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学动态:阳明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自从王阳明创立并传播良知学后,“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明史·儒林传》)。阳明后学中有成就者如过江之鲫,盛况空前,成为明代中后期儒学发展的主流。阳明后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阳明后学是指与王阳明有明确师承关系的弟子,覃及再传、三传等,具体而言,主要指列入《明儒学案》的浙中王门十七人、江右王门二十人、南中王门九人、......
-
〓 守正出新及其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
1995年暑假我接受了国家教委的一个任务:新编一部中国文学史。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从我的身边请几位比较年轻的老师做助手,由我一个人撰写,这样可以写出个人的特色。另一种选择是请多位学者与我合作,集体编写,这样可以集思广益。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采取后一种方式。主要是考虑到教材应当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上,博采众家之长,......
-
〓 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放鞭炮最早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人们认为这样能驱赶鬼怪猛兽,平安吉祥。挂灯笼最初与祭祀太阳有关。灯笼通常挂在住房门前,象征着红火与喜庆。吃饺子“饺”与“交”同音。饺子由皮和馅制作,两者包在一起,象征阴阳和谐、团聚交融。绘图:刘阁尔春节是中国人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也是文......
-
〓 学习历史,走进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先民创造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厚重的历史遗产。学习历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和精神成果,提高全民族的历史素质和精神修养,增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软实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整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
-
〓 论章学诚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摘要 章学诚处于乾嘉时期考证风气盛行、哲理思维相对薄弱的时代,他逆于时趋,以救治学术流弊、推进哲学探索自任。他对《周易》等儒家经典作了具有特识的新阐释,尤其是,他集中于关系到认识社会进程和学术根本宗旨的历史哲学层面,总结出三项重要命题。他自觉发扬思想史上优良学风,倡导摒弃错误学风,其论述成为晚清思想解放的......
-
〓 从洪业的杜注构想看《杜甫全集校注》
洪业(1893—1980),名正继,字鹿岑,号煨莲,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曾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教务长等职务,在燕大期间,推动成立燕京学社,主持编纂便于检索古籍的引得系列丛书,所著有《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论文结集为《洪业论学集》。 洪氏在1940年发布的《杜诗引得序》是一篇堪称经典的杜......
-
〓 古画品录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
-
〓 论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建设
从当前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看,人们预期着“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终极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
-
〓 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解释学(Hermeneutics)也有译为“诠释学”或“阐释学”的,可能释为“诠释学”更好。但由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用的是“解释学”,因此本文也就沿用。由于我在《学人》第13辑发表了《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一期发表了《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故本文题为《三论》。我的《再论创建中国......
-
〓 从四川大学看近代大学的国家主义取向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王朝崩塌和民族国家进程开启的历史语境下,从“天下”到“国家”的历史转型中,如何培养“国民”“国家”意识?如何实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彰显主权与列强抗衡?从张之洞到严复,从康有为到梁启超,无一例外都将目光转向了教育。通过教育实现救亡图存,通过教育建构民族国家,通过教育实......
-
〓 杨庆中:“和而不同”如何可能?
一 “和而不同”的“和”与“同”究竟何所指,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有一个简明的解释:“‘和’或谐和谓二个或二个以上之相异者之会聚而得其均衡。‘同’或同一谓相等或全无区别。”可知“和”是指多样性,“同”是指单一性。“和而不同”是指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也就是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这是中国古人在反思宇宙......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七):林则徐家书
林则徐家书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是晚清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嘉庆三年(1798),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因家境艰难外出当塾师。十一年(1806)秋,应......
-
〓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史料拓展
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曾经被陈寅恪先生归于“不古不今之学”。学界对于所谓“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等语意与语境的理解虽见仁见智,但“不古不今”之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魏晋南北朝的史料特点。在20世纪前期的学术环境下,较之文献稀缺、史料难征的先秦两汉和文集众多、档案浩繁的明清时代,中古时期的史料系统完整,数量适中,学者可以凭......
-
〓 略谈古代文章评点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文话相比,文章评点的理论价值丝毫不会逊色。这主要是因为文章评点往往十分细致、深入,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剖毫析芒,无所不至。......
-
〓 读史札记:《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谈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 对天地、自然的......
-
〓 我们为什么读《论语》
我为本文冠名为“我们为什么读《论语》”,并非要代所有人发言,只是我个人在前人思考、解说基础上的一些阅读体会。自从孔门弟子记录下孔子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教学和嘉言懿行,并且共同阅读、研究、编定它,就深受后辈学子喜爱而代代相传至今。《论语》至今仍然吸引众多读者,是因为它经过了千百年深入研读和审视的历史检验;而不是因为它......
-
〓 相马有疾
马有疾者,精神倦怠,头低耳耷,毛焦肷吊,料草迟细,有疾之相。骅骝有疾说须知,形状离常脉部殊。唇昏舌昧无光彩,皮毛焦骚瘦羸输。头低耳耷精神慢,四肢倦怠步行迟。面浮鼻肿双睛闭,腹细腰弓喘息微。食少饮多俱是患,便阴恶冷亦为亏。...
-
〓 郭店楚简儒家文献研究的参考坐标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的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葬中(考古学界命名为郭店一号墓),出土了一批竹简。经过古文字专家的整理识读,楚简图版及释文已于1998年年5 月由文物出版社发行,书名定为《郭店楚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有道家著作两种四篇,即《老子》三篇、《太一生水》一篇;有儒家著作(简称“儒简”)十一......
-
〓 集权与分权:清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及其调整
自秦汉以来,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是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鉴于财政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核心是处理二者在财政收入与支出分配上的关系。传统中国基本是以财权集中于中央为主,但由于管理区域的扩大和公共事务的增多,地方政府在承担一定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与责任的同时,自然而然被赋予一定的财政权力,甚至在晚清还出......
-
〓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禅宗研究
本世纪下半叶,禅宗热又在中国大地兴起。这股禅宗热的浪潮,与过去相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这次在中国大陆兴起的禅宗热,是以出版界开始掀起的,当时一些出版社曾经出版了有关禅宗的读物,它们一经出现后,就迅速流行开来,于是各个出版社都嘱意这方面的读物,加速了禅宗读物的流行,以至成为当代出版界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