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
中国近代佛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受西方文化猛烈冲击,以及欧洲学术界对佛教研究相当热门的环境下展开和振兴起来的。它在清末民初思想界中曾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可以说,不了解中国近代佛教的情况,是不可能正确把握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全貌及其......
-
〓 《天机馀锦》成书新考
摘要:台北中央图书馆明篮格抄本《天机馀锦》的发现,是近年词学界和古籍整理界的一项重要成果。王兆鹏先生对《天机馀锦》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对全书做了系统的点校和整理,并对其成书做了细致的考辩。但我觉得先生根据抄本把《天机馀锦》定为明人编选作品的说法并不能成立,而认为《天机馀锦》应当为元初人所编辑,这篇文章从明清两代征引《天机......
-
〓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内容摘要】御史台、都察院等古代监察机构并不是专门、独立的监察机构。其经费来源、官员任免都由行政部门掌握,其监察权力往往受到权贵的控制,监察官员人格也不具备独立的条件。所谓在皇权控制下的“独立性”只是一种空想和假设。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建立早,机构完备,制度健全。因而论者大都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具有较充分的独立性,......
-
〓 中国近代学人对日本侵略性的观察与思考
近代中国,一批曾游历日本或有世界眼光的学人,在惊叹日本发展迅速的同时,对其日渐暴露的侵略本性亦有所洞察。在黄遵宪、李大钊、辜鸿铭、鲁迅、郭沫若、胡适、林语堂、郁达夫、周作人等人的论述中,对日本人的天皇信仰、尚武倾向、扩张野心等多有涉及。 日本系东亚岛国,物资匮乏,却“不甘处岛国之境”,妄想以政教合一、万世......
-
〓 隋炀帝最后的日子
隋炀帝像《隋炀帝艳史》插图 编者按 日前扬州市发现两座残存的隋末唐初砖室墓,其中西侧墓中因出土了带有“隋故炀帝墓志”铭文的墓志以及鎏金铜辅首、金镶玉腰带等文物,故被考古专家初步认定为隋炀帝之墓,而该墓规模较小、帝陵是否应有墓志铭等问题也引起一些专家的质疑。力挺与质疑的讨论和争鸣引发了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加之......
-
〓 读史札记:古代官训琐谈
我国传统官训内容丰富,涉及官员道德修养、公务处理、立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官员修身遵训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慎言重行、言行一致 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官员的言行作了许多具体规范。首先,官员要慎行。《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官员言行不慎,其后果往往难以挽回,如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
〓 宋人绝句鉴赏之五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仁......
-
〓 从虚拟物象看《庄子》的美学境界
内容提要:本文先批判了以往的庄子美学思想研究的一般立足点,指出从庄子相对主义哲学理论出发进行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从感性层面上观照庄子美学的这一新视角,通过分析《庄子》一书中的虚拟物象,探究了庄子的美学意蕴和审美气质,自我超越的全过程,得出了庄子美学的内在超越性呈螺旋式回归的结论。关键词:物象;道;逍遥游;大美;内在超越......
-
〓 “若不降者,恣听掠之”——由《罗马革命》说到光武帝的起家
探究传统文化应该由阅读《论语》和《孟子》等经典文本延伸到考察古人的行为。经文是说如何做人,但是古代的做人道理也不全在经文。历史描述了古人在生活中的为人,而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古代做人道理和古人实际表现二者的综合。 由读经到读历史,我们恐怕很难避免用现代的道德伦理去褒贬古人。如果不是这样,反而说一切历史皆有......
-
〓 国学漫谈:从道不从君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
-
〓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读新解
【内容提要】《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是孔子学说之精华,君子“修齐治平”之要妙所在。其具体涵义为:“孔子曰:‘复性循理而因时制宜,实行之而至发乎自然,这不就是圣人之教吗?仁人志士从四方来投,这不就是快乐吗?对于他人失去理智之冒犯,能宽忍以待,这不就是君子吗?’”【关 键 词】论语;孔子;学而;时;习;说;有朋自远方来;不......
-
〓 来自传统的精神滋养
现代生活与传统文明之间如何对接,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一个共同考验。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契合、相互启发,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们所身处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面貌不断进步的时代,也是中国坚持改革扩大开放、与世界融合度更加深化的时期。全球化格局下的现代进程......
-
〓 黄朴民: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
当下,历史的角色与地位颇有几分尴尬。因为,人们对于作为民族与国家生命历程本身的历史事迹兴趣盎然、情有独钟,但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学则意兴阑珊、敬谢不敏。一方面大学历史系遇冷,历史学专著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充斥荧屏,大话历史的作品风光畅销。虽然说“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严肃的历史学术性研究成果受众......
-
〓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
内容摘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当前中国哲学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众多争论中,许多学者往往忽视“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之间的区别。作为当前争论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具有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论根源以及历史根源。其中,当代中国哲学未能承担起为化解时代问题提供意义诠释基础的责任是......
-
〓 元人小令鉴赏之十三
【双调•蟾宫曲】 叹世 马致远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元代统治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缺文化素养、文化水准最为低下的一代统治者。作为整体文化水准极为低下的元蒙新贵,他们就无法超越野蛮部落时代的历史视野,对儒......
-
〓 古代家训与中国人品格之养成
福州市琅岐实验小学,同学们在展示自己书写的名人家风家训。新华社发【传家训 立家规 扬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通常由家族中学养和威信较高者总结祖上成功经验和教训,汲取主流价值观念,为子弟制定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入仕为官等行为准则、经验教训,以训诫子弟。优秀的家训对一个家庭、家族,乃至社会都有很好的教化作用,......
-
〓 《老子》结构研究史平议
作者简介:宁镇疆,男,史学博士,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从事古代文献及思想研究。 Email:shdtchxj@163.com本文所谓的《老子》结构,指的是今本《老子》一书的分章、分篇及章序和篇序布局。今本《老子》分上下两篇(《道》上、《德》下)、八十一章,以及由此确定的章与章之间次第关系的结构模式,为传世的绝大部分传本......
-
〓 诗三百与孔子删诗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 国学争鸣:科学理性地认识中国文学
方铭教授在对话中的一些观点,在笔者看来,似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首先是对中国文学概念的认识。方铭教授在对话中说:“按照20世纪以来我们所引进的西方文学学科观念,‘六经’除《诗经》以外都不属于文学,全部战国诸子也不属于文学,最多只能算有所谓的‘文学因素’。”“这种现象,不但限制了学者的研究范围,更重要的是破......
-
〓 “道”:一直在场
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了传统的“文以载道”观。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所提及的“八事”中,第一便是“须言之有物”,关于“物”,他又解释说:“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此文发表后旋即得到了钱玄同的呼应,钱玄同在《通信》一文中不惜运用“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