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术书法学与简牍辨伪——答姚小鸥先生
北大《老子》简52拼复示意图姚小鸥教授《由拼接与书法看真伪》一文(2016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第16版)从竹简拼接与“無”字书法的角度,全面否定、质疑本人《北大简〈老子〉辨伪》(简称《辨伪》)的观点与方法,声称“结合秦汉简册制度,逐一对照《辨伪》指责,发现无一能够成立”,并对技术书法学的所谓“理念框架”提出疑问。......
-
〓 郁达夫南洋时期政论文新探
摘要:郁达夫南洋时期的政论文,是其后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缺少全面性和系统性。本文希望在以下几点上做进一步的探索:1、对郁达夫南洋时期政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与分析;2、论述郁达夫南洋时期政论文的特色及成因;3、对郁达夫抗战“速胜论”的新看法;4、探求郁达夫战斗精神的来源。关键词:郁达夫;......
-
〓 试论宋代画院的发展及其审美旨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文抑武的时代,这个时代对外失却了唐代的强悍之势,但是其文化繁荣,思想蓬起,人才辈出,却远非唐人可比。“汉学”与“宋学”成为两朵奇葩交相辉映于唐前宋后,在“宋学”极度繁荣与发展的过程中,宋代的美学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构成宋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以宋代绘画艺术美中的画院绘画为研究对象,着重探......
-
〓 日本学者眼中的屈原及楚辞
楚辞文献传入日本的时间很早。日本学者藤野岩友曾著文说明楚辞已经对七世纪成书的《怀风藻》和《日本书记》等产生了影响。《大日本古文书》卷一《写书杂用帖》载:“《离骚》三帙,帙别十六卷。天平二年七月四日,高屋连赤磨。”从卷数上看,此处所谓《离骚》,当即《楚辞》。“天平二年”为公元730年,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此乃日本著录《楚......
-
〓 国学漫谈:礼仪非儿戏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将中国称为“一个如神圣礼仪般存在的人类社群”。年复年,日复日,礼仪生活交织着种种敬意与温情,在我们这个和谐大邦世代传承。《管子·牧民》:“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
-
〓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发生在公元五世纪后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社会政治盛衰的一大关键,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的地位、作用、影响之重要与深远,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已由国家教育领导职能部门的做法而得以证明了: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它与“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一......
-
〓 “若不降者,恣听掠之”——由《罗马革命》说到光武帝的起家
探究传统文化应该由阅读《论语》和《孟子》等经典文本延伸到考察古人的行为。经文是说如何做人,但是古代的做人道理也不全在经文。历史描述了古人在生活中的为人,而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古代做人道理和古人实际表现二者的综合。 由读经到读历史,我们恐怕很难避免用现代的道德伦理去褒贬古人。如果不是这样,反而说一切历史皆有......
-
〓 中国书法简史(一):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绪论第一节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手写量的减少而导致魅力消减,相反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广泛的......
-
〓 乾嘉史家的“博古”与“知时”
所谓“古”与“时”的关系,即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系,这一命题始终受到历代史家的关注,成为历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大家都以“博古”著称,致力于为古史订误补阙,历史考据学蔚然成风。由此导致相关研究中的一种误解,认为乾嘉史家“博古”而不“知时”,有人据此批评他们埋头于故纸堆中,完全脱离现实需要,为考......
-
〓 文贵丰赡——论葛洪的文艺美学思想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抱朴子》为其主要著作,他对文章及美学的论述就散布其中,虽然比较零散,但其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一、文章微妙,德行为粗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文学及文章......
-
〓 中国村落研究的三种范式——基于相关文献的初步反思
中国村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以后。按其研究方法及视野的推进过程来划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及相对应的三种范式。“范式”主要是指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基本预设、研究方法和价值立场。对中国村落研究范式进行回顾与反思,对推动中国村落研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具体村落——结构功能主义研究将中国村落作为学......
-
〓 “形学”与晚清以来书法观念的转变
【核心提示】“形学”的书法观念一经形成,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即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当一种外在形态普遍流行并为人们充分熟识后,由于审美距离的拉近,人们可能被迫寻求其他有异于常态的书迹面貌来加以替代。在“馆阁书”之外,最先是清代中叶秦小篆、汉隶风格的盛行,之后是临摹北朝碑版的“碑学”兴起,甲骨文、金文、古隶、汉简、楚文字等也相继......
-
〓 三篇《六国论》比较
——古典诗文比较之二
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 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合,登上始皇帝的宝座。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
-
〓 黄朴民: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
当下,历史的角色与地位颇有几分尴尬。因为,人们对于作为民族与国家生命历程本身的历史事迹兴趣盎然、情有独钟,但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学则意兴阑珊、敬谢不敏。一方面大学历史系遇冷,历史学专著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充斥荧屏,大话历史的作品风光畅销。虽然说“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严肃的历史学术性研究成果受众......
-
〓 宋人绝句清赏之二十四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杨万里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形象奇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他继承陶渊明《责子》、杜甫《漫兴》、黄庭坚《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的诗歌传统,并加以发扬和改造,使幽默之中又带上活脱和奇趣。他既能把一个寻常事物写......
-
〓 独尊儒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的文化转型
——兼论对毛泽东“百代皆行秦政法”观点的一点补正
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夏商周“礼”文化的创立和形成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文化标识,“礼”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创造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化体系。“礼”文化是春秋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的直接源头,而儒家思想是对“礼”文化的传承、提升和创新。儒家思想是春秋时代世界最先进的地域思想文化。秦代“焚书坑儒”是对上古夏商周“礼”文化......
-
〓 薛涛故居现地考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三
“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这是中唐诗人王建寄赠薛涛的诗句。薛涛是中唐的名妓,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诗人。约生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死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字洪度,长安人,幼年时随父亲宦游成都,遂以蜀地为家。涛自幼巧慧,善于言词、通晓音律,娴于翰墨,颇有文名。父亲死后,随孀母艰难度日。唐......
-
〓 《金史》中的服饰史料
《金史》是关于金朝的纪传体史书,元脱脱等奉敕修撰。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述了从女真族的兴起到金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后附《金国语解》1卷。《金史》纂修始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中统二年(1261),议修辽、金二史。灭宋后,又议修辽、金、宋三史。但终因体例无法确定而不能成书。元顺......
-
〓 “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
长期以来,这样一种历史叙述占领着我们的思想市场: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而中国走向现......
-
〓 顾农:汉乐府的雅、郑之争
武帝时乐府工作人员采诗不仅包括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广大地区,还很注意吸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调,可考者有鼓吹曲和横吹曲,鼓吹曲配器用箫、笳,横吹曲用鼓、角。歌辞现存者仅有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其中有些大约是翻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民歌;有些可能是汉族文人的依声填词之作。据说李延年曾经“用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古今注·音......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