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程水金:《尚书·酒诰》绎文
《酒诰》是周公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封康叔于殷都旧地妹乡对卫国君臣颁布禁酒令的诰辞。诰文充分体现了周公宽以治民、严以治吏以及怀柔殷遗、尊重民俗的治理智慧,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上古政学经典。由于历来注家将原文“妹土嗣尔”一句,或因袭伪孔安国《尚书传》读成“妹土嗣尔股肱”,解为“妹土之民,当竭其股肱之力,相承不绝以为此纯一之德,......
-
〓 天降仙猿:福禄双至唯寿曜
《马勺脸谱·白猿》李继友 李 舸作羊逐清风留淑景,猴腾瑞气开玉宇。在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中,猴排名第九,但在动物界中,猴却属于最高等的类群——哺乳纲灵长目,颇具“万物之灵,众生之长”的意味。作为与人类的基因序列最相似的物种,自古以来猿猴便得到了人类的普遍关注。中国、印度、日本等国都有各自的猿猴文化。猴子活泼机灵的形象更一直......
-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三):其它名园之东莞可园
第三编其它名园六、东莞可园国学位于在广东省东莞市城西的博厦村内,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是四大名园当中保留得最好的一个,岭南园林的代表。东莞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咸丰八年(1858)全部建成。张敬修文人出身但投笔从戎,官至江西按察歙署理布政使。3ad......
-
〓 李景林:“人不知不愠”略说
孔子讲学图 张研钧/绘 儒家论学,有“乐学”之说。《论语·学而》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章论为学之道,即体现了一种“乐学”的精神。 今人从学,常常感受到的是“苦”而不是“乐”。这是因为,今人为学的态度,多将学仅仅作知识技能的理解,而此知识技能......
-
〓 台湾与新加坡城隍信仰之比较研究——以城隍庙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城隍信仰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信仰文化,其信仰范围不仅在中国,也流传到东南亚国家。台湾与新加坡的城隍信仰都源自于中国本土,但在持久的社会变迁中,却又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本文拟将探索两地城隍信仰的基本形态,勾勒其基本轮廓,并作相关比较。关键词:台湾;新加坡;城隍信仰;比较研究;社会变迁中国本土的城隍信仰[1]......
-
〓 前孔子时代之“仁”观
内容提要:在前孔子之时代,“仁”字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周王室、鲁、晋、楚、吴、郑、齐等国精英阶层都非常重视“仁”,“讲仁”已经作为一种风尚深入到个人品质、战争、治国等众多领域,使得“仁”成为一个普遍的价值。不过,人们对“仁”的认识和看法不一,不同背景和思想的人对“仁”作出了多种解读,有的互相差别很大。先民对“仁”的理解......
-
〓 陈寅恪入复旦公学年月及是否毕业考
【内容摘要】一代学人陈寅恪上世纪50年代后期沉寂后,于80年代悄然热起,至今未息。自1981年蒋天枢所著《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出版以来,20余年间,研究陈寅恪的文章、专著不断面世。然而尽管陈氏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不远,但有些事却已现扑朔迷离之状。如其入学复旦公学的年月、毕业与否,几乎没有一部研究专著所述与史实完全相符。细加......
-
〓 前沿综述:盐业考古与盐史研究的新认识
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盐业开发是文明进步的基础。盐资源的开发、盐的生产与运输、国家的盐政、社会有关盐的礼俗等,都构成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研究者无法忽略的重要主题。近年来盐业考古的收获,不仅推进了盐史研究,更为今后相关学术工作的进步开启了新的路径。盐史与文明史 《世本·作》说:“宿沙作煮......
-
〓 《五藏山经》记述的地域及作者新探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山经》)是战国时代齐国的夏朝裔民东夷族的作品,它本是东夷族的巫史为祷祝山河所作的《山川之图》的一种,它记述的是夏王朝故国的山川风貌,其范围大体是以今山东省为中心,渐及于冀南、豫东和苏皖北部的地区其中所记的山川名称,皆是川夏代流传下来的旧名,与时传的名称小同,因此对《山经》......
-
〓 国学漫谈:家和与人的成长
家庭是每个中国人的舞台,中国人对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期望从中获得人生的幸福。但是,无数的悲剧,其实也在家庭中发生。家和万事兴,只是齐家又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家和的过程,也是人的培养与成长的过程。 《左传》里讲述了一个著名的故事:郑伯的母亲生了他与弟弟共叔段,但生他时难产受惊吓,从此很讨厌这个长子,偏爱共......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八):徐勉、唐太宗
诫子崧书徐勉原文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1)。薄躬遭逢,遂至今日(2),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3),仰藉先门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尔(4)。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5)详求此言,信非徒语。(6)吾虽不敏,实有本志......
-
〓 国学漫谈:《郑伯克段于鄢》之“鄢”
在新近出版的《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第5—6页里,作者对这个春秋编号第一大案提出了质疑。书中附有地图并作解说。 京,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位于新郑西北;鄢,在今河南省鄢陵县,位于新郑东南。京、郑、鄢,刚好连成一条直线。也就是说,叔段从京逃到鄢,要路过新郑。这种逃亡路线,岂不怪异?难道段的本......
-
〓 中国画受西洋画影响的得与失
西洋画在“西学东渐”浪潮中强势进入我国的一个世纪里,国画界若干探索路数的得失,使国画家们能在比较中思考哪些西法可以吸纳、限度几何,这本身就是一得。走老路不会遇挫,但难有突破,开拓是必要的。 西洋画对中国画的影响,有利有弊。正面的,如先学过西画的国画家朱颖人认为,在西画对明暗色彩等规律的探求中,整体观察法极为重要,这种能......
-
〓 葛剑雄: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没有走向世界,但并没有影响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怎么看待历史现象与现实的差异呢? “中国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这怎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 乾隆皇帝晚年时,英国使者马噶尔尼来华要求通商,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把人家赶了回去。中国人相当自信,认为中......
-
〓 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
西方的解释学(Hermeneutics)是近十多年来才为我国学术界所重视。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德国哲学家兼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rmacher,1768—1834)和历史学家兼社会学家狄尔泰(W. Dilthey,1835—1911......
-
〓 史海钩沉:“昙华林”小考
昙华林街区是武昌千年古城的根脉之一,也是武汉近代历史的缩影。近年来武汉市武昌区大力打造这条街区。然而,关于“昙华林”这一名称的由来却长期没有弄清楚。 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记载始于清代,但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很难确定。杨朝伟主编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指出:在光绪九年(1883)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
〓 老子其姓其名其人推测
关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给出了三个说法:(1)“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
-
〓 王锺陵:《庄子》的成书与版本
一《庄子》之结集,应不晚于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篇有“真人”一词,其对于“昔者先圣王”的描写,有类似《庄子·大宗师》篇对“古之真人”作描写以表达理想人格的笔意。这有可能是受到《大宗师》篇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吕氏春秋》“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藉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所引《庄......
-
〓 北宋潜邸出身将领述论
作者简介:陈峰,男,1960年出生,历史学博士。师从著名史学家漆侠先生。现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宋史研究。北宋历史上,在武将群体中长期存在着一支重要而核心的力量——潜邸出身将领,即君主称帝前身边的亲信和随从人员,可简称之潜邸亲随,或称......
-
〓 荆培运:典史探微
时民间无积聚,贼(对黄巢起义军的贬称)掠人为粮,生投于碓硙,并骨食之,号给粮处曰“舂磨寨”。 ——《资治通鉴》卷225 我们无意用历史的苦难来为现实的弊端辩护,制造庸人的恐惧,吓阻对社会的改革。我们只想概略地展示,在长达3000年的历史中,中国人民能吃饱肚子安枕无忧的日子,不过300年! “成......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