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
内容提要:以往对于儒学史的研究大多是在时间一维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的。无论是“三期说”,还是“四期说”,所强调的都是儒学义理间的“连续性”。笔者在此提出了“中断性”研究视角的概念,并且认为,儒学史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相互纠葛下完成的。当然,以“中断性”为视角治儒学史并非意在否定“连续性”的研究,而是意在为儒学史......
-
〓 朦胧、象征的诗美追求——李商隐诗歌的用典艺术
摘要: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典故的运用使得其部分作品语义晦涩,寄意曲折,甚至成为诗谜。历来有不少人考证义山诗中典故的年代、事件、人物,试图强解诗谜,其中不少颇有穿凿附会之弊。本文立足于典故,试从典故本身艺术面貌挖掘义山诗的艺术特点,希望能找到它们传诵千古的原因。主题词:李商隐;用典;隐幽用典,就是在文学创作......
-
〓 三国叙事的流变与迷思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严格说来不是一个朝代,只是夹在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个短暂的历史过程。如果从黄巾作乱算起,其开端应定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但是从诸镇纷争到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名义上东汉朝廷仍还存在,一直延续到献帝延康元年(220)。所以,史学界通常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作为这一时期的起点,并以280年东吴......
-
〓 汉代士人民间慈善行为论析
孔子说的“仁者爱人”,本质上是一种慈善观念。儒家的慈善“仁爱”观念经孔门后学,特别是孟子等人阐发,到汉朝时已逐渐被世人接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一思想更为深入人心。 汉代士人是儒家文化的接受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原始儒学的实践性格使他们在践行慈善事业上毫不逊色,当代学人更多关......
-
〓 上古历史文献的宝库——《尚书》
《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的汇集。因为它广泛记叙了我国当时的政治历史与社会情况,所以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发轫之作。在先秦时代,《尚书》只称为《书》,有时也加上时代名称,分别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到了汉代才称为《尚书》,表示它是上古时代的书。相传孔子曾经对于《书》的各篇加以删定,“上断于尧,下......
-
〓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宋诗中禅的理趣
内容摘要:有宋数百年间,理学独尊天下,禅风如火如荼,宋代文人,释也罢,儒也好,或身居庙堂之高,或浪迹江湖之远,他们的诗歌创作,重说理,尚议论,并以“悟”为入理、入道的途径,在形式上不主故常,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诗亦偈,诗亦文,重理而以意胜的宋诗,无处不洋溢着禅的理趣。关键词:宋诗;理学;禅学;说理宋儒多严毅,甚至流于......
-
〓 元好问忻州故园及诗作考述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四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金代诗人元好问不仅为一代文宗,集金代文学之大成,而且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为优秀的古典诗人和学者。他一生不仅存诗一千三百八十多首,给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学遗产,而且编纂了《中州集》、《壬辰杂编》和《金源君臣言行录》等金代诗歌总集和史学资料,为后人了解金代文学创作和编写《金史》提供了原始资料。他还着......
-
〓 鲍照美文 殊以动俗——纪念中古大诗人鲍照逝世1550周年
鲍照这种眼光向下、虚心学习的态度教育了一批又一批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当时就有一位曾经当过一阵子和尚的诗人汤惠休(休上人)同鲍照一起努力学习民歌,大写通俗的抒情诗,产生过很大影响,这就是《诗品·下》里说的“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殊以动俗。”这样的“美文”在齐梁时代大行其道,终于发展为风靡全国的宫......
-
〓 由汉画看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作者简介:刘辉,男,1965年生于安徽萧县农村,初中文化。自2004年起,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书画》、《中华文化画报》、《人民政协报》、《四川文物》、《徐州工程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寻根》、《收藏参考》等报刊,先后发表了20余篇长、短汉画研究文章。2006年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由国学大师冯其......
-
〓 港台主要汉学杂志近期目录(十七)
2014·1——2014·81、古今论衡第26期出版时间:2014年8月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容简介:【研究专论】实验考古——中国青铜时代透空青铜器泥范铸造工艺求实(王金潮、王玮)典范的复制与挪用——初探北周「文王碑」与唐叱干公三教道场之融摄(曹德启)校定本《元典章》序(洪金富)【文献辑存】十九、二......
-
〓 浅谈徐中舒先生学术思想的源与流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徐中舒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国内著名学者对他的评价,是对于徐先生一个概括性的整体把握;第二部分阐述和分析了徐中舒先生学术思想的“源”,着重强调了桐城学派、王国维、梁启超、李济、傅斯年等人对于徐先生学术思想的形成和确立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徐先生学术思想的主要特点—......
-
〓 出世之教与治世之道——试论儒佛两家的根本分际
儒、释、道三家并称三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虽然佛教是外来的,两汉之际始传中土,但经过长期的融合与消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三教并立不仅是汉魏以来的历代国策,也是一种实在的文化现象。因此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光讲儒道互补,儒道主从,儒释的对立与互补同样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够......
-
〓 儒学视野中的朱长文琴学思想探析——以《琴史》为例
【摘要】朱长文编纂的《琴史》为中国古代琴史与琴学史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朱氏在《琴史》中灌注了深厚的儒学旨趣,可以说《琴史》总体上即是在儒学思想的框架内展开记载论述的,具体表现在其琴学观强调尊圣重道、崇古尚雅、观政易俗三个方面。《琴史》既是专门的琴学专著,又是对儒家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音乐思想的一个具体表述。【关......
-
〓 名臣对立国策论辩选评(三)
后发制人与先发制人提示 :面对齐国的两次进攻,曹刿主张后发制人,待其“三而竭”后在一举歼灭之;公子偃则主张先发制人,在鲁庄公“弗许”下主动出击。两次战法针锋相对,但皆取得了胜利。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刿曰:“肉......
-
〓 《琵琶行》:“瑟瑟”还是“索索”
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为其贬谪江州后所作,该诗写人写己,道出宦海浮沉的悲凉,可以说是千古名篇。收入中学课本后,更是被现代人传诵。其中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一词,古来大多训为萧瑟。明代杨慎始有新解,他在《丹铅总录》中举出白居易其他诗中用“瑟瑟”的句子,如《莫江曲》“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 文化交流: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清道光时的出口瓷器最早标出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的世界地图(约绘于1542年)写有阿拉伯文的长沙窑瓷器 作为中国人,如果我们像“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那样来审视秦汉至宋元时期的世界历史的话,那么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是地球上少数几个最引人注目的人类活动之一。这条海上航线从公元前200年开始出现之后,不仅没有被无数个翻天覆地......
-
〓 国学争鸣: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对话嘉宾:刘毓庆(山西大学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 徐志啸(复旦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飞天学者) 主持人: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 特邀主持: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教授 时间:2015年8月14日上午 地点:山西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主办:山西大学文学院、国学......
-
〓 王夫之与张载重民学说的异同
【内容摘要】王夫之的学说对张载继承处较多,然而从重民这个角度来看,他对张载视民心为天理、天命的观点持审慎态度,认为《尚书》中的“天视听自民视听”必须与“民视听自天视听”结合起来“展转绎之”,他对由于民权畸重导致的民志不宁非常警惕,认为不能听随一时一方的民意,而要推本到天来对民意加以审度。如此则以启蒙、民主甚或民本的基调......
-
〓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
-
〓 试析滇西高原青铜文化中的鸡、马信仰————兼论“金马碧鸡”的起源
一、绪言云南青铜文化是我国青铜文化体系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时代从商周到西汉末或东汉初,其中春秋战国至西汉为其鼎盛时期。由于环境和文化的差异,云南青铜文化可以划分若干文化区,其中的滇西高原文化区( 亦称洱海地区) 以洱海为中心,大致包括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中、东部,楚雄自治州的中、西部和丽江市南部部分区域。该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