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略说《论语》的基本特征——以“宰予昼寝”章为例
本文的主旨,在于以《公冶长篇》的“宰予昼寝”章为例,对《论语》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儒家的基本特征,作一简要的阐明。这对学好儒家,学好《论语》,无疑是有重要帮助的。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
内容提要:以往对于儒学史的研究大多是在时间一维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的。无论是“三期说”,还是“四期说”,所强调的都是儒学义理间的“连续性”。笔者在此提出了“中断性”研究视角的概念,并且认为,儒学史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相互纠葛下完成的。当然,以“中断性”为视角治儒学史并非意在否定“连续性”的研究,而是意在为儒学史......
-
〓 “弘诗教以新吾民”——略论梁启超的《诗》学研究
一梁启超虽无治《诗》的专书,但他的著作和与友人论学的书信中有相当多的地方对《诗经》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论述和研究,其中有些观点比较独到,今天看来,仍旧颇能启迪后人。梁启超认为《诗经》有文学的、应用的、作为古代史料的三种读法。读法(视角)不同,所得也不同。他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对上述三种“《诗经》读法”作了系统阐述。......
-
〓 孔门学规——《论语》首章新解
我先下一个判定:《论语》首章,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段话,乃孔门学规,因为它所包蕴之理是全部孔门儒学思考的根基与前提,旨趣与目的。 正如“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内”之于柏拉图学园的意义。此章当为孔子晚年所说,或许还是其晚年反复道及之语,列为......
-
〓 唐代经济研究三题
内容摘要:本文由“越人娶织妇”辨、唐后期苏州城市人口考和唐代南粮北调考三部分组成。作者对原始材料和传统观点作了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已的见解。关键词:越人娶织妇;苏州城市人口;南粮北调一、“越人娶织妇”辨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越人娶织妇》条载:初,越人不工机杼,薛兼训为江东节制,乃募军中未有室者,厚给货币,密令......
-
〓 谭家健:印度尼西亚骈文举隅
编者按谭家健先生是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的老作者。1957年9月7日和15日,《文学遗产》连续刊载谭先生的文章:《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共计15000余字。算起来,这已是59年前的事情了。新年伊始,我们欣喜地收到已经80岁的谭先生写就的这篇新作。这是多么好的新年礼物。就让我们将它作为2016年《文学遗产》的开篇之作吧......
-
〓 中国历代兵制简表(汉—清)
朝代军制概要西汉中央兵: 南军:掌宫城门,长官为卫尉。武帝时又建期门、羽林、城门之兵。 北军:掌京师城门,长官为中尉。武帝时置八校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校尉皆属北军。地方兵:大都是特种兵,如巴蜀的“材官“,陇西之“车骑”,会稽之“楼船”各随其地所宜而置之。另外还有屯田兵......
-
〓 中国相互作用圈和“最初的中国”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龙大汶口遗址出土红陶兽形壶凌家滩遗址出土玉人牛河梁遗址出土女神头像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曾在《论中国文明起源》中精辟地指出:“谈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第一步是决定‘文明’该如何界说,下一步便要决定什么是‘中国’文明。”提示我们在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不能只执着于什么是文明,也应关注什么是“中国”——这......
-
〓 墨子智慧与当代人心灵成长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对墨子的思想进行现代转换,以发现并发挥其当代价值,不能只是从概念名词、思想结论上去探究,那样难免死板和单调,还要注重墨子独特而鲜活的个性、传奇的经历,用他的性格基因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那将更有利于当代人的心灵成长。本文从多方面解读墨子独特的智慧特点,指出墨子具有中国人罕见的性格特点和人格特征,他的身上......
-
〓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类活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等多种原因,文化遗产的存在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所以,对文化遗产的还原保护和传承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而数字化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展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创造了新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遗......
-
〓 明清时期的户籍、土地与科举——以湖南蓝山县为例
以往学界对明清户籍制度的研究,多从国家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角度进行探讨,注重从上到下看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社会史兴起以来,史学界的眼光开始“向下”,注重从下层民众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与科举是普通民众改变身份、地位的主要手段和渠道,而户籍与这两者密切相关。开立户籍的重要性:以蓝山钟氏为例 明......
-
〓 新版《审音表》公布后:我们如何读古诗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 颜梅华绘【语文笔谈】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野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新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有望作为新的国家规范颁布实施。笔者作为审音......
-
〓 研究心得:管窥中国古代符瑞文化
符瑞,或称之为“祥瑞”“瑞应”“祯祥”“符应”“嘉瑞”“嘉祥”等,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符瑞文化生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新天道观念的形成是其产生的关键因素,图腾崇拜、征兆信仰、史官文化等因素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符瑞文化产生后,经历了先秦滥觞、秦汉繁荣、魏晋嬗变、六朝整合、唐宋复兴和元明清衰落几个主要阶......
-
〓 相策历代遗法总要
自相土运,其天机,孙阳、明其骨性,秦赞、莅其前后,许卫、详其毛色,悲伐、在其股膺,韩管、议其唇□齿,麻朝、訾其颊胲,女厉、辨其目眸。昔,轩辕得之,过寒门。穆满得之,游昆仑。周王得之,平东邻。汉帝得之,定西秦。我高祖得之,四夷至。开元得之,五辂备。敢问:“毛虫三百六十,其谁力多于是乎?”夏、殷以还,经传莫纪。周制厩马,始......
-
〓 另一个汉高祖和他的发妻
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本文所说的“另一个汉高祖”也姓刘,常被称为“后汉高祖”,名叫刘知远。不过,此“后汉”不是《后汉书》所称的东汉,而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后汉是史家的称呼,当初刘知远改的国号就叫“汉”,其庙号为“高祖”,所以他是不折不扣的另一位“汉高祖”。 据史书记载,刘的先祖是沙......
-
〓 论二十世纪西方小说人物的自我形态
寻找自我是一个极为古老的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以“认识你自己”作为人类探索知识的最高境界。然而,人们曾经在神性的光环中迷失了自我,在英雄的庇护下舍弃了自我。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尼采的一声呐喊“上帝死了”,西方人在强烈的阵痛中体验到了“被抛弃到自身之上”以后的自由和苦恼。在这个神性趋于失落、英雄时代走向完结的不幸时......
-
〓 孟子与汉代《诗》学渊源
人们多习惯将汉《诗》溯源至荀子,甚至提出“宋人之学为直接孟氏,汉人之学为源于荀卿”的观点。然而在关乎汉代《诗》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上,如经学化历程、阐释路径、思想构建等方面,汉《诗》承继孟子的倾向也很突出,值得关注。一、从“诗”到“经”:孟子与汉《诗》的经学化阐释 五经之中,《诗》的体式最为特别,其他四经以纯......
-
〓 用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毋庸讳言在一些学生中也存在着所谓“人生理想实际化、价值标准实用化、个人追求实在化、行为选择实惠化”的思想和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受自己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所限,面对身边急剧变化转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实缺乏适应的心理准备和能力,缺乏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前瞻......
-
〓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
为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邀请中国沈阳师范大学的师生在2016年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上演绎汤显祖的《牡丹亭》4分钟选段,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因此开始真正的“合作”。Cesare de Giglio摄2015年7月,中国芭蕾舞团应纽约林肯中心邀请,首次在美国上演芭蕾舞剧《牡丹亭》。新华社记者......
-
〓 史海钩沉:“僮”在宋时就是民族称谓
早在五十年代,壮族学者黄现璠教授就指出:“僮”(壮族旧称)是南宋时的民族称谓。后来,他在1988年出版的《壮族通史》中说明“壮(僮)旧史书作‘僮’或‘撞’”时,曾引用“(南宋)淳祐间,宜州丁壮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效丁、撞丁,共九千余人,而撞丁可用”一说。该史料源自南宋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李曾伯淳祐年间所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