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论坛·温故: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引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借以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来。杨万里原诗题作《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实为四首纪行绝句。习近平总书......
-
〓 学人随笔:哲学论著要有“烟火气”
我是读者,也是作者;喜欢读,也写写。作为读者,我喜欢理深词丰、耐读能懂的东西;作为作者,又会专注自我,陷入生僻冷怪以为高的误区。作者与读者心不相通,是作者尤其是哲学论著作者的大忌。 当然,并不是任何读者都能读懂任何哲学书;也不能要求作者写的哲学著作和文章,任何人都能懂。术业有专攻,文化水平有高低之分,有专......
-
〓 马知遥:非遗保护得做“减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各地“申遗”的热情高涨。“申遗热”对于文化保护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些地区并没有认识清楚“非遗”的真正内涵,造成“非遗”保护的泛化、庸俗化。比如,一些人认为,任何百年以上的物件或村落文化都是非遗;还有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都应该“复活”。在这种误解下......
-
〓 文化评析:文化的体谅比教育的“胜利”更有意义
近期,由BBC拍摄的中英教师与学生“对决”的纪录片在国内引发关注。最后的结果并没有太出人意料,中国老师带领的学生在各个科目上全面击败对手,而且每门课均超出10分左右。这说明,在应试教育方面,中国老师的对手恐怕并不多。 看到中式教育胜利的一幕,中国网友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从民族感情的角度来说,中国经验被......
-
〓 文化评析:腾退亮相让古建筑“活”起来
创造性地“腾退亮相”,可谓一举多赢:既将文物建筑从生活区腾出来,避免在柴米油盐间遭遇磕磕碰碰,保留了古建筑的“体面”,又改善了老住户的居住环境。但凡有历史的城市,估计都不缺文保单位。文物要“活”起来,首先要兜底保护起来。于此而言,一切文保工作都离不开合理的公共财政支出。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2016年会......
-
〓 观古:天气恶劣唐朝也放假
由于雾霾天气,一些中小学学校的体育课改在了教室进行。CFP近日,《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已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这个条例的最大亮点就是规定了恶劣天气下的停工停课制度,减少和降低重大灾害天气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在恶劣天气下放假,实际上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实行了。唐诗记录大雨停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韩愈的《和韩......
-
〓 《我在故宫修文物》——大众视角透视“工匠精神”
按照常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往往难与电视剧、电影及综艺节目等影像“娱乐”形式媲美,然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只有三集的纪录片却出人意料,仅在某一视频网站上就获得了超过200万的点击量,在一向以苛刻著称的某评分网站上也达到了罕见的9.4分,而片中儒雅的钟表修理师更是成了新一代“网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投资150万、由......
-
〓 文化评析:文学是用来点亮生活的
近日,由学者温儒敏主持的首个国民文学生活调查研究报告出炉。在中文系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方面,网络作品占比不足1%;农民工真正喜爱文学的很少;近半数作家每天的阅读时间在两小时以上,农民工和大学生最熟悉《阿Q正传》……报告中的这些数据既在人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笔者在大学执教,从2005年开始,每年在开设的文学课上让学......
-
〓 光明论坛·温故: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以《论语》中“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表达了对干部任用的态度,同时对领导干部自身的素养提出了相应要求。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谈治国理政时较常引用的一句古语,“举直错枉”这句话颇耐人寻味。 “举直错诸枉”在《论语》中有两处论及。《论语·为政》篇载:哀公问曰:......
-
〓 思考者说:洗文章
皖人S君把写文章说成“洗”文章,虽是方言俚趣,可转念一想,洗文章一词,却是别有味道。 洗文章,就是把文章像一件衣服那样拿到河里去洗,洗去皂沫、废话,拧干水分,字句会变得轻盈,洗得很干净。有些文章不经磨耐泡,一浸水,手搓搓,就烂了,这种文章便称不得好。 好文章是篮子里的土豆、萝卜、红薯、芋头,从地里拔......
-
〓 毛志成:文人三品位
什么是文人?至今还没有精确的定义。例如专门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而不涉及文学创作的叫不叫文人?有一定文化水平但侧重于搞艺术表演的叫不叫文人?虽然以行政、经济、法律为专业,但有很大的诗词歌赋兴趣或才气的叫不叫文人?另外,大中小学的教师叫不叫文人?我看都很难判定,也不必刻意判定。对文人的价值,历来也有褒有贬。有的认为......
-
〓 未曾终结的历史(上)
坐落在大馆市十濑野公园的花冈殉难烈士纪念碑(张国通摄) 宋明远这是第7次来日本,祭奠父亲、被强掳至日本花冈并惨死在那里的劳工宋金德。明年就70岁了的宋明远可能是最后一次来看望父亲了,不过,这次他带了儿子来,儿子会接替他,去实现心愿。花冈事件并不只是68年前的故事 父亲,人人都有的那个亲人,始终是宋明远人生中......
-
〓 中国美术馆需体现中国精神——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吴为山是中国美术馆第五任馆长,与第一任馆长刘开渠一样,也是一位雕塑家,别看他只有五十出头,却已经蜚声中外。就任馆长4个多月以来,吴为山既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又在思考如何开辟未来,尤其是2015年,他介绍,将有一系列新的主题展览迎接中外观众。记者:近年来,各地的美术馆纷纷拔地而起,在众多美术馆之中,您认为中国美术馆将以什......
-
〓 文史遗痕:宋字溯源说薛稷
方块汉字是一种书写艺术,更是一种表意方式。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寄寓着丰赡的精神情怀,是我们认识历史的精神符号和创造未来的智慧源流。然而,你可知道我们现在所广泛使用的宋体字究竟是哪朝哪代哪个人创造的吗? 面对这一提问,恐怕许多人都会犯难。 宋体字,顾名思义,应是在宋代创造的字体。事实上,宋体字也确......
-
〓 汤一介:书香门第
《汤一介集》 第九卷 《深夜一盏灯》 汤一介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汤一介接受记者访问(约在21世纪初)汤用彤(右二)一家合影(1957年春天) 中国国学泰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于2014年9月9日晚8时56分逝世,享年88岁。先生一路走好! 汤一介先生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著作丰厚,主......
-
〓 回首向来萧瑟处——品读苏轼的诗意人生
喜欢苏轼的词,从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开始。静静的夜晚,月朗风轻,目光穿越字里行间,依稀看到千年以外的烟尘中,马嘶声声,欢呼阵阵,“老夫”苏轼着锦衣,跨骝马,挽雕弓,踌躇满志,欲射蛮夷于天外,在密州百姓面前演绎“老当益壮”的神勇风采。直到后来看到苏轼的生平介绍,再读这一阙《密州出猎》,不觉哑然失笑。在词中苏轼以“老夫”......
-
〓 杨振宁: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科学与艺术,都与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广泛存在于科学与艺术之中,但美的类型却不相同。科学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显,人们对于科学之美的认识,也是逐步攀升的。比如虹和霓,几乎人们都见过,而且初见之下,连小孩子都会觉得美,因为这是一种直观的审美感受。然后,人们才逐渐了解虹霓的物理理论,发现那是太阳光照射到水珠里发生的光的折射现......
-
〓 蛇故事四则
以下四则和蛇有关的故事,饶有古趣,值得梳理赏析。齐桓公见委蛇 这是《庄子·外篇》中《达生》的第7个小故事。齐桓公在沼泽中见到一个怪蛇,回来就病了,请一位名叫皇子的人来医病,皇子说出委蛇的样子:“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辴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
-
〓 龙年话龙: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
人们说中国是龙的故乡,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说中国文化是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龙年伊始谈龙及龙文化,不仅是饶有兴味的,也是很有意义的。龙起源众说纷纭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自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龙,这一神圣怪异的动物神,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漫长而复杂的文化发展......
-
〓 中国龙文化概说
一、身世之谜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时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日夜水分,一片黑暗。有谁能分辨极限?天气运动,克盈无形。如何可以识得天地?禹用应龙。如何沟通江海?应龙怎样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