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俗”化,经典式微——对后经典艺术时代的思索
摘要:经典的存在需要特定的社会语境,人类社会的绝对不发达和相对不发达是“经典”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而今,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在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使“经典”的语境消失了。艺术走向生活的结果是——艺术经典时代的终结。那么,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又是哪些直接原因造成了艺术后经典时代的来临?......
-
〓 秦隋两代赋役制度比较
摘要:秦隋两代赋役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重农抑商政策造就了倾斜的赋税结构;奢靡残暴导致了苛重的徭役等。这种相似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虽然纯属偶然,但从统治者崇尚重农抑商且赋役无度这一点看,又是必然的。它反映了封建朝代赋役的一种共性。 关键词:秦代;隋代;赋役制度;比较 披览史书,会发现秦隋两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
-
〓 城市化浪潮下的乡村儒学——乡村儒学笔谈
拔根时代的乡村儒学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张玉林 主持人:应该说,拔根是一个敏锐而有概括力的说法。它从社会学的视野揭示了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窘境,直指问题的核心。中国思想一向重视深根固本,强调本固枝荣,一棵大树被拔根意味着它失去了稳固和平衡的基础。显然,作者的洞见主要是基于社会组织变迁的视域,但是,社会组织不同于自......
-
〓 日韩马来西亚近期汉学出版物(七)
1、都市の公共と非公共:20世紀の日本と東アジア时间:2013年10月作者:高嶋修一、名武なつ纪 编着出版单位:东京:日本经济评论社内容简介:序章试论・都市の公共と非公共──20世纪の日本および东アジア都市を手挂かりに(高嶋修一)第1部西洋统治下の中国都市社会第1章ドイツ统治期の青岛経済にみる「公共」と「非公共」──山......
-
〓 共同体:人类命运中国经验
习近平主席在多次国际场合提出: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的分歧,地球人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生态危机、核武器威胁、极端主义,真正成为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共同体。但目前尚未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和普世道德规范,很多国家政治集团仍被“弱肉强食”的社......
-
〓 《四库全书总目》中关于古“今文经”的评述
一、古“今文经”的典籍这里要说的古“今文经”,也就是儒家主要景点在先秦乃至秦汉之交前后不断涌现,西汉学者为其整理,钻研并形成今文经学学派时期的今文经主要典籍。所谓今文经,是相对两汉后出的古文经而言的。皮锡瑞《经学历史》中明确指出:“案今古文经皆述圣经,尊孔教,不过文字说解不同而已;而其后古文家之横决,则有不可训者。”因......
-
〓 对受话者称呼时的“权势”分析
内容提要:人类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首先要称谓对方——受话者,引起受话者的注意等。在称呼受话者时,称谓的变化会随说话者的自身的“权势”变化而变化。本文论述了英语国家人士在称谓时的“权势”变化和汉民族称谓时的“权势”变化,指出在称呼受话者时,汉民族与英语国家民族在“权势”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
-
〓 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外学者座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编者按 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当天晚上,国际儒联邀请于开幕式现场聆听习主席讲话的部分中外学者进行座谈。本刊以纪要方式刊出学者发言,以飨读者。爱......
-
〓 周国林:“勤劳勇敢”的经学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性格特征。关于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多年来人们通常以“勤劳勇敢”来概括。美德的名目众多,为何恰恰选用勤劳与勇敢?揆诸儒家经传,这个从文明历程中引申出来的概括语,实有极为深厚的经学依据。/ 一 /勤劳与勇敢相互依存,很难截然分开。不过......
-
〓 《五帝本纪》的文化功能
《五帝本纪》是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约前86年)撰写的《史记》的第一篇(卷),在我国政治史、民族史与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司马迁面对当时百家称“黄帝”而文辞不雅驯,通过实地考察,对传闻“五帝”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和研究,反映了卓著的史学眼光与时代意识。《五帝本纪》中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
-
〓 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
摘要:唐代送僧诗是唐诗送别、留别题材诗作中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化审美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写离别之时的留恋、感伤;具有佛教意蕴的诗歌语象的生成和广泛运用;多元的时间构成模式在抒情达意中的运用,使其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诗中传达出唐代文人对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僧人超......
-
〓 四方之极:明代北京营建中的物料采办
“神京翼翼,四方之极”的明代北京城,是中国近古以来最大规模的都城营造范例,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这座宏大的古代城市是如何营建的,其营建物料来自何方,如何输运至京,采办经费如何筹措等等,曾是很多热爱北京历史文化的人士感兴趣的问题。明代北京营建物料采办品类及过程 明代北京营建是一个......
-
〓 从文史分野看裴松之《三国志注》
裴松之《三国志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位列古代四大名“注”之首,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裴注产生以来就有学者对之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或阐释,主要涉及裴注的具体史事内容考证,裴注所引史料、体例、种类考辨,注史体例评价,裴松之及其思想综合研究等,可谓硕果累累,但多属于静态性描述或评价。实际上......
-
〓 学人解读苏轼:名花苦幽独
宋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遭“乌台诗案”,流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春,寓居定惠院,作《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等诗数首,其中《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以下简称《寓居定惠院海棠》)一诗颇受文人好评,可谓流寓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诗云: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
-
〓 论语读绎·礼之大体:我读《论语·八佾》
《论语·八佾》的中心命题是“礼”。孔子及其弟子就“礼”的重要性、“礼”的本质属性、“礼”的基本内涵、“礼”的体现形式、“礼”的历史文化渊源、“礼”与“仁”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扼要、深刻的阐说,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与尖锐的抨击,希望挽狂澜于既倒,启新生于绝望。全篇主旨鲜明,鞭析入理,在某种意义上......
-
〓 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是由许多的民族(或称为种族)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为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从历史来看,不能不承认,汉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汉族文化曾经对各兄弟民族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也汲取过各兄弟民族的文化成就。汉族和......
-
〓 刘志琴:士大夫的生活风貌与文化担当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现代知识分子的前身,它从先秦至清末延续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这一阶层已不复存在,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风貌仍然为现代人所向往,人们常用“最后的士大夫”来标榜某个现代学者,可见士大夫的魅力至今不衰。 然而“士大夫”已是远去的历史,尤其经过极左思潮的扫荡,认为士大......
-
〓 学者论坛:孟子“老者”思想诠析
孟子像 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善养老者”是“安宅”“正路”的具体内容之一。孟子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阐述其“老者”思想。在家庭层面,物质关心和精神关照相辅相成,为老者养老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社会层面,重视学校教育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相互结合,为老者养老......
-
〓 王葆心与《湖北革命实录》的编纂
王葆心(1868-1944),字季芗,号晦堂,湖北罗田人,他是一位历经辛亥革命洗礼的传统知识分子,他是一位被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誉为“楚国以为宝”的文化名人。王氏学富五车,博览群书,撰写了170余种著作,其代表作主要有《古文辞通义》、《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方志学发微》、《虞初文志》、《中国教育史》、《历朝经学......
-
〓 荆培运:典史寻幽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为政》因循渐进、只有量变没有质变,这种史观当然不对;同时也应该纠正这样一种观点:它以为人类历史进程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例如奴隶社会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和它的前两种形态。这种划线法当然很省事,但至少不符合资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