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台随感·诗词里的文脉(六):隔代相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四顾茫茫,感受到的,是一种广阔时空中的孤独感。但恰恰是这种孤独感,让他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不再孤独,让这首诗拥有无数拥趸。诗人的目光,贯穿时间这条长线,悲怆于既见不到“古人”,也见不到“来者”。诗却因这种“空前绝后”,吸引着源源不尽的来者。好诗词,......
-
〓 布谷鸟说什么
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布谷鸟蛰伏一冬之后,暮春三月便开始啼鸣。布谷鸟嘤其鸣矣,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名为《大自然的语言》的文章,上面说布谷鸟唱的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布谷声声催农时”,有人认为这是布谷鸟之所以得名的原因。其实,布谷鸟之所以称为“布谷鸟”,就在于它的啼鸣与“布谷布谷......
-
〓 雒三桂:往往酒后
红梅小鸟(中国画) 孙季康 在我近几年的生活中,最惬意的一件事是与孙季康兄在一起喝酒,然后看他画画。 打开一瓶二十年的老白汾酒,小酌几杯,醺醺然,陶陶然,觉世间万物与我为一矣,展纸铺毫,信笔而挥洒之,或鸭戏苇塘,或山雀鸣春,或孔雀开屏,或红花映日,栩栩然呼之欲出。掷笔而视之,不觉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在旁......
-
〓 人才史话:“任人之长”无弃才
在《逍遥游》中,庄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大葫芦的故事:惠施将魏王送他的葫芦种子培育出来后,葫芦的容积有五石之大。这个葫芦虽大,外壳却不够坚固,用来盛水承受不了压力,剖开做瓢又没处放,惠施只好就把它给砸了。庄子听后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器物啊!你有五石大的葫芦,何不用网套起来做成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它......
-
〓 演艺聚焦:辉煌的抗战戏剧
话剧《屈原》秧歌剧《兄妹开荒》 “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田汉1938年12月在湘剧抗敌宣传队桌围上写下的这几句话,既是对当时全国动员全民抗战现实状貌的激情描述,亦是对抗战戏剧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四处开展的骄傲总结。 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抗战戏剧风起云涌,创造......
-
〓 二王书法至美而亡
犀因角丧,雀缘羽殒,虎为皮亡。世间至美之物皆因至美横陈,世间尽善之事皆因尽善捐生,所谓红颜薄命、香消玉陨,所谓礼崩乐坏,每况愈下是也。精妙书法,人所共爱,清雅丹青,各有倾心,然而书之毁、画之伤却与嗜幸过当、耽笃逾分无不关联。王羲之妻弟郗昙收藏有大量右军墨迹,死后以之殉葬。东晋废帝桓玄独钟二王书法,常置缣书纸书至美者各一......
-
〓 文化评析:实体书店须以特色求生存
日前,深圳购书中心实体店关门歇业,其网上书店也宣布将停止营业。这个自2004年9月开始营业的综合性大型图书及音像制品经营场所,其关张之举令众多深圳书虫扼腕叹息。今天,面对全国范围内的实体书店一家家关张的局面,我们不仅发问:是实体书店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落伍,还是图书真的不再为我们所需,抑或还有个中困惑? 近几......
-
〓 假如我们不再手书……
资料图片刘军 摄 您还记得小时候被老师罚抄错字的苦恼吗?您还记得用钢笔写作文把错字涂抹成“花脸”的尴尬吗?您还记得父亲蓝色制服上衣口袋里插着的两只钢笔吗?您还记得用钢笔写了错别字被老师或领导修改的窘困吗?大概这早已成为了回忆,唯一能记得的恐怕只是不久前曾用一次性签字笔在信用卡付账单上签过字。 写字,具体说是......
-
〓 文化评析:满是山寨建筑大学精神何在
张大鹏/新华社 山寨文化的盛行有横扫千军万马之势——从主观上看,是为迎合众人虚荣、盲目崇拜的心态;从客观上看,正在消解掉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地球上只有一座白宫?不,在中国就有很多座。”这句辛辣嘲讽的独白告诉人们,山寨文化横行,不再是几个极端案例,而是成为一种潮流和现象。 继辽宁绥中县“天安门......
-
〓 “神祇”还是“神祗”?
【作者简介】何明凤,男,四川南充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汉语言文学试验班,现为成都市成飞中学教师。汉语中有些字字形极为近似,人们在使用时常常犯错,“祇(qí)”和“祗(zhī)”就是这样一对例子。“祇”表“地神”义,有时也泛指神灵;“祗”表“恭敬”义。关于“祇”最常见的两个词是“神祇”、“地祇”,但在书报期刊......
-
〓 人生二维码:简单、专注——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同学们,人生是一柄记忆成长的标尺:义无反顾奔向远方,留得星星点点回忆。此时此刻,我特别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怎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 我担心,“社会是个大染缸”的说法,会不会让你们倍感入世的恐慌?“拼爹胜于拼本事”的乱象,会不会让你们急着去找靠山、拉关系?一夜暴富的股市神话,会不会让你们心浮气躁? 面对这......
-
〓 跟春节“过不去”的民国
今年的新年元旦,只给了一天假日。大家并不觉得多么不习惯。在多数国人心里,春节时多放上几天就最好。在鲁迅当年,尽管已经“民国”了,可他的小说里,仍留下一句让后来人很难忘记的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春节,才是我们这个有悠久传统国度的最重要节日。可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的一段时日,春节实实在在被禁止......
-
〓 解读《诗·摽有梅》管窥西周婚嫁风俗
《诗经·召南·摽有梅》是一首反映西周婚嫁礼仪风俗的诗歌,诗以第一人称方式,表达了一位逾越婚嫁年龄女子盼望出嫁的急切心情。一般都解读到这个意思而已,殊不知这首诗的背后有着特殊的婚俗文化和礼仪背景。全诗文本如下: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 智海观澜:巧用数字文添趣
你能想到吗?平时司空见惯而又枯燥乏味的数字,经过人们的巧妙运用,便会变得平中出奇,妙趣横生。 宋代宰相吕蒙正未发迹前家境贫寒。他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自我解嘲的对联,联云:“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意为缺衣少食。横批意指“没有东西”,可谓含蓄绝妙。 某学校的一位......
-
〓 康熙盛世的历史思考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君主,《清史稿》中称他:“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他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康乾盛世”。近世以来,对康熙褒贬不一。康熙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盛世”?这究竟是不是“一次落日的辉煌”?阎崇年先生在本文中所讲述的康熙的功与过,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回味和思考。——编者演讲人......
-
〓 苏州弹词创演的当下态势及发展隐忧
【见仁见智】 苏州弹词是主要流行在苏浙沪吴语地区的曲艺说书形式,经常与苏州评话一道被合称为“苏州评弹”。但较之徒口讲说而类似北京评书的苏州评话,苏州弹词则是说唱相间表演而具有音乐性的本体构成,且有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与苏州评话在新时期以来发展的相对沉寂不同,苏州弹词具有从业人员较多、创演态势活跃、艺术影响较大、发展......
-
〓 前沿问题:学术型阅读促进大学生独立思考
随着海量资讯时代的到来,“碎片式语言,拼盘式内容”的快餐式文化浅阅读,正成为大学生时下阅读的新趋势。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方式,对十几所高校大一到大三学生的读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读书时间过少,读书目的性不强,不知读什么、如何读书的现实困惑。 如何改变这种困境?黑龙江大学推出学术型读书工......
-
〓 学者本色大家风范——宿白先生九十寿辰感怀
宿白先生近照。 沈乃文摄 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已是九十高龄,作为他的学生,深为老人家健康长寿感到高兴。虽为考古圈外人,但近些年拜访先生的次数越发多了起来,因为每一次拜访,犹如心灵的洗礼,先生身上所放射出的人文光芒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德,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同时,多年与学界的交往,目睹学术环境的变迁,使我深感先生......
-
〓 马斗全:人名趣对
读《南史》、《北史》等书时,一些名字甚有意味,遂将一些南北朝人名两两相对。 南北朝时人的姓名、字或称呼,有些不但颇堪成对,而且对起来还很工稳,即作诗填词者所说的“工对”乃至“妙对”。“许散愁”对“何无忌”,不但甚工,而且堪称妙对。“许散愁”对“来承道”,也既工且妙。“许散愁”还可对“胡遵世”、“胡思祖”、......
-
〓 文化评析:戏曲可以扎根课堂——二谈“戏曲进校园”
戏曲并没有落伍、跟不上时代节奏,只是需要我们赋予其赖以生长的环境。戏曲课堂能充分调动孩子的艺术细胞,让他们更积极、活泼地发挥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儿香……”一群小朋友踏着标准的踏步,小身子拧成“子午式”,大眼睛瞪得炯炯有神。在活泼明快的戏曲音乐下,北京回龙观育新学校京剧社......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