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家笔谈:“学力”就是创造力
新的时代,应该以自我学习、不断创新作为新的使命不久前,李嘉诚基金会出巨资推动成立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87岁的李嘉诚在奠基仪式上说:“创新力是无法模压的。”希望大家能够“让今天成为明天奇迹的开始”。作为亚洲富商,李嘉诚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的奇迹是如何开始的呢?曾经有外商问过李嘉诚类似的问题,李嘉诚的回答是:“靠学......
-
〓 明代文人的“朋友圈”
吴宽致欧信札“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这首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是一位妻子因思念征戍远行的丈夫而写的书札。其中两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就是著名的“鱼传尺素”。在中国古代,书信被比喻为“锦鲤”“飞鸿”“青鸟”“彩云”。书札,就是亲笔写的信札,是人们互通消息的工具,......
-
〓 我这一年:所谓成功,就是热爱做每件事的方式
秋去冬来,一年又将过去,这其中有悲伤,更有欢乐;有失去,更有收获;有失望,更有期待。 过去的一年,我所撰写的《资治通鉴续纪》顺利出版,来自各界的关心让我暖流阵阵。 这是我一年的成果,也是整整10年努力的实现。2003年,年少轻狂的我,出于对历史的喜爱,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执迷,以及对《资治通鉴》之后千年......
-
〓 历史苍芒
早就听说武昌邻近有个赤壁市,它的前身是古城蒲圻,这一古城的更名,是因为一千年前的这一带发生赫赫有名的赤壁大战。苏轼的一曲《念奴娇. 赤壁怀古》早已使它名扬天下,《三国演义》中绘声绘色的描写,更是脍炙人口,传诵千古而不衰。难得的是历史和文学在这里交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沧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景观;......
-
〓 人民论坛:非凡皆自“愚处”起
有位画家用4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
-
〓 谈谈古诗的理趣
内容摘要:“诗言志”、“诗缘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根基,而言理,并不很为中国古典诗学重视。其实,理不碍诗,两者并不相悖。优秀的诗篇,往往情理相生,既创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又充满着社会的内容,时代的旋律,能把诗人的一己之感,升华为普遍的宇宙人生的经验,使读者得到蕴含其中的某种哲理的启示。关键词:理趣;意象;意境;比......
-
〓 品味古籍:典籍中的杂说
丰富的历史典籍是中国文明的精神和文化积累,这种积累经过各种灾难性的删筛后,变得单调了许多,其原生性和丰富性大为削弱。即便如此,也还有许多著作流传下来。不久前闲看四库全书(家藏版),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农学、医学、阴阳学之类记载。例如,一直被人作为辞赋大家的陆机,也有考察各地花草名木的著作存世。强调正统可以,但不应当鄙薄杂......
-
〓 诗词赏鉴·丝绸之路: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赏析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诗人中年患白内障,求医于一位擅长眼科的印度医僧,故作此五言律诗以赠。“婆罗门僧”指古印度婆罗门种姓的僧人。在古印度4种姓中,“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是通晓一切知识的核心人群,即祭司与学者的阶级。首联交代病因。公元805年,诗人......
-
〓 评论员随笔:守住学人的“半亩方塘”
真正的学术传承不能媚俗,立身于喧哗与骚动却从容且担当,在守望半亩学术方塘的同时,照鉴做人为学的真谛36年前国家交给他一个任务,几乎所有人都忘了,他却始终不敢忘怀,并在78岁时终于完成——这几日,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又在转发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段被遗忘的时光,一项没被忘记的使命。当车洪才教授把一份250万字的《普什图语汉......
-
〓 文化评析:地方戏要当好地域文化表达者
吉剧始终没有丧失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始终没有丧失对合乎当代人审美特点、艺术旨趣的追求,始终没有丧失在互联网时代寻找、提炼与当下流行文化具有共性的元素的追求,由此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创作能力。前不久,吉剧《江姐》经过复排在长春桃李梅剧院上演。这部从歌剧移植过来的剧目曾经在关东大地久演不衰,成为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也是地方剧种移植......
-
〓 刘道玉:大学生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
CFPCFP 我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近60年了,虽然有着年深月久的经历,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惑着我:大学生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是高学历和高学位吗?但并不是每一个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甚至高学位者,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相反的,有些没有进过大学的自学青年,也有不少人成为优秀的人才。是名校和名师吗?但并不是每一个进入重点大学的......
-
〓 海岩:姚黄魏紫俱零凋——红木家具今古谈(连载五)
老木纹理新鸡翅木纹理 据古籍所载,历史上中国的海南岛是出产乌木的,还有古籍载称,福建、广西一带也产乌木。古人用乌木做家具也是事实,现在还存留着相当一部分乌木家具、文房用具或家具残件。古家具中所用的乌木色深性脆,一般用来做小件摆饰或大件家具上的配饰,鲜有乌木大件古董家具存世。古代制作家具的乌木无论产自海南还是福建、......
-
〓 评判民国学术的维度与态度
如何评判民国学术,已成为近期思想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之对应的是,一些论著、通俗读物、影视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民国的学人与学术,“民国热”从学术圈走向社会大众。熟悉现当代中国学术史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老话题,如何评判民国、民国学术有过不少争论,却鲜有理性的剖析与总结。笔者以为,思想文化界只有清楚了解有关民国......
-
〓 代表委员手记·何星亮:民族复兴必先有文化自信
作者:何星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今年......
-
〓 文化评析:“写书”永远比“卖书”重要
如果我们的作家动辄“与市场接轨”,轻易认同“卖书比写书更重要”,怎么指望他们沉潜静思、面壁独处,写出具有独特思想和情怀的优秀作品? 作家王安忆近日出席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以“当文学遇到书”为题,畅谈她对当下文学出版业受资本和网络世界主导的看法。乍听之下,她的一些看法似乎显得“观念滞后”;但潜心思之,或许这......
-
〓 品智生活·汉字:“非心”即悲
“悲”,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非”加“心”。“非”表示违背,与“心”合起来看,违背心愿,故而伤心。 悲,若用颜色形容,有浓淡;若用声音形容,有高低。 当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飘然而下时,你心中有一丝惆怅,那是悲秋的开始。若到了“洞庭波兮木叶下”,加上羁旅之愁或黍离之悲,那份悲愁就浓得化不开了。 世事艰......
-
〓 点将台·老鲍谭古:柔软的心灵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着的鸟,不射夜宿的鸟。 钓鱼,是给鱼选择的机会,是鱼儿主动上钩。且所钓之鱼,总是有限。网鱼,是鱼别无选择而置之死地。且往往一网打尽,赶尽杀绝。 射飞着的鸟,是给鸟以逃生的机会。 射夜宿的鸟,则是出其不意。于鸟而言,没有逃生......
-
〓 做学问要有什么态度
智慧版1月9日文章《学问与心态》,读后很有感触。再联想到前不久贵报头版评论《我们今天怎样做学问——四谈切实改进文风》,马上联想到最近三位名家关于学问心态的言论。 一是更新知识。做学问不能不读书,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据一项调查,很多大学教师不读书,最大原因是没有时间读。这种情况下的研究成果其质量没有人敢......
-
〓 伏羲八卦图:传说中走来的原始地图
伏羲画八卦图,选自《中国测绘史》 所谓“传说”,大多指“民间长期流传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尽管有其幻想和神化的部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尤其是在原始时代,尚无文字更谈不上传记,只能是口头流传记述,其中不乏真实的内容。如关于伏羲氏的传说,最早就是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这段传说不仅传述了一段......
-
〓 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回望乡愁的目光。此前的汉字大会、成语大会、楹联大赛、灯谜大赛,一次次地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汉字之趣、中华文化之美。弘扬中华文化,离不开中华诗词,它是中华文化的本根;审视中华文化,同样离不开中华诗词,它是中国文化的标本、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