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立皇后与不立皇后——魏晋南北朝皇后制度探微
摘要:多立皇后和不立皇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后制度的两个突出变化。多立皇后是要最大限度地 满足昏君和暴君的淫欲,同时也含有削弱外戚的意图,而不立皇后则主要是防止外戚专权。从效果上看,多立皇后的作用不大,也不符合传统礼仪,因而后世基本消失;不立皇后则作用明显,并由于外戚专权的存在为后世所继承。关键词:多立皇后;不立皇后;......
-
〓 霍松林韩文二篇译文管窥
内容提要:霍松林先生的古文今译,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往往与原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本文探析的是其中的两篇,即《祭十二郎文》和《祭鳄鱼文》。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古文今译的一般原理,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为《祭十二郎文》的惊叹号、疑问号,分段与重点词句,第五部分为《祭鳄鱼文》的分段及重点字句。为了更清楚地显示霍译的......
-
〓 国学漫谈:用之有节
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不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责任律令,还提出了“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从而确立了节用的道德责任。儒家并没有系统创建过节用责任伦理学说,但是从两方面阐发了相关理念。一方面是为政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谈到治国方针时,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熹在《论语集注》把这段话理解为敬事......
-
〓 国学漫谈:张之洞的国学观
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所有的后发现代化国家都有过争议。中国因为拥有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这方面的论争就更加激烈。戊戌变法前夕,张之洞发表了著名的《劝学篇》,就在学习西方现代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做了非常系统的论述,今天看来,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张之洞认为只有走现代化之路才能保存中国......
-
〓 拓宽历史和文化的视界——关于合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承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这是近代以来纠结于国人心头却又尚未真正解决的文化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等基本方法论原则,然而古之文化究竟如何“今用”,如何判别“糟粕”与“精华”,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转化为当代文化的精神资源,至今仍是开放的课题。在具体回答这些......
-
〓 红山文化时期农业发展与祀天之礼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传统礼制系统中,尤以历代王者主持的祀天之礼最为庄严虔敬,所谓“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商周之际,天有“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等人格化称谓,因有“祀帝于郊,敬之至也”的说法。西周时期实行的天子祀天于圜丘(圆形神坛)、祭地于方丘(方形神坛)的郊社之礼,历周秦汉唐以至明清,成......
-
〓 《藏书纪事诗》新论
内容提要:《藏书纪事诗》收集了古今藏书家的奇闻逸事,在内容和体裁上,都铸出了一种新的格局。《藏书纪事诗》史料收集的广泛、史论内容的精当、编著体例的适宜,使之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开山之作的特殊地位,且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2007年是叶昌炽前辈编著《藏书纪事诗》出版11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他去逝90周年的纪念日,此文的撰......
-
〓 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
《潭渡黄氏族谱》明清徽州地区素以“文献之邦”著称,保存有“数以万计的文书,数以千计的家谱和数以百计的方志”。其中,文书是推动徽学兴起的重要支撑材料,而数以千计的家谱资料正成为推动徽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的文献宝库。明清徽州家谱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是由其独特性和重要价值决定的。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其一,明清徽州家谱体例完......
-
〓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以《论语》和《老子》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例,从多方面对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在生命的产生方式上,体现了“天道无言”与“道生德成”的差异;在对生命过程的看法上,体现了“岁不我与”与“生死自然”的不同;在人生的存在状态上,体现了“孔颜乐处”与“自然朴真”的区别;在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上,体现了“舍生取......
-
〓 唐代长江下游大地产的发展
一、土地兼并与地主田庄的形成唐代前期,推行了对农民计口、对官吏按品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旨在通过占田限额、口分还授和限制土地买卖来抑制兼并,稳定小农地产。不过这种限制大地产发展的土地所有制结构的稳定性是暂时的、相对的。因为均田制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不仅数额很高,而且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对土地买卖限制的规定也比较松......
-
〓 充分发挥历史学作为“有用之学”的社会功能
自从人猿相揖,人类走进文明的门槛,就有了自己的历史。对历史的重视,几乎是文明社会的一个常识。人们之所以要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曾经说道,世界各国、各民族之所以各不相同,一个最鲜明的原因,是他们都有自己各不相同的历史(吕思勉:《历史研究法》,《历史的盛宴》第135......
-
〓 禅艺合流与石涛画论的禅美学
导 论禅在中国流布的过程当中,与中国的人文传统逐渐融合,在艺术上,产生了“禅艺合流”的现象,绽放了文化史与宗教史的奇葩。尤其是禅的意境对于文人画、诗词、林园、音乐、茶道都曾产生本质底影响,本文特别就禅艺合流中的禅画与禅的意境美学的关系,予以阐述。本文的独特论点在于以禅艺合流的观点讨论了禅画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提出禅的符......
-
〓 生存·协理·代管:中国古代女性的权力
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亡从子的“三从”绝不是被动的、坐享其成的“三靠”,而是中国女性特有的共有制度下的生存权、父权制下的协理权和祖权制下的代管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几种权利是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之上血缘拟血缘共有制的产物,主要靠人治加以维护。由于维护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所以,......
-
〓 专家论坛: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清学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著述繁多,先后涌现出明清“文艺复兴说”“早期启蒙说”“内在理路说”等重要研究范式,堪为显学。不过,对于乾嘉学术多数人要么评价消极,要么一笔带过甚至视而不见,乾嘉儒学有学术而无思想,是儒学发展史的一种倒退,几成学界定见。事实上,清代中期儒学在“琢磨程朱,光复孔孟”(陈确语)的旗帜下,无论是“由......
-
〓 《论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本义考辨
毕宝魁 卞地诗【作者简介】毕宝魁,(1952-),男,辽宁铁岭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卞地诗,(1969-),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摘要】《论语》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章解说纷纭而未得要领,本章又是孔子思想方法一主要内容,对于理解孔子十分关键。本文在总结前说基础上简明阐释其本义与......
-
〓 日本入宋巡礼僧戒觉《渡宋记》校录辨误
【内容摘要】《渡宋记》乃日本平安时代的入宋巡礼僧侣戒觉的日记,记载了戒觉师徒三人搭乘宋人商船及在华期间的见闻,是古代中日交通史上一部珍贵的史料。王勇、半田晴久撰《一部鲜为人知的日本入宋僧巡礼记——戒觉〈渡宋记〉解题并校录》标点整理了《渡宋记》,并加以简单的注释。由于《校录》一文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根据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
-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三):其它名园之苏州沧浪亭
第三编其它名园一、苏州沧浪亭国学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园林,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趣。池水萦回,古亭翼然,轩榭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1963年沧浪亭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
-
〓 “阳儒阴法”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编者按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 多......
-
〓 从魏晋书法世家的出现看书法由自然向自觉的转变
一、魏晋书法世家的出现据史书记载,汉代善书法者从帝王皇后到王公大臣,从士大夫阶层到民间知识分子都不乏其人,其总数超过汉以前历代善书者总和,在书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书家群体。到了东汉中后期,在这个书家群体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书法在家族间的师承传授渐成风气,家族师承观念开始形成。张芝、张昶兄弟以草书名世,有......
-
〓 谢泳:试释陈寅恪诗《赠吴雨僧》中之“讵公”
1961年9月3日,陈寅恪有四绝句《赠吴雨僧》,其中最后一首是: 弦箭文章那日休,蓬莱清浅水西流, 讵公漫诩飞腾笔,不出卑田院里游。 1961年9月,吴宓去广州看望陈寅恪,分手时陈送给吴宓四首绝句。《吴宓日记续编》记有“寅恪兄赠宓四绝句送别”(第5册169页,三联书店,2006年)。吴宓日记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