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邢福义:邢梦璜与文化黄流
一、海南俊秀邢梦璜琼崖即海南岛,可简称为“琼”。琼州有时通指海南岛,相当于琼崖;但崖州主要指海南南部的崖城、三亚、黄流一带。邢梦璜即邢禄,梦璜为其字。1265年,南宋度宗咸淳一年,梦璜经省试举文学,任崖州佥判。后任昌化知军,又任元代万安知军。卸任后定居黄流,为邢氏黄流始祖。邢氏后代,称之梦璜公。他耿直正派,学问渊博,能......
-
〓 整体的视界:中国近代农业团体及其研究路径
近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及建基于此的农村社会组织日渐消解,产生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革命和农村社会运动。农业团体的有关思想主张及活动,即为其重要的有机构成,且对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一时间,各种农业团体,名目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古来未见;其口号、纲领及活动亦随时势、......
-
〓 诸葛亮隆中故居散考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七
在中国,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诸葛亮。他既是聪明智慧的化身,又是贤臣名相的典型,特别是他在《戒子书》中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誓言,已成为中国千百万家庭的治家格言和人生座右铭。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少年时代随叔父避乱荆州,遂隐居于......
-
〓 抗战中一支不能忽视的人道力量——中国红十字会战时救护行动概述
加入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汉口空袭救护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和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是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的里程碑。在这场攸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中国红十字会(包括总会及所属地方分会)各级会员,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战的人道救援中。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这支人道力量和他们创造的救护历......
-
〓 戴震辑本《仪礼集释》质疑
一、戴氏辑佚《仪礼集释》始末戴东原以乾隆十九年(1754)入都,暴得大名,一时学界咸知有休宁戴氏之学。其后清廷诏开四库全书馆,会有大吏疏荐之,而高宗亦“素知有戴震者,故以举人特召”,充纂修官,时人以为“旷典”。东原“起自单寒,独以文学为天子所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先生为考究颠末,各得其意以去。先生......
-
〓 明刻本《郡县释名》的初步研究
我国传统地名学以考释地名渊源为主要特征。这种特征先秦时代已露端倪,东汉时期以班固、应劭的著作为代表而渐趋完善,至南北朝、隋唐以降逐渐走向深入、成熟。然而,自从第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汉书·地理志》问世以来,截止宋元时代,从未有过单独考释地名渊源的专门著作。班固的《汉志》是我国正史地理志的开创之作,它对地名渊源的......
-
〓 浅论苏轼在词史的贡献
内容提要: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本文从其思想、人生观、文艺观等入手,并透过其作品的风格创新、特色、意境、词学渊源及其词学改革、流派、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较为完整地剖析其整个词学体系的嬗变过程和词学创作的脉络,对其在中国词史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略作刍议。关键词:苏派词;词学观;豪放派;苏轼贡献苏轼(1037—11......
-
〓 梅花岭与《梅花岭记》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二
梅花岭,在名城扬州西北的古城河边,本为疏浚河道堆积泥土的无名之所,自从三百多年前,它与一个响亮的名字——史可法连到一起,这里就成了民族气节的象征和爱国志士心中的圣地。如今,岭头红梅似火,似乎还在幻化着那血流飘杵的“扬州十日”,岭下史公祠内的阵阵松涛,似乎还在回响着史公那“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慷慨之声。史阁部与“扬州十......
-
〓 《离骚》的物哀意识略析——《离骚》之艺术特征新探
摘要:《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作者的政治理想,生命激情和悲悯思想所熔铸成的具有强烈审美意蕴的宏伟诗篇。但在其诗中能给人以最大审美感受的是融渗在诗歌中的物哀思想。《离骚》的物哀意识表现在:一、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易逝,岁月更替,人事易衰的宇宙时空恐惧感。二、作者感喟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君王......
-
〓 论《升庵诗话》反复古倾向
摘要:明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以复古论主盟文坛,蔚然成风,杨慎却提出异议、独树一帜。今人多认为杨慎在复古大潮中未能免俗,只是在一些具体的文学主张上与七子不大相同[1](P291),本文认为,《升庵诗话》己经初显反复古思想之端倪,在诗歌审美论、创作论、师承方法等问题上都一反流俗,成一家之言,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 由宗炳《画山水序》而来的“道”的联想
【摘要】南朝画家宗炳《山水画序》是最早的山水画著作论述。宗炳在文中探讨了关于画和意境境,人生和道的关系。本人更多的从文学和哲学审美角度出发,认为其中包含的“道”既不同于孔子的“仁”,也不同于老子的“道”,而是建立在儒家“仁”的基础上的道家之道。【关键词】《山水画序》;老子;孔子;庄子;道;仁前言我是在农村山里长大的孩子......
-
〓 唐调:桐城派吟诵法之代表
编者按吟诵是汉语诗文传统的读书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近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巨大文化变革,致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几乎被人们忘记。百年来,中华吟诵所以不绝如缕,幸有很多前辈学者为此呕心沥血、大声疾呼、身体力行,如唐文治、赵元任、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等,在保存吟诵传统、从......
-
〓 清华简《傅说之命》亟证《孔传》为真本——后记于《尚书史诗考全编》
【作者简介】陆建初,一九五三年生,著《尚书史诗考全编》、《古陶瓷识鉴讲义》等。一、绪论:《傅说之命》辅证《孔传》而破一切诸疑今清华简之《傅说之命》,辅证《孔传》真典,已然破一切诸疑,判决千年悬案分明。乃清初文人唯恐文字狱,遂埋首故纸证伪《书》经,至于颠倒根叶,自欺又兼互欺,终酿成局势,令《书》学愈发纷纭其说,乱麻难理。......
-
〓 沈括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四个美学命题
摘要:宋代学者沈括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精湛的见解,他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绘画美学的四个重要命题,值得关注:一曰“山水之法,以大观小”;二曰“书画之妙,神会奥理”;三曰“飞动之象,了然在目”;四曰“远观山水,如睹异境”。沈括画论的这四个命题内涵丰富,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也足以使沈括在中国美学史......
-
〓 北朝乐府《敕勒歌》散考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一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乐府,见于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的“杂歌谣辞”。全诗仅二十七字,却异常出色地描绘了天高地远、草肥牛羊壮的边陲风光,突显出苍莽壮阔的异域情调,其雄浑慷慨的格调全然不同于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婉约缠绵的南朝乐府。也正因为如此,它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如南宋王灼云:“金(指传说中《敕......
-
〓 追寻,曹雪芹的足迹:雪芹祖籍有“四说”
曹雪芹祖籍之争,近些年在红学研究中甚嚣尘上,从其高祖曹世选,溯及曹家的上祖祖籍地和宋代祖籍地,“辽阳说”、“铁岭说”双峰并峙,“丰润说”、“武阳进贤说”前呼后应,其时间、地域跨度绵延广阔,虽无最后权威定论,各地方却又自有一套文物资料、史事考据支撑,学术争论归争论,也不影响地方政府各唱各的文化戏。有专家认为,地方......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六):王修、王昶、向朗《诫子书》
诫子书王修【原文】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1),皆不在目前(2),意遑遑也(3)。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4)。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5),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6),闻一得三,志在“善......
-
〓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逍遥游》注释补正
【内容摘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99年第三版校订重排本)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水平较高、影响很大。但《逍遥遊(节选)》注释有几处不当,值得商榷。尤其是“培风”一词向来难解。文章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与古文献资料,比较互证,考释了“培风”一词的含义,对清代训诂名家王念孙的训诂成说提出了质疑,并且补充修正了近人......
-
〓 求情责实、原心定罪:宋代《春秋》经解的内在依据
【作者简介】孙旭红,1982年生,男,安徽庐江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学术史在经学学术史上,大凡有创见的学者多能抛开传统陈说,善于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以重新解读经典。宋代学者对《春秋》的阐发同样遵循了这一路径,宋人治《春秋》重义理,四库馆臣曾说:“孙复、刘敞之流,名为弃传从经,所......
-
〓 《淮南子》的作者及刘安“谋反”案的再分析
《淮南子》是《汉书·艺文志》所云“杂家”之一,与《吕氏春秋》一样,是“杂家”的标志性著作。东汉学者高诱就叹服该书:“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淮南鸿烈解叙》)这也正符合《四库全书总目》所云“杂家”的特征:“杂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