座唐代真身宝塔地宫,随后的发掘清理,使沉睡了一千多年的数百件稀世珍宝重见天日。在这些出土的唐代珍贵文物中,包括一批精美绝伦的具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唐代越窑青......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