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洪强:国学热的冷思考
时下,社会上刮起了阵阵“国学风”。放眼各种媒体,随处有关国学的论述和报道。从大学讲座到企业沙龙,国学也成为各种讲坛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学“老课本”重新走入视野,层出不穷的国学“神童”也时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有人甚至提出国学应该从娃娃抓起。鸦片战争以来,面对着挟其船坚利炮而来的西方殖民者,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强敌,故而......
-
〓 胡乐乐:学术举报应由第三方独立调查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了其导师、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涉嫌学历造假、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复旦大学回应称,经查未发现王正敏存在学术不端问题,但确有学术不规范之处,学校还将继续关注此事并及时作出回应。 在中国的伦理氛围中,对......
-
〓 好字不如烂画?——当代书法收藏价值浅析
法国汉学家熊炳明曾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纪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密码。艺术界素有“书画同源”一说,书法与国画是姊妹艺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书法作品流动的线条、起伏的节奏,本身就是一幅可观可感的画面,而中国画绘画技巧离不开线条和笔墨,这些又与画家的书法功底......
-
〓 千年至美莫如诗
诗是最精美的语言,诗是最华美的乐章,诗是最绚美的画卷。诗是花前月下那一段最深情的缠绵,诗是天崩地裂间那一幕最勇敢的浪漫。诗有海到无边的大度,诗有山登绝顶的气概。诗有百花争艳、群芳尽吐的欢喜;诗有万木凋零、一枝独秀的凄美。好诗如酒,千杯不倒;好诗如茶,满口流香。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
-
〓 寺院图谈:法源寺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的僻静处,寺门前没有车水马龙,甚至显得有些冷清,虽然离菜市口只有一步之遥,但却是两个世界,有一种超尘脱俗之气。法源寺是我常去的寺庙,每当走进寺内,仿佛走进佛国世界,特别是听到那琅琅的梵音声,心里特别清净,好像自己又一次得到了洗礼。而寺院内则是古木参天、清幽古朴。特别是在春天......
-
〓 人民时评:让农村孩子摆脱“成才困境”
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育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公平复杂的农村,折射复杂的中国。而当复杂的农村问题遇到已进入改革深水区、错综复杂的教育问题时,又会带来怎样的冲突与困扰?日前,一组“关注农村教育农村娃”系列报道正是聚焦于此引发关注。过去一段时间,为改变农村学生上大学比例不高的现状,阻断社会阶层固化与贫穷代际传递的......
-
〓 我与传统文化: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许多本来只是作为陶冶情操和性情的,硬是和“有用”与否挂上钩,人们跟着风,价值观也就跑偏了读书时,父母总说我不务正业,净挑些他们认为“没用”的书来看,不分主次。比方说,古诗古文在语文考试里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我常读着里面的诗句就出不来,耽误了很多复习时间。可你看古人写的东西多美啊,遣词造句都别有一番韵味。平时,我也爱读“......
-
〓 秦风:高校投毒案,全社会都须反思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事件终于有了结论。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4月25日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捕。对于舆论猜测已久的犯罪动机,警方的回答是“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 28岁的医学硕士黄洋,年轻优秀,寒窗苦读十余载,幸福的人生旅程刚要开启,就在这场突如其来......
-
〓 知行合一——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在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在同学们关于母校的记忆中,“知行”校训一定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今年9月10日,我们将迎来学校120周年华诞,作为交通大学的一员,北京交通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知行”校训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精髓和精神追求,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也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人文特征。今天,在离别之际,我想围绕着“知行”校训,谈谈我对校训的一些理解,......
-
〓 博弈之雾,遍被士林
中国的赌博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历朝历代,上至王侯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热衷于此道者不可胜数,就连自命清高的文人士大夫之流也往往难以免俗,何也?《论语·阳货》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既然连圣人孔老夫子都这样说了,后人又怎能不趋之若鹜呢?至少,“博弈”总好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嘛......
-
〓 赵畅:从一些教师“不读书”说起
据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前不久邀请多位中学特级教师开了一场小型阅读研讨会。这场研讨会本来是围绕中学生阅读而展开的,但随着讨论的进行,“教师不读书”却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由此,笔者想起了前些年媒体上的一条新闻:京城一重点中学做了一次测试,让该校所有40岁以下的高中教师限时做一套所教学科的高考试题,结果约10%的应考教师竟然......
-
〓 见仁见智:“萌萌哒”为何成了文化时尚?
近日,故宫博物院微信“故宫”网店发布《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贴出了9张通过数字技术处理成动画的《雍正行乐图》,并配以网络化的搞笑图说,主打“萌”路线,如其“宫廷宝贝”家族的卡通形象、八旗兵的调味罐、“奉旨旅行”的行李牌、亲子“皇袍”T恤等,至今阅读量已过80万,走红网络。 故宫的这个《雍正行乐图》“萌化......
-
〓 美国“汉字叔叔”带给我们思考
7月6日,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第1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幕式。中国网民亲切地称理查德为“汉字叔叔”。他痴迷汉字20多年,创办了汉字字源网。他追寻“汉字梦”的经历也激励着许多中国的青年人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小汉字大内涵作为中国人,我们每天都会接触汉字,但绝大多数人仅仅把它当成一种“工......
-
〓 观察者说:降一降“虚火”
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走过10多年历程。不断的关注与投入,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迅速划出一条由冷转热的轨迹。但这种热闹之中也不乏“虚火”。可以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步时间虽晚,却提前迎来了自己的“浮躁期”。如何在热闹之中多一份冷静......
-
〓 光明论坛·温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见于《论语》,是人们很熟悉的。习主席也多次在讲话中引用。《论语》中的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意是,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加给别人。”推己之谓恕。恕的精神,......
-
〓 海岩:姚黄魏紫俱零凋——红木家具今古谈(连载二)
既然家具的类型以“木”区分,那么就得先从形、艺、材三要素中的“材”谈起。 如前所说,木材,是中国人制作家具的主要用材,许多木材以其优良的耐用性和可塑性,优美的纹理和色泽,塑造出美观实用的家具,服务并改变着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生活。 木有软硬之分,中国古人运用硬木于家具,更有四百余年的漫长历程,创造出了......
-
〓 淡去的年味儿中失落的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薪火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如同回到了文化故乡,如同离家出走的游子回到了梦中的故园。 节日的仪式上、精致的窗花里,点点丝丝弥漫着传统文化沉积的美好。每每一年此时,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为给予我们强大认同感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而越是珍视这样一份五千年累积的财富,就越是忍不住......
-
〓 向古代母亲学教子
听母亲讲故事,做个美丽的梦,孩子们在母亲的慈爱与教育中这样长大。孟母三迁 [民国]顾城作一曲“虎妈战歌”,啸动了美国教育界,也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家长公众的深思与热议。诚然,“虎妈”之道未必是好的范本,一位母亲的家教方式,也不应如美国媒体所言,成为“中国式教育”的典型代表。但,这场事关孩子成长与快乐的论争,却给了我们反......
-
〓 大家手笔: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
-
〓 由“出书为什么”到“没书可读”
偶翻旧报,看到耿宝文先生《出书为什么》一文,读后深有感触。也不禁沉思:在社会日趋文明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会“没书可读”。 书出得越来越快,不过都是跟风炒作、粗制滥造,都是些剪刀十浆糊;书的包装越来越精美,印刷越来越精良,不过都是“用身体写作”的、“美男作家”、“美女作家”的“有了快感你就喊”、“不想上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