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论坛·温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
-
〓 燕云居剳记:声韵遐思录
说不清什么缘故,我对汉语的声韵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有时近乎痴迷。“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词义对仗工整固不消说,平仄相对也如此铿锵和谐!少小背诵《笠翁对韵》,曾生发出朦胧的求索欲。为什么寒暑、强弱、清浊、疏密、多少、先后、肥瘦、歌舞、辞赋、声色、忧喜、勤懒等等对偶字恰好一平一仄?为......
-
〓 文化圆桌:非遗,从个体传承到人群传承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开始,由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从提倡“保护为主”,到强调“传承发展”,再到如今提出“振兴传统工艺”,一系列措施的推出,折射出国家对非遗工作重心的层层推进,也折射出人们对非遗认识的不断发展。伴随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非遗应如何融入......
-
〓 鲍勃·迪伦获诺奖是文学的自我开拓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颁奖词说:“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值得深思的是,瑞典文学院给鲍勃·迪伦获奖的理由,并不是音乐层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是因为他给“歌曲带来诗意的表达方式”。鲍勃·迪伦是美国传奇民谣歌手,他的作品对世界文化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他“诗......
-
〓 智海观澜:中国元素与艺术智慧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具有各不相同的表现特征和风格。中国元素,就是经过时间的锤炼与锻造,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提炼出的精华。民间艺术的粗犷朴实,宗教艺术的博大深邃,文人艺术的典雅隽秀,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也构成了中国元素的艺术基石。 象征性图形在中国元素中占有很大比重......
-
〓 《论语》绎义·教育的境界:《论语·述而》阐释
《论语·述而》篇共计三十八章,主要述说孔子的志向、情操、好恶、仪容、行止。其重点是阐说孔子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治学精神。其中二十七章属于“夫子之道”,其余十一章则是其弟子对先师精神风貌、圣人气象的片断性追忆。孔子作为一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风采,通过这些文字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在历史上矗立起一座令人“仰之弥高”的不......
-
〓 对屈原的仰望与理解
《屈子行吟画》(国画) 傅抱石《橘颂》(国画) 程十发 满腔忠贞、满腹委屈的屈原,行吟泽畔,行吟于遍生橘树的楚国,走进一个水汽淋漓的节日,走进民族的情感深处。从长远来看,民众将情感投向哪个人,并非宣传教育的结果。他来自浪漫的楚风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
-
〓 燕云居剳记:乐读“七法”
中国人自古至今倡导苦读。青灯黄卷,焚膏继晷,寒窗十载,韦编三绝,通俗些的说法叫三更灯火五更鸡。更有苦读的范例,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匡衡凿壁,车胤囊萤,刘绮燃荻,李密挂角,孙康映雪,江泌追月,董仲舒目不窥园。近读《清代名人轶事》,顾亭林好学,“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羸二马,捆书自随”,“马上无事,辄据鞍默......
-
〓 里仁为美
两千多年前,孔子对人的存在境况提出了一个命题,人要居住在什么样的地方才是最美好的,这就是说人要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中才是最美好的。对于这个命题,孔子只用了一个字来回答,那就是仁。人只有处在仁的境况中才是最美好的,这就是孔子对人的存在境况所说的“里仁为美”。人的生活要有仁才美,为了使人的存在处在仁的境况中,孔子一生志于仁,为......
-
〓 “残山剩水”亦堪怜:古采石场遗迹保护开发亟须“中央军”
天下第一石——云骨 胡一峰摄 不久前,笔者游览了浙江绍兴的柯岩风景区。这里是古代采石遗址,三国以来就是有名的采石场,经过历代开山采石,形成了石壁、石宕等众多自然景观,最有名的是有“天下第一石”之称的“云骨”。据传,这块巨石历经百年开凿而成,是古代石匠采石的高度度量标尺。它高30余米,底围直径仅4米,远观似一朵长柄......
-
〓 钱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读《论语》的故事
钱逊 郭红松绘 我认真读《论语》,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后这30年,从未间断。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着对《论语》的理解。就拿对《论语》第一章的理解来说,我逐渐有深刻的认识。 1988年,我写了《论语浅解》。这本书中,对于第一章是这样说的: 《论语》第一章就提出以学习为乐事,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
-
〓 光明时评:本省大学录取“夺刀少年”是最佳结局
据《光明日报》7月7日报道,备受社会关注的江西省宜春市“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因伤被特批参加单独高考之事有了结果:这两位见义勇为者分别被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录取。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已表示,将对柳艳兵、易政勇两位考生给予免除学杂费等一系列照顾措施。 两位“夺刀少年”的壮举无疑是社会正能量。不过,此事......
-
〓 蒋雯丽:姥爷和我
童年像一个梦,看着阳光的影子从屋子的这边走到那边,听着树叶婆娑的声响,看着雨水从屋檐上倾泄如注,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还觉得时间走得好慢,恨不得自己插着翅膀飞着长大。 我是跟着我的姥爷长大的,姥爷比我年长80岁。 姥爷个子不高,偏瘦,象征性地拄个拐杖在前面走;我个子也不高,麻秆一样瘦,晃晃悠悠地跟在姥爷的......
-
〓 文艺观察·建言文艺评奖:评奖标准尤须明确
漫画 徐鹏飞文艺评奖在个体审美差异和群体最大公约数之间博弈,其定心之轴是“评奖标准”,标准越明确,规则越具体,评奖结果才越有说服力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中的经典,托尔斯泰却毫不含糊地写了一篇洋洋数万言的文章,系统否定了莎翁创作的审美价值,并强调:“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一切都被夸张了,行为被夸张了,行为的后果......
-
〓 诗说节气:惊蛰
民间有谚语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者,藏也。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
-
〓 且说收藏:“海上丝路”的影响与启示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中国在与世界展开商贸活动的同时,也推动了19世纪之前世界的和平发展;2000多年后,一条“新海上丝路”的战略构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必将开启一场全新的......
-
〓 新评弹:网络不是语言粗鄙之风的温床
当下,一些格调不高的字眼,时常出现在朋友圈、自媒体空间,以往人们羞于说出口的词汇,在自媒体时代,成了很多人脱口而出、随手即用的“时尚”用语,并在网络成风。更为可怕的是,当越来越多粗鄙化的语言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往往从排斥、反感,到渐渐漠视,直至最后变得无动于衷,甚至被同化而成为推手,而到这个时候,所谓语言使用的底线也就......
-
〓 汉唐胸怀丝路精神——丝路书法文化的当代解读
新疆阿斯塔纳M10出土的高昌王国“延寿四年参军汜祐遗言文书”。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的北凉承玄元年“高善穆石造像塔”。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建中二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开栏的话美与情感,是艺术的两面。在艺术的海洋里,人类追求着美的创造、情感的表达,也致力于美的传播。其中,美术传媒无疑承担着阐释经典、聚焦时代、关注社会的......
-
〓 光明论坛·温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出自淮南王刘安......
-
〓 中国古琴史话(六):隋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辉煌的时期。然而,与繁盛的歌舞燕乐相比,古琴音乐在唐代多少显得有点落寞。白居易在《废琴诗》中不无感叹地写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可知古琴音乐在唐代不为时人所重的遭遇。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