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曲《琵琶行》可以很有趣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许多中小学生必背的经典。但是600多字的长诗,也是“背哭”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最近有一批90后艺术生把《琵琶行》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歌曲视频一上传网络就被点爆了。把传统诗词改编成流行歌曲,《琵琶行》并非第一例。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先后被改变成......
-
〓 传媒随笔:当新媒体成为阅读的生态
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近期在一篇文章中感慨:“中国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对于“不阅读的中国人”,她深感“忧虑”。其实很多国人也同样“忧虑”。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来传统媒体一直唱衰,一些报纸、杂志多挣扎在生存线上;部分出版商虽然坚持在做纸版,但......
-
〓 不应漠视的“文化病象”
3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些文学研究者、评论家和作家讨论“文学与人民的关系”的报道,其中严肃指出,“被热捧的‘帝王剧’‘宫廷戏’,以及泛滥成灾的‘才子佳人演义’,呈现出一派孱弱扭曲的文化病象。” 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病象,有哪些种种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当下一些所谓的“师”和“家”们,热衷于“帝王将相”......
-
〓 题壁涂鸦有好诗(三)
黄鹤楼崔颢题诗图浮雕《水浒传》连环画封面古代民间诗文难以发表,偶获传抄,辗转来去,范围毕竟有限,旅途中的文人墨客不忍诗文埋没,愿意借壁挥洒,在交流信息中寻求知音赏识,以存久远,这是中华文化的美好创意。虽然驿馆邮亭酒楼的诗文雅聚非常短暂难得,但在“能题是幸,得传是命”的古代,口传手抄后的各奔西东,就会自然形成辐射九州四野......
-
〓 中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六
中国古典诗歌之美,内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韵,外在的则是辞采、声律和结构。但是,任何内在的美感都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现。意境的和谐和混成,必须靠文字的声律、辞采来体现;神韵虽在文字之外,也必须依附于文字。美的主题,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出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古人将结构称为章法,前人分析......
-
〓 文学观象:活在当下的古典诗词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 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郑欣淼(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核心阅读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经典的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古典诗词中能读出深蕴的情感,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一部古典诗词的历史就是一......
-
〓 天堂里来了一位出版家——追忆杨德炎先生
杨德炎 又是清明时节,阴冷的雨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寒意。我的心中再次萦怀着一个人。三年了,我多次想以文字表达对他的思念与敬意,但始终未曾落笔。 我是一个从不参加遗体告别和追悼会的人,唯有对他,我第一次破例去了八宝山。我与他不是同事、师友,但我们相交、共事十余年,一直到他退休、谢世,如果不是他的仓促辞世,我相信......
-
〓 快人快语:没有常识,谈何见识
“你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对于我们传承的文化,你们连常识都没有。因为没有看过,你们就否定他们的存在……”近日,演员陈道明在电视节目《传承者》上的这席话,在网络上赢得一片赞同。这本是一场由山西稷山高台花鼓引发的争论。稷山高台花鼓有上千年历史,农耕文明时期人们以鼓乐祭拜,祈求五谷丰登,如今,它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 开学第一课:“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
新生入学军训 CFP 这里摘录的是清华大学201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给予新走入校园的莘莘学子的忠告。对我们每个正在校园,或已经走出校园的人来说,相信也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今天我要讲“学好”与“好(四声)学”的不同。 我相信你们从小都是好学生,更准确地说,是“学得好的学生......
-
〓 肖罗:对周有光的尊敬,也是对历史的敬畏
1月14日,周六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1月14日凌晨3点半,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1月13日,他刚过完111周岁生日。这位生于清朝、长在民国,把壮年的汗水和智慧全部献给新中国汉语拼音事业,80岁之后又重新焕发学术青春的世纪老人,最终走完了自己多彩斑斓的一生,留给在......
-
〓 人民时评:别让对历史的铭记毁于“表情包”
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消费,一个民族如果记不得曾经的痛,就唤不醒今天的梦最近,关于“慰安妇”的话题持续占据舆论热点。先是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悲情触摸那段充满伤痛的历史;继而纪录片中老人们的截图竟然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出现,引发集体愤怒。两件事,让我们分别看到了尊重......
-
〓 昭陵“二骏”能够东归吗
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二骏”石刻,即“飒露紫”和“拳毛騧”,据传是1913年被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使人从西安附近的昭陵敲成数段盗走,后被古董商卢芹斋收购的。卢于1915年将“二骏”偷运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三年后借给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艺术博物馆展览。又过了三年,由当地富商埃尔德里奇·约翰逊(Eldridge Johns......
-
〓 我这样给孩子讲国学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知与行】实用与“大用”“国学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会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但回答这个问题,又实在太难,言人人殊,简直无解。对国学有较为深入了解的人,往往不屑于做这样的追问。因为一旦谈到关于国学有用的问题,他必然会有很多的例子,来谈国学中的“无用之用”,这种于人生的“大用”是他在学习国学的实践中亲身感受到......
-
〓 光明论坛·温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
-
〓 《红楼梦》的阅读及其它
某报一位记者朋友来电问我:“4月2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选亚洲十大名著,排第一的是《红楼梦》,而去年7月某出版社评‘死活读不下去书’,《红楼梦》也高居榜首。有分析认为,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不愿读名著,认为它难懂。我想请您谈谈读《红楼梦》等名著的意义,以及年轻人为何不愿读,应该怎样读?”这个问题不是一句......
-
〓 新评弹·攻克转型期“文化甩尾”:没积淀怎能有素养
过去有人称自己文化素养低,那是因为文盲或者半文盲,现在有人再焦虑自己的文化素养,恐怕就与文盲没多大关系了,今天的素养问题,大概多半源于有知识没文化。文化素养,指的应该是文化的鉴赏力、辨别力,或者叫思维能力,而不是那些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或许得心应手,但有可能与文化毫无关系。文化素养,来自丰富的阅读积淀、欣赏积淀,当古......
-
〓 漫话弥勒佛
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
-
〓 崔树强:艺术也需“无用之用”
齐白石在这张纸上画了一只轮廓简略的小鸟。题跋写到:“己未六月十八日,与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闲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 莫言在其简短的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
-
〓 蒋勋:《九歌》之美
傅抱石于1954年创作的《湘夫人》,藏于中国美术馆。资料图片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时期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加工成为格调高雅的诗歌集,共11篇。在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意在通过品味这部优美的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片断,重回那某一片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虽仍魅力无穷却......
-
〓 卢恩俊:清明柳
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绘古时的清明,也称柳节,是日不光有泪雨打湿了的“杏花村”,更多的是柳梢上系着的欢乐情。游春赏柳。透过唐代羊士谔的“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可感受到人们踏青、折柳的愉悦心情。宋代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人们郊外踏青路上轿顶插柳的图景。白居易的“卷叶吹为玉笛声,剥条卷......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