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游记》里的南瓜
《西游记》第十一回:十殿阎王同意放唐太宗还阳,太宗非常感激,说,我回阳世,无物可酬谢,唯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曰:“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说,我一回去即送来。于是,招募到刘全,让他“头顶一对南瓜,袖带黄钱,口噙药物”,到阴司给阎王送南瓜。阎王非常高兴,收下南瓜。憺漪子在回前批云:“一对南瓜,能值几文?”(黄周......
-
〓 《红楼梦》为何用中秋节开篇——曹雪芹笔下的中秋礼数、民俗和佳肴
《红楼梦》第75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清)孙温绘《红楼梦》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清)孙温绘(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又是一年中秋节。八月十五,三秋之半,这一晚,天上的月亮格外圆,印衬着人间团团圆圆、丰收美满。 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是文学巨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集大......
-
〓 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
【内容摘要】 孔子以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需要继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如何继承的问题上,首先应该确立历史地看待问题的理念,注重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和儒家的当代意义。在当今中国和世界环境中阐扬孔子的意义,应该把握三个不同层面:孔子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意......
-
〓 评罗检秋的汉学研究——以《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为中心
一、绪论:本文的主旨与趣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检秋先生在汉学研究这一领域颇有创获,其专著《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于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在近几年的学术著作中分量极大,“弥补了这一领域(指嘉庆以来的汉学传统)的薄弱环节”。作为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研究丛刊之一,后学原本并无足够识力作......
-
〓 字林新话:关于简繁汉字使用问题的思考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推行简化字取得积极成果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然后分四批推行,拉开了汉字简化的帷幕。根据国务院的指示,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总表》扩大了可以类推简化的偏旁,并且规定了无限类推的原则(即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
-
〓 国学博士论坛:阮元经学研究的特色
林久贵,男,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2012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阮元经学述论》。博士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周国林通讯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黄爱平 武汉大学教授 谢贵安 阮元(1764~1849)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型官员,他一生学术成就巨大,在学界被奉为“山斗”。阮元的学......
-
〓 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
一 文学观念是对文学普遍本质或属性的认识。它既是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批评的指南,也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高校现行的文学理论教材虽有关于文学观念的论述,但关注点只在当下,缺少历史的清理;学界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本来需要讨论文学观念以确定研究对象,但在上世纪初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建立后,人们就不再关心这一问题。自1980......
-
〓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抗战:下大力气推进抗日战争史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这一论断极其深刻,是对法西斯主义的鞭挞、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鞭挞、对所有黑暗势力和反动势力的鞭挞,代表了正义的声音、历史的声音,代表了对非正义战争的唾弃、对......
-
〓 中国哲学“象之思”的研究及其意义
何丽野在《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撰文认为,“象”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表现方式,“象之思”是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象”不是象征,而是客观存在本身,其具有普遍性或客观性,只是这个客观性、普遍性不是指向某一类事物自身某种不变的性质,而是指向不同事物的联系。“象”实际上表现的是主体、客体和环境三者的关系以及由于这......
-
〓 姓氏用字:“戴”非“代”,“蓝”非“兰”
2010年的6月29日,我的题为《姓氏:“萧”非“肖”,“傅”非“付”》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引起许多读者关注。甚至有被户籍部门“肖”(音“xio”,无“xio”之音)过了的“萧”姓读者来信,对于户口和身份证姓氏用字的误书给他带来的麻烦等表示忧虑,并诉求解决的办法。 但是,综观至今,不但“萧......
-
〓 宗教学理论研究之我见
所谓宗教学理论研究,是指以理性的、客观的方法对宗教进行的学术研究。它不同于站在某一宗教立场上的以信仰的、传教的态度对该教的教义或内容所作的阐述和传扬,也不同于站在反对某一或所有宗教的立场上,以自己意识形态的先入的反教态度对宗教进行的抨击和压制。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的宗教学理论研究,它的产生正好是在20世纪开始之后。在20......
-
〓 学苑论衡: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知行问题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许多先贤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知行问题上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持批评态度,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他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如何分得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主要着眼于道德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密切结合,其目的是把“知”即......
-
〓 从《藏书》的成书谈李贽的历史观——兼评《藏书》成书的得失
内容提要:《藏书》六十八卷,明李贽著。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藏书》的成书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也兼采了一些实录、野史、笔记、传奇等,录选并评述自春秋至元亡的约八百位历史人物。李贽按照自己的观点把这些历史人物加以分类,对一些类写了总论,对一些人物、事件和言论写了专论或简短评语。本文拟就通过将《藏书》与相关史籍作对照研......
-
〓 国学漫谈:百年浙东学派研究误区拾零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庆历之际,学统四起”,慧眼独具地点出北宋以降学术日趋明显的地域化形态。而在群星璀璨的近世地域学术流派中,浙东学派的思想与活力的表现似乎更胜一筹,广受瞩目。近代以来,对浙东学派的关注有增无减,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但在欣欣繁盛之时,大量的错读、误解也随之俱来。这些误区既破坏了浙东学派的历史复......
-
〓 简评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的价值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人贵于物”的思想。所谓人贵于物,即是说人类有高于一般动物的价值。古代所谓“贵”,即是今天所谓“价值”。肯定人贵于物,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所谓人的价值,含有两层意义:一是指人类的价值,二是指个人价值。这两层意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肯定人类的价值必然也要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个人的价值,更必须承认人类作为一......
-
〓 论国学的学格
国学的学格 每一种学术都有自己的学格。国学作为一门学问,自然拥有相对独立的学格,否则很难称之为“学”。所谓学格,是某一种学问或学科的基本特质,关乎该学术的本体论问题。但迄今为止,“国学是什么”一直未有一致的回答,国学学格也就难以确定。那么国学究竟有什么特质,国学的学格是什么,换言之,它之为学的理由何在? 首......
-
〓 张岱年哲学思想四题
【内容摘要】就哲学理论的探讨而言,张岱年之哲学思想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为“一本多级”之物本论;二为“真知三表”之经验论;三为“充生以达理”之人生论;四为“文化综合创新论”。综括起来看,这四个方面可呈现张岱年哲学体系的主干,故亦可以成为其哲学体系之框架。【关 键 词】张岱年;物本论;经验论;人生论;文化综合创新论......
-
〓 书谱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锺、张云殁,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锺、张,锺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锺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
-
〓 国学动态:阳明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自从王阳明创立并传播良知学后,“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明史·儒林传》)。阳明后学中有成就者如过江之鲫,盛况空前,成为明代中后期儒学发展的主流。阳明后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阳明后学是指与王阳明有明确师承关系的弟子,覃及再传、三传等,具体而言,主要指列入《明儒学案》的浙中王门十七人、江右王门二十人、南中王门九人、......
-
〓 慈善文化研究:儒家慈善文化的历史建构
编者按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之健康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理论建设提供支撑。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悠久而丰富的慈善思想资源,正有待于我们去加以深入发掘、系统研究,并在中西比较的视野里,开展多元对话。从本期开始,本刊选登几篇从不同角度探讨儒家文化慈善思想的源流、特征、价值的文章,以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