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封神演义》对儒家五伦的消解与重构
【内容摘要】五伦是儒家伦理规范之根本,明清时代的五伦观念越来越突出等级意识和单向性的绝对要求,日趋异化和不合理,背离了了早期的交互性原则。在这一话语背景下,明后期的《封神演义》出现了对五伦的消解,反映了作者对秦汉以来德性伦理异化为政治伦理的不满和反思,表达了对双向性和交互性人伦关系的渴望与价值诉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小说......
-
〓 《陕西行都司志》存佚考
提要:包节所撰《陕西行都司志》是明代唯一的一部行都司志。《包侍御集》卷5收有《甘肃志六序》,此《甘肃志》即《陕西行都司志》。该志《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史部地理类存目”中,后世诸家目录即不见载,《陇右方志录》断定已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也没有收录。但其资料被大量保存在清顺治十四年重刊的《西镇志》、《凉镇志》、《甘镇志》......
-
〓 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古代中国》上的学术成果
《剑桥中国史》主编Denis Twitchett在该通史第一辑——《秦汉史》的序言中说明:《剑桥中国史》之所以从秦汉时开始而略掉先秦时代,是因为在60年代当他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开始筹备这一项目时,中国先秦史学正处在一种过渡阶段当中。经过四十年的考古学发展之后,学术界已经承认,先秦时代的传统史学观念需要基本的改正。可是,据......
-
〓 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学术界对禅宗的成立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长期流行的传统说法,即以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传法作为中国有禅宗的开始;一种是基于中国禅宗长期以唐中期慧能开创的南宗为主流的认识,便以慧能为实际创始人,以慧能从弘忍受法南下到曹溪传法作为禅宗的正式成立。笔者根据中外学者近70年来对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反复思索,认为以唐初在黄......
-
〓 宋人绝句清赏之十七
题八咏楼 李清照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鲁迅在谈论陶渊明说的诗歌风格时曾说:陶渊明的诗歌不仅有《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平和萧散之作,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饮酒》)之类“金刚怒目”之作。如果从此来形容李清照的诗词风格,也是再恰当不过。李清照的......
-
〓 “三沈”与陕南渊源考
内容提要:人的一生,成年以前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对其一生的影响,无疑是源头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 汉阴时期孕育了 “三沈”的整个思想文化基底。 考量“三沈”年少时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不仅对探寻“三沈”何以续写我国“一门数杰”的成才佳话有着特殊意义,对弘扬“三沈”爱国进步的崇高精神和振兴中华优秀文化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享......
-
〓 论辩之先秦儒家流程考辨
内容提要:说服是先秦儒家推行王道政治主张的一致策略,对语言论辩功用的践行体现了儒学思想体系相对的连续性:从孔子的话语论辩性,到孟子的夫子好辩,再到荀子的君子必辩;有着清晰的线性流程。关键词:线性流程;论辩质性;好辩;必辩作者简介:刘卫东,男,吉林德惠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论辩之于先秦儒家之意义,彰显了先秦儒家一......
-
〓 韩国研究中国词学论著索引(1958—2004)
一、专著(含译著)中国词文学论考/车柱环著,汉城大学校出版1982年中国女词人叙录/陆完贞著,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唐宋词选注/金钟培著,学研社,1988年淮海词译注/宋龙准译注,岭南大学出版部,1988年秦观词研究/宋龙准著,岭南大学出版部,1989年苏轼词研究/柳种睦著,中文出版社,1993年唐宋词风格论/......
-
〓 区域社会史:光业寺碑题记与唐代村落史研究
光业寺碑左侧拓片(局部) 上世纪40年代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所论隋唐两朝实行“关中本位政策”和“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的颠覆性论断在唐史学界几乎无人不晓。陈寅恪据以作出这一判断的关键性资料是当时“河北省隆平县”尚存的光业寺碑文。《光业寺碑》记载了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李熙建......
-
〓 哈佛学派儒学观的奠立、嬗变与成熟
内容提要:费正清虽不是美国本土最早接触中国儒学思想的人,但他却是美国本土儒学研究的真正开创者,他不仅建立起美国本土的儒学研究,而且还培养了一支职业研究队伍。这支队伍以其鲜明的学术研究特色而被称为“哈佛学派”。在上世纪中后期,“哈佛学派”的儒学研究代表了美国儒学研究的实力与水平,而且甚至也渐渐统领了西方学界的儒学研究。“......
-
〓 论创造意识与晋唐五代山水画
翻旧图新,巧变锋出。在艺术创作中,这是自古不变的常理。关于文艺创作的创造之说,一千五百年前晋代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通变》中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指出了在创作中,作品题材内容的确立有其稳定性,而作品的表达形式却不是一......
-
〓 民国时期公共卫生建设中的社团与国家
公共卫生涉及环境卫生、卫生教育、卫生组织、传染病防治等方面。近代以来在公共卫生建设方面,西方国家走在了前面,相对而言,中国的公共卫生建设到20世纪初才步入正轨。1905年,清政府于巡警部警保司内设卫生科,“掌考核医学堂之设置,卫生之考验、给凭,并洁道、检疫,计划及审定一切卫生保健章程”,成为第一个专管公共卫生的......
-
〓 中国人的忧乐精神
在中华伦理文明的思想宝库中,中华忧乐精神始终是其耀眼的明珠。它从对“道”的追求和关注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刻情感,将个体生命价值同自己所属的国家、国民有机地结合起来,锻造培育出一种特有的民族精神,从而成为中华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华忧乐精神是其忧乐观、忧乐意识和忧乐情怀的集中表现,表征着中华民族为什么......
-
〓 《贾奉雉》与中国“仙传”文学传统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中具有科举批判意义的名篇《贾奉雉》沿袭了“遇仙-游仙-返回人间”这样的情节模式,属于中国“仙传”文学传统。“仙传”情节模式形成于西晋葛洪的《神仙传》,在唐人传奇和明代拟话本小说创作中多有沿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文学传统,《贾奉雉》属于这一传统中杰出的作品。它打破了以往追求长生和幸福的世俗化原则,具......
-
〓 《文心雕龙·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内容提要:《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不是“鉴赏论”,也不是“批评论”,更不是“鉴赏—批评论”,而是一篇“教人如何成为作者知音”的阅读指导。其要有四:确立“务先博观”的阅读原则,阐明“先标六观”的阅读视点,揭示“披文”—“见异”—“玩绎”的阅读过程和批评“贵古”、“崇己”、“信伪”、“会己”的阅读错误......
-
〓 妙在若即若离之间——惠崇《春江晚景图》与苏轼的题画诗比较
——古典诗文比较之十四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图》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图》而作的题画诗。惠崇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僧人,建阳(今福建建阳)人,一说淮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北宋初。惠崇工诗,宗贾岛、姚合,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与生活琐事,其诗收......
-
〓 《南齐书》中的服饰史料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萧子显(488~537),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出身皇室,乃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齐亡仕梁,历任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仁威将军、吴兴太守等职。博学多识,勤于著述,一生撰有《后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5卷,《贵俭传》三十卷,《孝经义疏》一卷,......
-
〓 读史札记:奉法者强则国强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代表韩非总结当时各国进行的经济、政治与法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对秦以后的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历史的经验证明,当秦以法治国时,国富兵强统一天下。二世以后毁法滥刑,转瞬而亡。隋初厉行法制改革,制定了著名的《开皇律》,......
-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论李斯的政治失意与文学得意
内容提要:李斯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个悲剧人物。千载之下,有人关注他的“仓鼠哲学”,认为那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有人说他是经天纬地的治国能臣,堪比管仲,周公旦;他屈从赵高,参与“谋逆篡位”,成为万劫不复的罪臣,自己最后却逃脱不了“具五型,夷三族”的悲惨下场。他人性的丑恶,却不能掩盖他惊世文学才华,《谏逐客疏》“一言以兴......
-
〓 “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
一、“中国”名称内涵的发展与完善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她都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是我们祖国的名称,各族人民都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但是“中国”这个名称的内涵,是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的。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