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别关注:说“海昏”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海昏侯墓出土部分金器及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 新华社发西汉至公元5世纪海昏周边形势示意图(注: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转绘。图中“海昏1”为推测西汉海昏县,“海昏2为东汉以后海昏县”)海昏侯墓出土铜鼎 新华社发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现与发掘,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大量高品级文物的出土也充分吸引了社会各方......
-
〓 国学漫谈:“几”义发微
“几”这个词,因其“微不足道”而常被当代学人“漏”过。殊不知,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几”亦是一重要概念,亦有其相应的地位。只是,由于该“词”有时并非以“庐山真面目”的本来形式出现,而是改头换面,渐行渐远,以至于现代哲学领域中,很难看到关于“几”的相关研究。就哲学意义来追溯“几”之渊源的话,最早的文本记载似乎应属《周易》。......
-
〓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内容提要:中国封建时代长期存在着一种宰辅制度,人们通常把这种宰辅制度称作宰相制度。宰相制度主要通过“丞相”这一关键官职来运行,丞相又称宰相。宰相制度伴随着封建皇权的调整、演变几经变化,封建时代的每一次重大政治制度调整,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宰相制度的演变发展。本篇通过对宰相制度演变过程作简洁明了的阐述,概括其中的深刻背景及意......
-
〓 宋玉《九辩》与欧阳修《秋声赋》比较:面对秋光的不同人生态度
——古典诗文比较之九
中国古典诗文中对秋的感受,基本上有这样三种类型:一种认为秋天是美好的,风霜高洁,硕果累累,是个金色的收获季节。白居易的《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王安石的《桂枝香》:“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就属这种类型。第二种正好相反,认为秋天是个衰瑟的季......
-
〓 iPad时代的少儿阅读:淡化“经典”放任自流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iPad应用越来越顺手,kindle使用更加规范,年轻父母们的内心却愈加纠结。电子书时代已经不请自来,如何引导家中小儿女的阅读行为,这是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经典”依赖症——己所不欲强施于人 首先纠结的是如何言传身教。一方面,年轻爸妈们已经习惯于在各种移动终端上猛发微信狂刷微博,偶尔......
-
〓 台湾道教与古典文学关系研究概述——以唐代文学为主
台湾的道教与古典文学关系研究,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才起步,到八十年代初才算真正得到重视和发展。但一旦发展起来就进展较快,而且出现了转化和位移,呈现出与大陆的道教与古典文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特征。一般说来: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对此有兴趣的古典文学研究者,采用考论的方式,探讨道教或道家代表人物与古代作家间的关系,道家思想对......
-
〓 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先生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第......
-
〓 黄庭坚舒州之行散考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三十四
与安徽舒州结下不解之缘的不仅有王安石,还有于其时隔不久的黄庭坚。黄庭坚虽为王的学生,政治影响不及王安石,但诗名却比王大得多,以他所代表的“江西派”成为宋代诗坛的主流,其书法列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也非安石所能企及。但两人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是江西人,都与舒州结下不解之缘。黄庭坚作为后学,对王安石著名的两首六绝《题石牛古......
-
〓 再论曹操形象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1)对于历史人物曹操,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2)“为曹操翻案”这个口号,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片面的。(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对于当代有关曹操的某......
-
〓 20世纪法照研究综述
在中国净土教理史上,法照大师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南宋宗晓“六祖 说“和志磐”七祖说”中他分别被尊为净土三祖和四祖,并且有“后善导”的尊称。日本学者 本善隆说:“法照可以与唐太宗、高宗时代的善导相提并论,是代宗、德宗时代唐净土教史上的杰出代表。”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在僧传、史籍中只见到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记;对于他的思想与......
-
〓 《大学》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无名墓碑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无名墓碑大学 在中国传统经典中,《大学》是一本很特别又很有争议的书。其实说它是一本书,似乎不太确切。《大学》原本不是书,只是《礼记》四十九篇文章中的一篇,仅短短一千七百余字。相传《大学》是孔子的遗书,曾子独得师传并加以己意阐发而成。也就是说,《大学》之文成于被认为得孔子衣钵的曾子之手。然而在宋代......
-
〓 朱良志: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以语言表现的纯粹的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能与之相比。文人画的概念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画的画),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
-
〓 国学漫谈:孤桐意象的嬗变
梧桐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而且具有多层次性,在历史长河中曾经历过多次嬗变。特别是孤桐意象,更是经历了由祥瑞、美好到孤独、悲苦再到怀才不遇、清高、孤直、刚毅的嬗变历程。此外,《禹贡》所载“峄阳孤桐”是制作琴瑟的上好材料,作为文学母题,孤桐意象由此延伸到乐声特质领域,由治世之音、清乐之音、怀......
-
〓 国学漫谈:诗用方言俗语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俗语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云:“用字宜雅不宜俗,宜稳不宜险,宜秀不宜笨。一字之工,未足庇其全首;一字之病,便足累其通篇。”这段话反映了古人作诗的基本态度。但是古代许多大家都曾将方言俗语入诗,自有其审美价值。存真,切合语境。方言俗......
-
〓 史海钩沉:张璁的改革精神
内容提要自晚清以来,学界提及明代改革,主要讲的都是张居正改革。事实上,忽略嘉靖革新而仅谈隆庆、万历时期的变革,有明显的局限性。作为明代改革第一臣,张璁与明世宗一道开创了嘉隆万改革,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君臣齐心协力来共同推动变革的模式。要真正认知明代改革的特点,必须正视张璁的改革精神,充分肯定张璁时代变革的历史作用和重要意义......
-
〓 《论语》“无適无莫”笺证
【内容摘要】这篇文章运用古代汉语之文字、音韵、训诂之法考释了《论语》“无適无莫”的确切精义。对前人的训诂成说做了补正。【关 键 词】《论语》;《氓》;无適无莫【作者单位】张艳惠,女,甘肃省渭源县庆坪学区李家堡小学甘肃定西748200鄂海鹏,男,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甘肃定西748200 《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
-
〓 关于《论语》重出现象的思考
【内容摘要】《论语》中有数章重出的现象,一直无人仔细考证分析。本文对这一现象条分缕析,将重出现象分为两类,一类为真正重出,一类为准重出。对于前者进行考证辨析,指出这些重出是内容编辑之需要,是编辑者有意为之而非疏忽。【关键词】《论语》;重出;有意为之【作者简介】毕宝魁,(1952-),男,辽宁铁岭人,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
〓 故事与经典
历史故事与经典对举对证,是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文章形态。《韩非子·喻老》《韩诗外传》《淮南子·道应训》分别代表了历史故事与经典对举的三种形态:《韩非子·喻老》代表的是“为我所用”型,其中的故事叙述甚至所引经典都被有意改造和引导,用以暗证和呈现自家学说;《韩诗外传》代表的是“以故事解释经典”型,所引用的历史故事是为了阐释经......
-
〓 “人间佛教”与传统文化现代化
“人间佛教”直面重死重鬼、重智轻悲两大积习,既契佛陀之理,又契时代之机,在“人成佛即成”的理念之下,对症下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倡导佛教的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提倡悲智双运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激发出传统佛教关注世俗人生、服务普罗大众的正能量,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现代化。 ......
-
〓 《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辨误
【内容提要】新近出版的《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存在不少资料引用和文字表述等方面的讹误。本文条列其中十余例,以“按”语形式逐一辨之,兼抒己见,企望能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关 键 词】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辨误【作者简介】黎石生,男,1967年1月生,湖南宁远县人,中国古代史硕士,以湖南秦汉考古与简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