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论宋代画院的发展及其审美旨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文抑武的时代,这个时代对外失却了唐代的强悍之势,但是其文化繁荣,思想蓬起,人才辈出,却远非唐人可比。“汉学”与“宋学”成为两朵奇葩交相辉映于唐前宋后,在“宋学”极度繁荣与发展的过程中,宋代的美学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构成宋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以宋代绘画艺术美中的画院绘画为研究对象,着重探......
-
〓 阮元的经世实学思想刍议
宋明学术空疏,清人崇尚实学。一般以为,顾炎武首开清代实学之端,他振臂一呼,“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亭林文集·与人书三》),对后来学人影响甚大。阮元则以为毛奇龄“首出于东林、蕺山空文讲学之余,以经学自任,大声疾呼,而一时之实学顿起”(《揅经室集·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因而推毛奇龄为清代......
-
〓 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爱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的仁爱思想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广泛适用性,应大力推广,以应对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弊病,维护世界和平。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任何社会都应把爱作为基本道德、核心价值规范。爱不是抽象的情感,爱中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不同社会、不同文明形态......
-
〓 朱杰人:传统书院的当代复兴
书院,是中国特有的教育与文化现象。考察世界各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从未有如中国书院式的机构与制度(东亚各国如韩国、日本等也有书院,但都是源自中国)。书院在其消失之前,本是中华大地上一个世人皆知,毫无特别值得人们将其突出关注的普通之物,所以,它的存在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虽有学者的研究,也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叙述而已。清末,书......
-
〓 “中古文章学”发微——《文心雕龙》的架构与学理
《文心雕龙》 资料图片中古文章学,是以文章为研究本位的文学理论体系。其发生、发展经历了由汉魏以迄中唐约600年,而《文心雕龙》则集前代之大成,开唐人之法门,堪为其典范之作。本文拟由是书之总体架构与学理着手,阐明“文章学”并无待当世学者去重新建构,而是早在一千五六百年前业已完成了具有语言批评性质的、体大思深的民族性文学理......
-
〓 法家最直接地反映时代要求
在这个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如何看待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各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有一个不好的思维方式,就是片面化和极端化。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法家思想被看作是革命的、进步的,因而被肯定和赞扬,儒家思想则被看作是腐朽落后的,因而被否定和批判。而近些年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得到......
-
〓 古籍数字化的保真与古书的用字特点
数字化古籍资源的显著特点是可以坐拥群书,超越时空,链接无限,检索功能强大,支持专题研究,对文史研究者尤其具有吸引力,但在当前“一扫而就”数字化泛滥的形势下,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电子化产品的负面影响,诸如错误百出,缺乏规范等,如何防止古籍数字化中出现的弊端问题,真正服务于弘扬传统和学术研究,这就要求将古籍数字化的保真程度提高......
-
〓 秉持修己安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着力建构新的世界化儒学
哲学总是在回答时代问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今时代,儒学发展面临诸多必须正视的时代挑战和应当解决的现实问题,诸如东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动力与目的问题,东西方社会新一代面临的多元价值冲突问题,现代国家治理方式多元化及其国际整合问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恶性利益追逐与市场竞争问题,生态危机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冲突问题,人类未来走向......
-
〓 独尊儒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的文化转型
——兼论对毛泽东“百代皆行秦政法”观点的一点补正
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夏商周“礼”文化的创立和形成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文化标识,“礼”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创造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化体系。“礼”文化是春秋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的直接源头,而儒家思想是对“礼”文化的传承、提升和创新。儒家思想是春秋时代世界最先进的地域思想文化。秦代“焚书坑儒”是对上古夏商周“礼”文化......
-
〓 新加坡的早期汉文化(下)
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为主的汉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新加坡的儒家思想是由早期移民带入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随着新加坡的社会变迁而重塑自己,形成了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也是汉文化之所以能在新加坡立足、扎根、发展的关键。一、以汉文化在新加坡传播过程中,主要是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念,以服务于当地的华人为主要目的,以增强针......
-
〓 刘梦溪:陈宝箴系慈禧密旨赐死新证
关于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的死因,自1983年宗九奇先生在《文史资料选辑》上著文,公布近人戴明震的父亲远传翁(字普之)《文录》的一条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崝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
-
〓 孔子言说的“道”
细读《论语》,感悟孔子之“道”,真切体验圣学真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要在“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要在“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即是说,孔子的“仁礼合一”之“道”本身彰显着一种“即凡而圣”“......
-
〓 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
《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吕思勉编著,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
-
〓 论版本研究对古籍数字化的学术支撑
古籍数字化就是基于保护和利用古籍的目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古籍文献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或古籍内容的再现及加工,是当前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一项重大工作,它不仅可以方便学者检索、使用古籍,而且对于......
-
〓 宋志明:墨学中的经营之道
许多学者从哲学、军事学、社会学、政治学、逻辑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多角度解读《墨子》,读出了新意。笔者觉得还可以从经营学的角度来解读,或许从中能够悟出经营之道。 一、从墨家的兼爱诉求中悟出协作精神。我理解的“协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团体内部的协作。在团体内部,各个成员、各个部门之间,必须倡导协作精神,倡导“兼......
-
〓 铜鎏金嵌宝石天鸡摆件
清乾隆,铜鎏金嵌宝石天鸡摆件 (一对),高19.5cm据《周礼》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其就作为重要礼器用于祭祀,但这类器型经过宋代的复古,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发展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故宫所藏的“清乾隆掐丝珐琅天鸡尊”,器型为一天鸡作立身翘首状,背负螭耳尊,足登镂空双轮,长尾下垂,内侧立一铜镀金小天鸡。天鸡是瑞兽,天鸡负尊......
-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一)
总 论佛教的寺庙又叫庙、兰若、宝刹,如年代久远又著名又可称为古刹或名刹。它起源于天竺,有“阿兰若”(Aranyaka或Aranya)和“僧伽蓝”(Sangharama)两种类型。“阿兰若”,原指树林、寂静处,即在远郊的空闲处建造的小屋,为僧人清净修道的场所,后泛指佛寺。“僧伽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又分为“支提”(Ch......
-
〓 中西哲学和思想之辩
1.生活实用和文化上的中西交流(主要是引入)有目共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无可比性的问题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问题,并且关系到了中国学术和文化的纯正性。但是自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凡是触及到这个问题,都再也不能像以前的士大夫那样鄙夷地说他们无君无父,类似禽兽了。毕竟,我们的生活至少在器具实用层次上已经完......
-
〓 国学漫谈:“古不墓祭”再思考
编者按历代对黄帝的祭祀,是“拜庙”还是“拜陵”?在此问题上,学界见仁见智,向有歧见。本期刊出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此作了认真的考证和梳理。欢迎广大读者关注。近年来,随着把黄帝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呼声渐强,产生了对黄帝的国家级祭祀是应该在陕西还是河南的争论。不过,对于出现的这一争论,简单归之为陵、庙之争并不准确。河南......
-
〓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内容摘要: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得到彰显。在承......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