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京城图记:北京明城墙遗址记存
董化斌画 北京的明城墙遗址主要集中在两处。一处在西便门,遗存城墙比较短,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处在东便门,遗存城墙比较长。这段城墙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明城墙,包括老北京城内城的东南角楼,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保护明城墙遗迹,这里建设成了“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2002年向市民开放。公园位于 现在北京的......
-
〓 且行且思:学问大家当重视知识普及
国人多数都能讲史,个中原因,除了中华文明史悠长而且从未中断之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众多历史体裁的小说以及戏曲、影视作品的影响。当然,文艺作品之于历史人物、故事可谓真假参半,但是,却以其通俗性而深入人心。这提醒我们,如何让真实的文明史更好地普及特别是为广大青少年掌握?近日,在中国先秦史学会、清华大......
-
〓 见仁见智:冯骥才为何反对“开发”文化?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两会记者会上说,我最反对对文化用“开发”这个野蛮词汇,他直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我是忧大于喜,而且忧大大地大于喜”。 冯骥才委员是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专家、学者,以敢讲真话而著称,以往每年两会,他都要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声疾呼,今年两......
-
〓 新闻随笔:留下更多可抚摸的文化遗产
9月5日,是南京明城墙650岁的生日。作为世界上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现存最高的城市城墙,明城墙是南京人的文化记忆,见证了南京城的兴衰变迁。城市文化的厚度,需要更多物化的丈量。有一处承载650年历史的文化遗产,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幸运。为了给明城墙“庆生”,南京市民举行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这种热情对应的是浓浓的文化......
-
〓 姜佃友:说“大雪”
一看到大雪这个节气,马上联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同时想到的还有谢太傅于寒雪日召集儿女治学的句子:“大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呀,那些晶莹的雪花像柳絮,像芦花,纷纷扬扬,为我们挂起了白茫茫的天幕雪帘。它是仙女撒下的碎玉,是月宫桂树的缤纷落花,是翩然起舞的白......
-
〓 还原历史真相凝聚人类共识——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观后
由中央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在去年首个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播出并迅速成为舆论焦点,为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拉开了帷幕。该片共5集,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为载体,通过来自美国、中国和日本的6个关联人物对南京大屠杀历史......
-
〓 读书有风险
几日不进书店,便有许多新书上架,可谓眼花缭乱,纵有破万卷之读书志,亦未能尽天下书。不可否认,一批优秀的书目上架了,但也不可否认,一批平庸甚至是媚俗之作也上架了。信手翻翻,无病呻吟者有之,附庸风雅者有之,胡言乱语者有之,极端偏颇者有之,剽剪窃拼者有之,沽名钓誉者有之。幼稚愚昧的多角滥恋,俗套重复的闪婚试婚,混乱不堪的思维......
-
〓 闵子骞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出自元·郭守敬《二十四孝》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
-
〓 品味古籍·宋代:中国文艺成熟期
唐宋八大家中有6家是宋人,苏洵一家占了3席,加上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其实,宋代在文史方面最有分量的著作还要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作,目的是给朝廷提供治理国家的历史借鉴。我们还可以从这部书中读到许多精美的文学篇章,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如贞观群臣论治,还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类的警句。宋代文章大家......
-
〓 江右文化:“久大刚尖”源远流长
21年前,笔者随改革开放之风,流寓都下。离乡背井与人交,往往报里籍,举大江、说南丰蜜橘、列匡庐之胜景……但似都不足以取重于人。灵机一动,改说课本里有的陶渊明、王安石甚至戏剧家汤显祖,人闻之,则未有不知者。对方惯常的反应是:惊讶,赞叹江西人有才!笔者与有荣焉。然而,我江西才人究竟如何?术业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换句......
-
〓 学人随笔·陈先达: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做学问要培养两种能力:提问的能力和怀疑的能力,我将之称为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怀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怀疑精神,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 做学问,首先需要研究问题。严格说来,每篇有点意思的论文,都应该或者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回答一个问题。提不出问题,空......
-
〓 家风家教大家谈:家风是文化传承的基因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人类之所以超出其他动物,一是由于有个发达的大脑;二是由于有文化,以及文化对基因发生的诱变作用。 家风是文化在家庭中的体现,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满足家庭成员可持续成长与发展的精神需求,并实际引领这种需求的意识存在。它使家庭成员能从中寻找到精神归属感,使家庭文......
-
〓 新德里“鲁迅文化周”散记
2012年11月中旬,我率鲁迅博物馆代表团到印度新德里参加了“鲁迅文化周”活动。活动包括印度中国研究所与印度尼赫鲁大学联合举办的“鲁迅及其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新德里各高校中文系学生自编自演与鲁迅及其著作相关的舞台剧、根据鲁迅名著改编的电影赏析、公开讲座等。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生平展》,也是鲁迅文化周的重要活......
-
〓 围棋和阴阳
一、围棋的象征意义从视觉的角度看,黑白两色是对比最鲜明,最容易被人的眼睛区分的颜色。这种表面上看截然对立的性质,不能不说与易经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易经的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
-
〓 赢得国际认同 形成品牌效应不断提高孔子学院发展水平
习近平同志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时强调:“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世界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
〓 人才史话:人才与贞观盛世
马周,山东人氏,早年父母双亡,孤身一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后流落长安,寄居到中郎将常何府中做门客。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久不下雨。唐太宗认为,这是上天在警示自己,需要检查自己为政中的不当之处,于是就下诏令文武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对于一般的官员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
-
〓 光明时评:让非遗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
今年的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纪念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在色彩纷呈的活动中,有两个误区值得警惕。第一,过度地追求原真性。“原真性”这个概念来自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后被引入非遗界。虽然原真性要求的文化不脱离土壤,就地保护等,对非遗的活态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一种景......
-
〓 找回丢失的“年味儿”
关于“年味儿”变淡的讨论由来已久。早些年,就有人感叹“一台春晚代替了除夕”,也有人说“过年就是集体作秀”,这些表达虽然有些偏激,多少也道出了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现状:我们的年味儿确实变淡了。那么,什么是年味儿呢?“年,是小时候打的陀螺,是捂住耳朵的冲天炮,是甜到心里的蜜饯糖果,是攥在手中的喜庆红利……”诸如此类的文字让我......
-
〓 “山水之乐”与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
在中国古代,游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之乐”被认为是读书人应有的爱好,彰显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旅行或娱乐。这一旅游文化现象的形成及其价值的提升,是儒家与道家思想互补交融的结果。道家崇尚“见素抱朴”(《道德经》)、“法天贵真”(《庄子·渔父》),“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
〓 影视窗:乡愁中的家国情怀
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剧照。乡愁是什么?是远方故土的一城一池、一砖一瓦,是来自家乡的一碗水、一盏灯、一道小吃、一声问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记住乡愁》的片名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不仅指思乡之情,也是家庭观、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