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劳思光对儒家“肯定世界”论的分析与反思
【内容提要】对人之主体性持肯定精神或肯定文化生活世界是儒学的基本意向和旨意,面对佛道的“否定世界”冲击,宋明儒者着力进行“肯定世界”的理论建构,并主要形成了天道论、本性论和心性论,劳思光先生对这三种“肯定世界”论的理论进路及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虽然从儒学史的角度看儒者一直在从事肯定世界的理论活动,但往往遗落了理论的......
-
〓 日本诗话:转世与复活
《济北诗话》作者虎关师炼画像日本平林文库藏《诗话外诗话》 20世纪后半叶,随着日本最后的汉诗人离世,汉诗写作愈来愈淡出一般民众的生活,研读与汉诗传播密切相关的诗话,也变成了少数学者孤寂枯燥的奢侈之举。时至今日,日本的诗话研究,即使不能说正在急速滑向绝学,也可以说不过是边边角角传来的私语独白,是三三五五学者的苦苦支......
-
〓 中国古代民间族会及其社会治理功能
部分族会资料部分族会资料 在中国传统社会,“会”作为一种合作基金的储蓄形式,承载着各自特定公益使命,在民间流行甚广,影响巨大。如奖励学子举业的文会、文昌会、采芹会、宾兴会、兴贤会、惜字会等,不仅有利于繁荣地方文化教育,而且有的文会组织在调解民间纠纷、净化民风习俗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举办慈善事业的育婴会、保良会、恤......
-
〓 从负重生活到艺术生活——佛教与盛唐诗人生活态度
佛教东传以来,经历数百年的磨合,终于由一种域外文明消融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影响中国人生命观念和生存形态的三大文化之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完全融合,是在初盛唐之间实现的,在盛唐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作为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在盛唐完全定型并得以推广开来的。因此,盛唐诗人与佛教的关系,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之后对文人生活构......
-
〓 语文:“考什么”与“怎么考”——以2013年语文高考试卷为例
2013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公众对高考的以及试卷的讨论还在热烈进行,尤其是语文和作文。语文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也就是高考的目的、内容与策略其实有必要梳理一下。 为什么考:语文高考的三项目标 综观2013年全国18套语文试卷可以看出,语文高考有以下三项目标: 适合高校需求,科学选拔人......
-
〓 时空的浓缩与延展:卢伦两首《塞下曲》的对立创意
——古典诗文比较之七
古典诗词的描景、状物、言志、抒情,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空间是人、物活动或存在的环境和背景,时间则是人、事进行的次序和流程。没有它们,人或物就失去了依存,就无法构成画面,当然也就无法描景、状物、言志、抒情。如何处理时空变化,往往成为诗作高下的关键,甚至决定着它的成败。在这方面,中唐的边塞诗人卢伦则是位高手。在他的诗作中,......
-
〓 《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
提要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及其《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影响中国文人及创作两千多年。屈原也是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的第一位中国的世界文化名人。在屈原及《楚辞》研究史上,屈原的身世经历,特别是放流路线和《楚辞》中提到的地名和河流的地理位置,一向有较多分歧。本文通过对《鄂君启舟节》的地理逻辑分析,推导......
-
〓 《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大乘佛教悲、智双运,广说无尽方便之解脱法门。除进一步开示出种种依仗自力(自悟、自证)的法门外,更建立起种种仰仗他力(佛、菩萨)的法门。大乘佛教描绘出一幅幅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创造出无数个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应化佛和菩萨。这些应化佛和菩萨都有一个共同的大悲愿,即不度尽众生,誓不证菩提,不成佛道,成为大乘佛教根本精神的具体......
-
〓 什么意思?——从四个词语看佛教的语言价值
我国佛教典籍《祖堂集》成书于五代十国的南唐保大十年(952年),至今已有1061年。此书初刻后不久就在中国流失,直到1972年才从日本发现并影印回国。日本著名学者柳田圣山在《祖堂集》影印序中说:“《祖堂集》之重发见,实本世纪初叶之事,可与敦煌古籍媲美。”在翻阅这本禅宗史书时,发现我们常见的词语却有着明显不同的含......
-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餐饮面面观
北宋张择端的现实主义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画的是寒食节过后的第一天即清明节里开封街肆的景象,其中细致地描绘了冷食终结、热餐盈门的精妙时刻,不同人群各显其态,生动亦深刻地揭示了北宋末徽宗朝的社会状况。从火禁到用火相传战国时期的贤臣介子推倾心辅佐流亡中的晋献公之子重耳,最终复国登基,是为晋文公。介子推不求......
-
〓 国学争鸣:不要把考古与传说轻易挂钩——也说石峁古城
《光明日报》国学版(2013年3月25日第15版)刊发了笔者所敬重的先秦史著名学者沈长云先生《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一文,认为新发现的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无疑极具启迪意义。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1976年发现的,不过世人似乎并没有投来太多关注的目光。2011年的调查表明,这里存在一个大型的城址。它静静地在西北......
-
〓 浅谈汉学与中国武学
内容摘要:汉学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应不仅指国外,亦应包括中国人从传播介绍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国武学是研究中国武文化的学问,不仅是习研中国武“术”,亦是研究中国武“道”的学问。中国武学应不仅是中国人,亦应包括国外对中国武文化的习练研究。中国武学在汉学大家庭中占据重要位置。推动汉学与中国武学的相互促进、共得弘扬,意......
-
〓 叶岗:《燕丹子》中的公羊学观念
《隋书·经籍志》始有著录的小说《燕丹子》,以行刺秦王为题材,意在表现一群仁人志士当燕国国势迫急之际而展现出来的为信义而轻生死的精神力量。这一主题,是以公羊学的复仇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 《春秋公羊传》成书于汉景帝之时,但早期公羊学自孔子作《春秋》之时便已存在,并经过孔子口授传至后代。在战国,得圣人之初心的......
-
〓 张玉华:“崇俭节用”的当代价值
“崇俭节用”消费思想源于先秦,历代思想家都曾提出过相当深刻的见解。薪火相继,代代传承,“崇俭节用”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流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道德实践。继承和弘扬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将“崇俭节用”作为个人生存乃至国家治理的法......
-
〓 汤显祖的曲学修养
汤显祖虽享誉剧坛,但在戏曲史上,人们对他的音律主张与实践并不都是肯定的。所谓“汤沈之争”给人们的印象是,汤显祖的曲学修养似乎欠佳。这一印象是否符合事实,不妨从他的唱曲活动入手,略窥一二。汤显祖幼而好乐,读书侍亲之余,往往“载音于彤管”。十五岁开始研习声歌之学,成年后,“戏逐诗赋,歌舞游侠”。汤氏留存后世的诗文中对此颇有......
-
〓 辞曹归刘的隐情——重读《三国志·关羽传》
从宋代开始,“三国”被人们不约而同地赋予了极高的历史地位,而在此前,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代,主流学者大都认为魏、蜀、吴不过是临时性的割据政权而已。如常璩的《华阳国志》、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都竭力张扬晋承汉统的历史观念,他们认为,汉代以后的历史根本就与“三国”无关;因此,即使是西晋时代的大史学家陈寿著《魏书》、《......
-
〓 家教家风与立德树人
近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中央媒体对家风家教的宣传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和好评。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指出了要“三注重”: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家庭?家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家训、家教、家风对立德树人又能发挥哪些作用?这是我们欲......
-
〓 世界第三悖论《红楼梦》
内容提要:西方哲学史流传二大悖论,一是克里特人悖论,二是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悖论。《红楼梦》与这二大悖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世界第三大经典悖论。本文分析了《红楼梦》中“真假”悖论、作者悖论、五个书名悖论。关键词:悖论;真假;作者;书名先看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经典悖论例子。1.一个克里特人说:“我说这句话时正在说谎。”你说......
-
〓 国学漫谈:从道不从君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
-
〓 来自传统的精神滋养
现代生活与传统文明之间如何对接,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一个共同考验。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契合、相互启发,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们所身处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面貌不断进步的时代,也是中国坚持改革扩大开放、与世界融合度更加深化的时期。全球化格局下的现代进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