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
《红楼梦》《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最流行的三部小说,恰好代表了中国古代三种主要小说类型。《阅微草堂笔记》代表着笔记小说这种体式最古的小说类型,《聊斋志异》可视为唐代产生的传奇小说的流变,而《红楼梦》则是宋元以降兴起的白话小说的代表。清代读者将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同置于书案,反映出中国传统小说体系的独特性。笔记......
-
〓 国学漫谈:中华民族的命脉与根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问题提出了两个概念,值得我们深而思之。第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第二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所谓“根基”,是就民族当下的存身根据而言;所谓“命脉”,是就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命续延的意义而言......
-
〓 象类思维与春秋时期军事思想
关键词:象类思维;军事思想一“象类”一词,首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郑国大夫子产之言:“雷震电曜,天之威也。圣人作刑戮以象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雷震电闪能给人一种天发威怒的感觉,使人产生危惧心理,于是“圣人”经过类比推理,采取了用刑罚诛戮罪人以威慑犯罪、治理社会的措施。雷震电闪是一种自然现象,刑戮罪人是一种社会行......
-
〓 项目论坛:古代都城考古揭示多民族统一国家认同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政治统治、经济管理、军事指挥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古代国家历史的缩影,其宫城又是国家的政治中枢。因此,都城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象征与物化载体,亦是“国家主导文化”的物化载体。“卜都定鼎,计及万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新王朝建立的第一件国家大事就是“定都”与“建都”。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
-
〓 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中国有很长的注释经典的历史,研究中国经典注释的历史对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经典注释问题和中国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等是分不开的。我这篇主要是想通过一个具体问题来看创建中国解释学(与西方解释经典的理论与方法有相当大不同的中国解释学)的种种困难。1......
-
〓 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解释学(Hermeneutics)也有译为“诠释学”或“阐释学”的,可能释为“诠释学”更好。但由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用的是“解释学”,因此本文也就沿用。由于我在《学人》第13辑发表了《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一期发表了《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故本文题为《三论》。我的《再论创建中国......
-
〓 略论《尚书》的整理与研究
【摘要】《尚书》这部最为古老的经典,其文本的流传、文字的训释均存在极难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审慎从事。本文认为对于《尚书》特别是《古文尚书》,由于可以据为信史的资料十分缺乏,在整理和研究中必须信守“阙疑”的原则。从文献资料和《郭店楚墓竹简》的研究中,本文作者认为《古文尚书》不伪于两汉之际的刘歆,也不伪于东晋......
-
〓 读史札记:18世纪中国被忽视的忧患意识
《乾隆南巡图卷》(局部) 18世纪中国的康乾盛世,特别是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后出现的“全盛”局面,无论是在疆域版图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统治能力、文化繁荣程度上,都远远超越前代,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繁荣昌盛的奇迹,正如时人所谓“轹古凌今,遘史册罕逢之盛世”(于敏中:《素余堂集》卷25,《贺平定西域表》)。而......
-
〓 方铭:诗道与诗教
习近平主席指出,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传道”,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于诗文之中蕴涵向善之道,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一个悠久的传统。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广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
-
〓 何谓书同文字
内容摘要:后世对“书同文字”的解释是,始皇并吞六国后,命李斯作小篆,推行天下。其后,又因小篆书写困难,简化而成隶书。事实上,早在李斯作小篆之前,秦国民间已流行隶书。李斯作小篆统一了六国杂乱不同的大篆字体。小篆主要用于上层社会。始皇碑文皆用小篆。秦始皇的书同文字令应是指小篆(秦篆)、隶书(秦隶)二者并行于天下。小篆用于上......
-
〓 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晚清民国时期出版的《绘图百家姓》书影(局部)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而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姓氏。中国上古的姓氏有姬、姜、姒、妫、姚、好等,皆从“女”字旁,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按照现今......
-
〓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对《太极图》的作者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首先,本文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入手,指出二者所论的“五行”思想分别属于不同的流传系统。其次,本文较深入的比较了这两种“五行”思想的异同之处,进而指出:基于这一矛盾可以初步判断,《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决非一人所做。关键词:周敦颐;......
-
〓 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我认为中国儒学有四......
-
〓 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
中国近代佛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受西方文化猛烈冲击,以及欧洲学术界对佛教研究相当热门的环境下展开和振兴起来的。它在清末民初思想界中曾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可以说,不了解中国近代佛教的情况,是不可能正确把握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全貌及其......
-
〓 夜市经济: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
图为明代绘画《海内奇观·杭州北关夜市图》。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明万历时期杭州武林门外灯火通明、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的夜市景象。 日入为夜,买卖之所为市。夜市与“日市”相对,是指从黄昏到黎明时间段的商品劳务交易活动。秦汉以来的古代中国社会严格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就城市商业和市场而言,市场是封闭性的,日......
-
〓 《木兰辞》与《木兰歌》
——古典诗文比较之十七
宋代编的《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有两首咏歌木兰从军的诗章。一首是北朝乐府《木兰辞》,另一首是唐代韦元甫的《木兰歌》。前者是民歌,后者是模仿前者的一首文人诗,作者是中唐诗人韦元甫。历任尚书右丞、苏州刺史等职,大历六年八月卒于淮南节度使任上,《旧唐书》有传。郭茂倩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合题为《木兰诗二首》。《木兰歌》四十二......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七):林则徐家书
林则徐家书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是晚清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嘉庆三年(1798),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因家境艰难外出当塾师。十一年(1806)秋,应......
-
〓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就大乘佛教的教义和宗旨来讲的,而“福慧并修”则是从修道者的修行方向和方法来讲的。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因观......
-
〓 国学漫谈:“称名”与“正名”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孔子忧虑的根源在于其“名不称”。要“称名”有三种途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孔子感叹自己“道不行矣”,认为自己治世立功的理想和抱负终究......
-
〓 宋人绝句鉴赏之五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